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人民抗日縱隊挺進港九地區 為盟軍提供大量情報

2021-01-08 海疆在線

導讀: 華南人民抗日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抗日隊伍之一,在抗戰時期,與在粵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敵,牽制了大量的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對日作戰。華南人民抗日縱隊還挺進港九地區,成功地營救了一大批滯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盟軍官兵和國際友人,並為盟軍收集和提供了軍事情報;開闢的東江、瓊崖、珠江、南路和韓江等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成為繼華北、華中之後的全國第三大敵後根據地。

華南人民抗日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抗日隊伍之一,在抗戰時期,與在粵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敵,牽制了大量的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對日作戰。華南人民抗日縱隊還挺進港九地區,成功地營救了一大批滯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盟軍官兵和國際友人,並為盟軍收集和提供了軍事情報;開闢的東江、瓊崖、珠江、南路和韓江等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成為繼華北、華中之後的全國第三大敵後根據地。為紀念華南地區人民抗日戰爭的光輝歷史,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8月14日,廣東省文聯、省委黨史研究室和廣州地區抗日老戰士聯誼會共同舉辦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抗日老戰士影像展和詩歌、散文、楹聯書法展在廣東省文聯藝術館開幕。主辦方不但展示面向全國徵集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作品,還採訪了70名在廣東參加抗日戰爭的老戰士,用影像再現老戰士們的動人風採,並以文字擷取老戰士們口述的光輝歷史和感人故事。

本版在此選登其中部分抗戰故事,以表紀念與敬意。

  歐初1949年7月率部解放臺山、恩平

歐初

1921年出生,廣東中山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據地、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解放區的主要創建人、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廣州市常務副市長、市人大主任、中共廣東省委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威震中山歐初仔

1937年,歐初考入廣東省立廣雅中學學習。1938年5月,時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到廣雅中學演講,號召「大家都能投身到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中來,以求得整個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歐初被這些慷慨激昂的話語深深震撼,隨即參加了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廣雅支隊。

1939年7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中山橫門島。橫門是珠三角的戰略要地,如果失守,縣城石岐便無險可據。中共黨組織成立了「橫門前線支前指揮部」,歐初擔任總務部長,帶領「抗先」隊員運糧、運彈藥,組織擔架隊運送傷員。橫門保衛戰打響了中山抗日的第一槍。歐初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敵人的火力非常猛烈,空中敵機紛紛轟炸,地面炮火連天,我們都是第一次上戰場,但是大家都不顧生死。」

1940年5月,歐初被派往港口鎮大南沙組建中山抗日遊擊小隊。武裝力量經歷了一百多次戰鬥,逐漸強大起來。而遊擊隊員穿戴的竹帽和膠鞋,也成為當時群眾的流行時尚,被稱為「歐初帽」、「歐初鞋」。

歐初善於團結和爭取抗日的力量。在中山,他和戰友們的細緻工作,得到了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四姐孫妙茜以及其他社會知名人士的讚揚與支持;在澳門,他們與澳門當局達成了合作協議,為遊擊隊在澳門籌得了經費,採購了彈藥。「歐初仔」部隊威震中山乃至珠三角、澳門一帶,是珠三角地區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

今年,時值慶祝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勝利70周年,歐初先生喜賦七律一首:

遍地烽煙敵患清

千門萬戶祝繁榮

人文槖筆風雷定

友誼長留歲月寧

得晤赤松能指引

喜逢伏老好傳經

謳歌擊壤全民樂

匯集耆英唱晚晴

  1978年7月楊奇被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圖為他在辦公室批閱公文

楊奇

1922年出生。1940年畢業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曾參與抗戰時期從淪陷的香港營救文化精英、解放戰爭時期護送民主人士北上參加新政協等事件。參與創辦了《前進報》、《正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肇慶報》,並協助喬冠華籌辦新華社香港分社。解放後曾擔任《南方日報》副社長、《羊城晚報》總編輯、廣東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大公報》社長。1992年離休。

到敵佔區香港買白報紙

「《前進報》誕生於日敵、偽軍、國民黨內戰軍隊三面夾擊的環境中,處境十分困難。初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刻寫蠟紙和油印出報。1942年5月,為了避開國民黨187師的進攻,我們曾經越過深圳河的日軍封鎖線,轉移到香港新界大埔圩林村的黃蜂寨山上。報紙出版兩期之後,由於遠離領導,經濟難以接濟,軍需處也無法繼續供應白報紙。為了堅持出版,我決定下山到香港市區去找親友資助。我穿上當地小學教師常穿的衣服,手裡拿著一張當天的漢奸報紙《南華日報》,隨著一般市民通過日軍哨崗,登上了開往九龍的火車。敵人萬萬沒有料到這個鄉村教師手中的《南華日報》裡面原來夾著一張遊擊隊出版的《前進報》!而我正是依靠這張抗日的油印報紙,讓親友們大為讚賞,一下子就籌集到足夠的現金。於是,我立即買了一批白報紙,把它切成四開張,作為貨物運回大埔圩一家中藥店去,然後請林村的兩位婦女挑回村裡,再由我們報社的同志在夜間背回黃蜂寨山上去。」

