一直以來,季節性用工荒是困擾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難題,而今年的「招工難」的成因似乎更加複雜。
以東莞這個譽為「世界工廠」的製造地為例,一則「月薪7000招不到人」的消息在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傳開。東莞某一製鞋廠開出月薪7000招聘一線員工,但是招聘信息放出去三個月都沒有招滿人。大家都在疑惑,7000月薪並不低,為什麼招不到人呢?
一方面,東莞企業下半年訂單激增,招工需求也持續上漲。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東莞全市經濟基本盤持續回穩,GDP增長0.2%,經濟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實現由負轉正。
當然這不僅僅是東莞的製造業的回暖,而是整個中國供應鏈回暖的普惠結果。我們之前也聊過,紡織業、小家電企業以及家具業等等行業訂單都激增,有些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外貿進出口逐季回穩,累計增速轉負為正。今年一、二季度,中國進出口增速分別為-6.5%、-0.2%,三季度進出口則同比增長7.5%,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進口總值均創下季度歷史新高。其中,前8個月累計出口實現正增長,前三季度累計進出口實現正增長。另一方面,勞動者對於今年的就業形勢卻並沒有覺得回暖。起初,受疫情衝擊,大量工廠失去訂單,導致員工工資打了八折,有的甚至打了五折,而那些沒有開工的工廠,員工只能領到基本工資。對於當下的就業狀況,大量的從業者表示,不好選擇跳槽的時機只能自己好好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另外,疊加多重原因,有大量的務工者選擇就近擇業,流失掉了一部分就業者。
到底是「招工難」還是「找工難」讓人分不清楚?
根據東莞人力資源服務中心顯示:8月份以來,東莞總體用工數量保持在500萬以上,接近去年同期水平,10月底實名制就業登記503.45萬人;10月份,定點監測企業求人倍率1.15,從崗位需求人數和應聘人數之比來看,市場供求較為穩定。其實,會出現「招工難」還是「找工難」這樣的話題討論,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企業和勞動者的供給與需求不對等問題——結構性問題突出。「90」後、「00」後務工者的就業觀念早已轉變,製造業因為就業環境惡劣,不在最優的職業範圍選擇上。一項針對在校學生就業的研究顯示:在校學生的擇業觀念也已經發生改變。近5年,大概有40%左右學習與製造業相關專業的學生,並不願意從事製造業。而很多小微製造企業,一直則認為「加薪」可以吸引大量的製造人員,不需要改善就業環境。由此引發的需求與供給錯位是短期內也無法解決的。
而今年的「招工難」問題還出現了「過山車式」的需求增長,才導致問題突出。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國內消費和生產的回暖,各行各業的用工需求持續上升,缺口開始變大,甚至是往年春節前才會出現的季節性「用工荒」,今年也大幅提前。除了普通的工廠崗位,服務行業以及智能化操作人員也很難招聘。以服務業為例,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求職人數從二季度的74.3萬人下降到三季度49.2萬人;用人缺口也從二季度的74.6萬人,上升到82.4萬人。在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前三名都來自服務業,分別是營銷員、保潔員和餐廳服務員。
招工難,是因為結構性用工問題確實存在,而且這對於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需要長遠解決的問題。但是,「招工難」不代表勞動者的「就業易」,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