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怎樣念佛才能達到必定往生的效果?來跟祖師學學

2020-12-05 慧光雲聚

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恆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晉朝慧遠大師,雁門樓煩人,小時候非常好學,對儒家六經都有廣博的通達,尤其擅長莊子、老子。當時的高僧道安法師在太行恆山建立寶剎,慧遠從遠處來歸投。當他聽到道安法師講述《般若經》時,就豁然開悟了。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師學習。求學時,對佛法精思諷誦,夜以繼日(他非常勤奮,非常精心的思維諷誦,從早到晚不間斷)。道安法師感嘆地說:「使道法流傳東土的人就在慧遠了!」

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寖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於山東。遂號東林。

晉朝太元六年,慧遠大師經過九江,見廬山空曠安閒,可以在此安居,就建立精舍,稱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弟慧永已經在廬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遠大師一起住。但慧遠大師的學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為他在廬山東邊再建了一座寺院,稱為「東林寺」。

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

慧遠大師於是率領大眾行道,開鑿水池,種上蓮花,水上立了十二葉蓮花,隨水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時節。後來四方的清信之士聞風而來,共有123人。慧遠大師說:「諸君來此地,能對淨土不用心嗎?(意思是既然都到了東林寺,就應當共同立志求生西方。)」因此造立西方三聖像,建立淨業社,讓劉遺民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上。

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慧遠大師住在廬山30年,從沒入過世俗紅塵。居山時專心淨土,靜心觀想,曾三次見到西方聖像,但他沉默不說。

義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龕,正從定中起來,見阿彌陀佛的色身遍滿虛空,佛身所放的圓光中有無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見到淨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淨土的水是旋轉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佛對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過後七天,你見光時就生淨土了。」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遠同母弟。與遠同事安公。徧學眾經。亦有高行。隆安中。辭兄入蜀。以西方為期。住郫縣龍淵寺。大宏佛化。義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遺命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雲(東林傳廬山集)。

又見到蓮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賢,都在佛身邊。見到慧遠大師,都向前作揖說:「師父早日發心,怎麼來得晚呢?」

慧遠對弟子法淨、惠寶說:「我住山之後,十一年中,三次目睹聖像,今天是再次見到,我決定往生淨土。」之後留下遺囑。到八月六號,端坐入於涅盤,83歲。

當時有位慧持法師,是慧遠同母的弟弟,和慧遠一起承事道安法師。慧持也是遍學諸經,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間,他辭別兄長到了四川。平生也是以西方為歸,住在郫縣龍淵寺,大弘佛法。義熙八年圓寂,76歲。在他圓寂時,囑咐諸弟子務必嚴持戒律、專心淨業。

慧永。姓潘。河內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恆山。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至廬山。刺史陶範舍宅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平時厲行勤苦。願生安養。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問故。答曰。佛來也。言訖而化。年八十三。異香七日乃寂(東林傳)。

晉朝慧永法師,河內人,12歲出家,承事沙門竺曇現。最初在恆山習禪,後來和慧遠大師共同依止道安法師。(慧永、慧遠是同門師兄弟,一個住在廬山西林寺,一個住在東林寺。)

太元初年,慧永法師來到廬山。當時的刺史陶範供養他舍宅,因此創立了西林寺。

慧永平時生活儉樸,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食,一心精進,約束自己的行為。臉上常含微笑,說話從不傷人。他在山峰頂上另外建了一間茅屋,常在那裡禪思。到他的茅屋時,就能聞到奇異香味,因此稱為「香谷」。平時有一隻老虎跟他同住,有人來了,就叫老虎離開。他平時修行刻苦精進,一心願生極樂世界。

義熙十年,他生了病。有一天忽然整理衣服,要鞋子想站起來。別人問是什麼緣故,他說:「佛來了!」說完就圓寂了。當時83歲。往生後,七天充滿異香。七天後異香才消失。

僧顯。姓傅。北地人。貞苦善戒。誦經業禪。常獨處山林。或數日入定。晉太興末。南遊江左。經歷名山修己恆業。後遇疾綿篤。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壽佛光照其身。所苦頓愈。是夕起澡浴。為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陳誡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內有殊香。旬餘乃歇(高僧傳)。

晉朝僧顯法師,北方人,修行刻苦、善持戒律,誦經修定。常常獨處在山林中,有時一入定就好幾天。

晉朝太興末年,他往南方到江左一帶遊歷,經過名山時還堅持修自己的道業,從沒離開過。後來遇上生病,疾病纏身,病情嚴重。這時他就專注念想西方,心非常懇切。由於他的誠心所感,見到阿彌陀佛放光照他的身體,身上的病苦頓時就好了。

