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恆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晉朝慧遠大師,雁門樓煩人,小時候非常好學,對儒家六經都有廣博的通達,尤其擅長莊子、老子。當時的高僧道安法師在太行恆山建立寶剎,慧遠從遠處來歸投。當他聽到道安法師講述《般若經》時,就豁然開悟了。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師學習。求學時,對佛法精思諷誦,夜以繼日(他非常勤奮,非常精心的思維諷誦,從早到晚不間斷)。道安法師感嘆地說:「使道法流傳東土的人就在慧遠了!」
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寖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於山東。遂號東林。
晉朝太元六年,慧遠大師經過九江,見廬山空曠安閒,可以在此安居,就建立精舍,稱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弟慧永已經在廬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遠大師一起住。但慧遠大師的學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為他在廬山東邊再建了一座寺院,稱為「東林寺」。
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
慧遠大師於是率領大眾行道,開鑿水池,種上蓮花,水上立了十二葉蓮花,隨水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時節。後來四方的清信之士聞風而來,共有123人。慧遠大師說:「諸君來此地,能對淨土不用心嗎?(意思是既然都到了東林寺,就應當共同立志求生西方。)」因此造立西方三聖像,建立淨業社,讓劉遺民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上。
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慧遠大師住在廬山30年,從沒入過世俗紅塵。居山時專心淨土,靜心觀想,曾三次見到西方聖像,但他沉默不說。
義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龕,正從定中起來,見阿彌陀佛的色身遍滿虛空,佛身所放的圓光中有無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見到淨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淨土的水是旋轉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佛對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過後七天,你見光時就生淨土了。」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遠同母弟。與遠同事安公。徧學眾經。亦有高行。隆安中。辭兄入蜀。以西方為期。住郫縣龍淵寺。大宏佛化。義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遺命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雲(東林傳廬山集)。
又見到蓮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賢,都在佛身邊。見到慧遠大師,都向前作揖說:「師父早日發心,怎麼來得晚呢?」
慧遠對弟子法淨、惠寶說:「我住山之後,十一年中,三次目睹聖像,今天是再次見到,我決定往生淨土。」之後留下遺囑。到八月六號,端坐入於涅盤,83歲。
當時有位慧持法師,是慧遠同母的弟弟,和慧遠一起承事道安法師。慧持也是遍學諸經,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間,他辭別兄長到了四川。平生也是以西方為歸,住在郫縣龍淵寺,大弘佛法。義熙八年圓寂,76歲。在他圓寂時,囑咐諸弟子務必嚴持戒律、專心淨業。
慧永。姓潘。河內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恆山。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至廬山。刺史陶範舍宅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平時厲行勤苦。願生安養。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問故。答曰。佛來也。言訖而化。年八十三。異香七日乃寂(東林傳)。
晉朝慧永法師,河內人,12歲出家,承事沙門竺曇現。最初在恆山習禪,後來和慧遠大師共同依止道安法師。(慧永、慧遠是同門師兄弟,一個住在廬山西林寺,一個住在東林寺。)
太元初年,慧永法師來到廬山。當時的刺史陶範供養他舍宅,因此創立了西林寺。
慧永平時生活儉樸,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食,一心精進,約束自己的行為。臉上常含微笑,說話從不傷人。他在山峰頂上另外建了一間茅屋,常在那裡禪思。到他的茅屋時,就能聞到奇異香味,因此稱為「香谷」。平時有一隻老虎跟他同住,有人來了,就叫老虎離開。他平時修行刻苦精進,一心願生極樂世界。
義熙十年,他生了病。有一天忽然整理衣服,要鞋子想站起來。別人問是什麼緣故,他說:「佛來了!」說完就圓寂了。當時83歲。往生後,七天充滿異香。七天後異香才消失。
僧顯。姓傅。北地人。貞苦善戒。誦經業禪。常獨處山林。或數日入定。晉太興末。南遊江左。經歷名山修己恆業。後遇疾綿篤。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壽佛光照其身。所苦頓愈。是夕起澡浴。為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陳誡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內有殊香。旬餘乃歇(高僧傳)。
晉朝僧顯法師,北方人,修行刻苦、善持戒律,誦經修定。常常獨處在山林中,有時一入定就好幾天。
晉朝太興末年,他往南方到江左一帶遊歷,經過名山時還堅持修自己的道業,從沒離開過。後來遇上生病,疾病纏身,病情嚴重。這時他就專注念想西方,心非常懇切。由於他的誠心所感,見到阿彌陀佛放光照他的身體,身上的病苦頓時就好了。
這天晚上,他起來沐浴,跟同住和侍奉的人說起自己的所見,告誡他們要畏懼因果。到清晨,端坐化去,屋裡有奇特的香氣。十多天香氣才消失。
(註:本文選編自智圓法師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