  陳達明1946年在山東煙臺

陳達明

1919年出生,廣東省珠海市金鼎區人,曾就讀於中山紀念中學、廣州大學。1938年任香港學生賑濟會領導成員,1942年任東江縱隊港九人民抗日遊擊隊政治委員,1947年在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1977年任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1983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1990年離休。

陳納德發來感謝電

香港淪陷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認識到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堅持港九地區的鬥爭,決定在港九地區成立港九大隊。1942年2月,陳達明帶著總隊林平、曾生等同志的信到了港九。1942年2月3日,港九獨立大隊正式成立,大隊長蔡國梁、政委陳達明、政訓室主任黃高陽,統一領導港九地區武裝鬥爭。這支隊伍後來發展到數千人,包括港九地區的工人、農民和熱血知識青年,下轄6個中隊,有長槍隊、短槍隊、海上武裝隊、城區地下武裝隊和情報系統等。

港九獨立大隊成立以後,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特別是新界的原居民,他們不但積極援助遊擊隊,許多人還加入部隊,投身到抗日救國保衛家鄉的戰爭中。

1942年,陳達明在香港與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其他領導人一起,在敵後開展艱苦的抗日遊擊戰爭。打通兩條道路,肅清土匪,保護群眾財產,營救文化界人士。近3年8個月,港九大隊配合英、美反法西斯戰爭,營救英美友人,為美國提供了大量情報。十四航空隊司令陳納德少將,曾通過曲江辦事處轉來了致東江遊擊隊的感謝電。

  青年史野

史野

原名蔡史野,1921年出生,廣東澄海人,《東江縱隊之歌》曲作者。1938年參加「澄海青年抗敵同志會」,194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東江縱隊第三支隊第三大隊政委、兩廣縱隊文工團團長等職。離休前任廣東戲劇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東江縱隊之歌》

誕生記

「東江縱隊的部隊領導一貫對文藝工作、特別是群眾性的文藝工作非常重視。儘管當時我們處於極其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但我們部隊群眾性的文藝工作從來沒有間斷過。特別是歌詠活動,開展得非常普遍,非常活躍。我們部隊的文藝戰士以及文藝骨幹經常下部隊,到連隊中去教戰士們唱歌,還幫助戰士們抄寫歌本,積極在連隊中培養群眾業餘文藝骨幹。我們的領導甚至經常親自教戰士們唱歌,親自指揮部隊唱一些革命、抗戰歌曲。我當時在部隊是搞政治工作的,也是部隊的一名文藝骨幹。我自己也創作了一些歌曲,其中最主要的一首,是我和林鄂同志共同創作的,歌名就叫《東江縱隊之歌》。

1943年,東江縱隊正式宣告成立前夕,為了壯軍威,鼓士氣,我們創作了這首歌。是林鄂同志作詞,我寫的曲子。因為這首歌曲反映了部隊的戰鬥風貌和戰士的英雄氣概,同時也表達了我們廣大指戰員的一種心意,所以很快就在部隊中傳唱開了。部隊到了什麼地方,就唱到什麼地方。後來,這首歌成為東江縱隊隊歌。」

  楊聲1939年冬於香港

楊聲

楊聲,1923年生,廣州人,1938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香港兒童團團長,參加學賑會,宣傳抗日。1941年底,調到東江縱隊的前身——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寶安大隊任交通總站指導員。1942年,調回香港港九獨立大隊沙頭角中隊工作。

「個人生死沒關係,最重要是保護名單」

1943年12月13日上午,楊聲回中隊部匯報工作(在日寇佔領香港時,港九大隊成員均以便衣著裝開展遊擊戰),途中在山頭與日軍相遇。帶路的小遊擊隊員李觀帶走在前面,爬到半山時發現日軍(約20多人),便大喊「來了,來了」。楊聲和他隨即往回跑,但已經來不及了。他們馬上順著斜坡滾到小叢林裡躲藏。

當隱蔽下來後,楊聲馬上意識到要將身上所帶的準備發展為抗日遊擊隊員的積極分子名單藏起來。當時只想著「自己個人生死沒關係,最重要是保護名單」,他靈機一動,把名單埋藏在泥土中,保全了組織及名單內的人及所在村村民的生命。最後,敵人的包圍圈逐步縮小,他們被發現了。