這天晚上,他起來沐浴,跟同住和侍奉的人說起自己的所見,告誡他們要畏懼因果。到清晨,端坐化去,屋裡有奇特的香氣。十多天香氣才消失。

(註:本文選編自智圓法師講記)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肯盡孝道,便可入聖賢之例,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光老矣,不能常訓示汝。汝肯努力盡子道,則便可以入聖賢之域。將來往生西方,乃汝所得之法利也。」(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續)復周法利書二)印光大師是一個通達儒釋道的大家,其儒家、道家的學問可能比專家還高深,四書五經隨手拈來。
  • 念佛感應錄:放下心事,隨佛往生
    我立即讓小妹告訴父親趕緊念佛,並讓她通知院長(敬老院的曹院長也是佛弟子)。放下電話沒多想,在佛像面前念佛,求阿彌陀佛早點接引父親,儘量讓父親少受痛苦。 凌晨3點鐘不到,小妹又來電話說父親開始難受,有昏迷現象。我來到敬老院,看到曹院長居士握著父親的手一直念阿彌陀佛,母親、弟弟和大妹都在現場。
  • 八哥鳥念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有一位僧人教它念阿彌陀佛,這隻八哥就學會了念佛,一天到晚念個不停。養鳥人就把八哥鳥送到寺院,在寺院不停念佛。後來這隻八哥鳥死了,寺院僧人就為它做一副小棺材埋了,後來從埋八哥鳥的地方生出了一枝蓮花,原來是從鳥嘴裡長出來的。
  • 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無論你是什麼工作,工人也好,家庭主婦也好,只要你一心念佛,二六時中都能憶佛念佛。 第二,要修福、修慧。修福,就是我們經濟上不錯的,要扶弱濟貧;修慧,就一定要多聽經聞法,看你跟哪個法師比較有緣。經典裡面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沒辦法往生,少福德沒辦法往生,少因緣也沒辦法往生。那麼,如何三個都能具足呢?
  • 淨土宗: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
    有人覺得念佛求往生是小乘自了漢的心態,不是大乘菩薩所為,一位大乘菩薩應該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這個苦難的地方度眾生,哪能離開這個世間去自己求安樂呢?對於這個觀點,我們要用智慧來辨識。要知道念佛法門求往生的目的是什麼?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普度眾生。這一念往生成佛度眾生的心,就是大乘菩薩心啊。
  • 淨土法門:念佛不能往生必定是對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的事情
    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確實發四十八願,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念佛願生淨土的眾生,因緣成熟他真來接引,他沒有妄語。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只有一個,必定有對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的事情,這樁事情障礙你往生;你如果全放下了,沒有一個不往生。
  • 念佛感應錄:一字不識,預知往生
    她姐姐對她說:「我夢見觀世音菩薩拿著鹽水瓶,要給我吊鹽水(輸液)治病,我對菩薩說:我不想再活了,做人太苦了,我不要再治療了,請菩薩早點接我往生。菩薩說:『好!二月初八早上五點我來接你。』請你住兩天,念佛陪陪我。」 王居士聽了這一番話,根本沒往心裡去。心想:我誦經持咒,什麼都會,往生也沒有把握;你一字不識,什麼也不會,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做到預知時至嗎?
  • 年輕人不可學瑩珂法師念佛三日往生
    年輕人不可學瑩珂法師念佛三日往生,問:他說聽到瑩珂法師因恐墮地獄,發心念佛三日往生。弟子自知身處花花世界中,絕無定力。欲效仿此人,應如何做?答:你才十六歲,你也沒有出家,你如果念個幾天佛就往生了,會嚇得這個世界上的人不敢念佛。不能念佛,一念你看看,這還得了!你一個人是往生了,叫千千萬萬人都不敢念佛,都不能往生。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瑩珂法師那個示現是對的,是出家人,而且出家時間很久。出家不守清規,常常破戒犯規,做些不善的事情,那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在出家裡面做這個示現,這是正確的。
  • 白居易、蘇東坡、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
    白居易、蘇東坡、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省庵大師: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已夫。龍樹辯才還拙否,文殊智慧是虛無。主人底事憑居易,公據何人問大蘇。寄語聰明宜佛念,閻君應不愛之乎。(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易行法門是說該法門非常容易修行,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不漏一的法門,修行者只要深信切願彌陀淨土,老實念佛就可以在臨終時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難信,是說由於太容易,所以很多人不信,不僅自己不信還會嘲笑念佛的人都是愚夫愚婦。
  • 十惡不赦之人至心念佛也可以往生淨土嗎?
    對病危者而言,首先要使他知道並相信,只要念佛必生淨土。因為,一般人在臨命終時,能得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是不多的,而助念者的佛號聲聲入耳,正可使病危者避免恐懼、焦慮、捨不得等顛倒妄想,而將念頭導入一心嚮往淨土的正念。如果病危者心裡尚有恐懼、焦慮、捨不得等雜亂心,便會促使他下墮而難以上生。
