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跟嶽陽樓一樣,黃鶴樓也有一篇《黃鶴樓記》乃唐代閻伯理所作,不過沒有《嶽陽樓記》那麼有名。

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嶽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嶽陽樓了。北宋慶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謫,任嶽州知軍州事。北宋慶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嶽陽樓,並擬修築偃虹堤。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於是《嶽陽樓記》這篇文章誕生了,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尤為稱奇的是這篇《嶽陽樓記》範仲淹居然是雲創作的,後世學子可得好好學學範爺是怎麼創作出如此名篇的了。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遊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初唐詩人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時間,有「十三歲」說,「十四歲」說,「二十二歲」說,如此年紀就能有如此成就,各位看官是否也該努努力了。
江南三大名樓所處位置景色傲人,歷史底蘊豐厚。登樓慕古之餘,感慨萬分,心中難免有個疑問到底誰應該排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