  • 「古今佛門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
    【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袾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歲,中秀才,以學問德行著稱。鄰居有一位老婦人,每日念佛號數千,袾宏問她是何緣故,老婦人說:『我的先生持佛名號,臨命終毫無病苦,與人拱手作別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 《淨土聖賢錄》|往生淨土最有效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快來學學
    懇期淨土。想像彌陀。遠公遺濟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几。停想無亂。又請眾僧為轉無量壽經。至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於是暫臥。夢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覺。喜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虗空。如有所見。謂弼曰。佛來也。吾其去矣。轉身西向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鬱然。年四十五(高僧傳東林傳)。
  • 一生念佛,為何臨終不能往生淨土,原因有四個,看法師開示
    一生念佛,為何臨終不能往生淨土,原因有四個,看法師開示。念佛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將妄想煩惱伏住。佛號一起妄想便除,這就是功夫得力。一心念佛,心便與佛同,與佛同心同願。心同形亦同。形乃身相容貌,相隨心轉,能轉者心,所轉者相。心清淨則身清淨。往生西方者,皆是一心念佛,心與佛同。
  • 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
    我老實告訴你,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目的何在?是要把這些煩惱習氣念掉,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煩惱一現前,「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把煩惱壓下去了。這個時候是你真正念佛功夫得力的時候,常常練習,不斷的練習。
  • 淨土宗:為什麼要一門深入的念佛
    念佛當一門深入念佛要達到淨念相繼,就應一門深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一向」,即一個方向,始終指向一個目標,堅持一個法門,盡形壽地念。念佛要專精,最忌諱的是夾雜、間斷、種種法門齊修。善導大師強調專修。
  • 怎樣才能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且看善導大師說
    比如說,我們依善導和尚理解的,淨土宗是阿彌陀佛選擇的本願,淨土念佛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專修念佛是正定之業,決定往生。這是我們的解,我們也這樣去做、這樣去行。可是有人不這樣解,他認為專修念佛往生不定,一定要如何如何雜行雜修才更有把握。他有這樣錯誤的理解,就有錯誤的行持。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欲求生淨土,必得發菩提心,持戒修善,自行化他,勤修三福,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哪裡僅有念佛一途就能成事?」從此岸邁向彼岸的歷程中,必須發菩提心,全然地投入人間,藉此積累往生資糧,這樣一來才能往生有望。《佛說阿彌陀經》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不可缺少善根、福德。
  • 可以把往生的希望寄託於臨終的助念嗎?
    問:一些多年的念佛行人,對念佛往生依然沒有信心,一直存在著不安與恐懼,把往生的希望寄託於臨終助念,可以嗎? 法師答:往生的希望,在於我們信願感通佛力。只要有決定信心,臨終沒有助念照樣可以往生。
  • 佛教:只要你相信這一點,就必定能往生!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卷四》講解40大家不要以為淨土修法就不用修法,不要搞錯了。比如:淨土信願行,怎麼個歇狂心?你信了淨土以後,我肯定將來往生,狂心歇了沒有?要不然你不知道去哪裡。所以這種淨土的修法,有時候我們說,你以為自己泛泛地信一下就能往生淨土,哪有那麼好的事,你自己煩惱沒有斷。為什麼煩惱沒有斷?就是你覺得有業帶著,往生不了。這裡就明著告訴你可以帶業往生,是不是歇狂心之法?這一切的法,一切的行,永遠都是為歇服務的。所以你不要以為有迷,你知道沒有迷,迷生不起來,無因了,你就不迷了。
  • 淨土法門:念佛的人沒有往生,無外乎3種原因
    宗道法師: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往生這麼容易,往生的人不是應該很多嗎?可是怎麼沒見多少人往生呢?」今天也有人這樣問。也就是說,雖然這個人在念佛,但是沒往生,究其原因,這屬於「三心」不具足。因為人心隔肚皮,很複雜,對方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並不知道,所以沒法靠表相來判斷。從表面看,他也在念佛,甚至每周都來參加共修,但是不能僅憑這些現象來測知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人心可以作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