在被押解途中,日軍翻譯對他們分別問話。他們利用無阻隔的空間大聲說「我不認識他……」,以此傳遞在以後審訊中裝作互不相識、互不相關的訊號。

在1943年12月13日至1944年1月的30天中,他們兩人受盡了日軍的殘酷迫害。除了每日兩餐吃發黴餵馬的馬豆外,日軍還以極為法西斯的手段——槍殺的威脅、毒打、灌水等逼供。楊聲抱著縱然一死也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組織和戰友的想法,始終說自己是水客(跑單幫),因為身上帶有上交給大隊的稅款。

後來經過組織的營救,日軍也掌握不到材料和真實身份,只好釋放了他們。

□金研 整理

相關焦點

  • 肅立唱國歌竟遭詆毀,香港抗日老兵親自「教做人」
    這些人不知道,老人是歷史悠久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遊擊隊老兵,她在得知這些荒謬言論後,不但直言不諱地予以駁斥,稱其不尊重老戰士,還提醒這些人「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以後做事要真實一點,不要歪曲事實。」老人名叫羅志萍,今年已經89歲,她在接受港媒採訪時表示,自己腿腳不便,還裝了螺絲,不能站立太久。
  • 抗日英烈張永興簡介 情報專家張永興和「波波夫」情報組
    1931年9月18日,蓄謀已久的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悍然進攻中國東北軍駐瀋陽的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及東北地區最高軍政長官張學良片面執行不抵抗政策,東三省128萬平方公裡國土短短半年內盡喪日寇之手,3000多萬同胞淪為亡國奴。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不僅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也嚴重威脅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
  • 到敵人後方去:我黨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從1931年到1945年,歷時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全民抗戰,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並在世界面前樹立了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國難當頭之際,中國共產黨以明確的政治主張、深邃的戰略思想、廣泛的民眾動員,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支撐起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與全國人民一起不斷走向勝利。
  • 香港抗日老兵肅立唱國歌,「港燦」坐不住了
    據了解,老人是歷史悠久的東江縱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抗日軍隊,是中共領導的華南遊擊隊中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裝)港九獨立大隊的抗日老兵。她對於那些污衊,直言反駁到「一天可以行走兩次,站立沒有問題」,最後還不斷強調「人人都應尊重國歌」。可以看出,反對派議員正企圖歪曲「老人起立唱國歌」一事,藉此阻礙《國歌條例草案》的推動與實施。
  • 抗日剿共屢次「大勝」,連李宗仁也被忽悠,雜牌軍變成五戰區紅人
    抗戰期間,在李宗仁任司令的五戰區下屬有一支部隊,有一支番號為右路遊擊縱隊的雜牌軍,該部在五戰區原先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但從1940年下半年起,這支原來名不見經傳、屢吃敗仗的雜牌居然異軍突起,在抗日和剿共的戰場上接連「告捷」,使得五戰區上下對其刮目相看,一時間這支部隊在五戰區紅得發紫,但極少有人知道,這支部隊的戰績竟然和新四軍有關
  • 抗戰時期的海南中學:免費掃盲 宣傳抗日救國道理
    編者按:今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海南中學(原名私立瓊海中學)師生與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一道同仇敵愾,投身於那場偉大的反抗侵略、捍衛民族獨立自由的戰爭中,書生意氣,慷慨弦歌,為喚醒民眾、保衛家國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 關於東莞「抗日第一槍」的探討:空戰打響第一槍
    這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在東莞乃至華南地區發生的第一次對日空戰,取得了擊落日機2架的戰績。此外,當年擔任海周艦二副的黃裡也撰文《廣東抗日第一次海戰中的海周艦》(見《粵桂黔滇抗戰——原中國國民黨將領抗日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作了詳細回憶。  這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東莞乃至華南地區發生的第一次對日海戰,取得了勝利。
  • 他奉命到敵後組建抗日遊擊縱隊,師級編制,成員卻只有三人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在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後,即以第三、第九、第十三師團,先後渡江北上,侵佔定遠、懷遠、蚌埠以及淮河以南地區,妄圖配合沿津浦路南下的日軍,夾擊徐州。接著,向部打出"江南第一挺進梯隊"的旗號,布告安民。部隊從南京句容縣天王寺附近出發,晝宿夜行,分路越過京杭公路,從大茅山經延陵到達珥陵、皇塘一帶,發動群眾,組織船隻,渡過運河,破壞丹陽至常州奔牛之間的京滬一段鐵路。日軍發現後,分兵合圍,向部與敵激戰兩天兩晚,打沉敵汽艇多艘,然後奉命撤出。在大茅山,向敏思曾與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會晤,雙方提出相互配合對日作戰。7月底,向部回到寧國梅林整補。
  • 中國特工怎樣搞定日本關東軍情報?
    ▲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進入瀋陽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不僅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也嚴重威脅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文韜武略,堅持抗日:張永興的革命生涯▼九一八事變以來,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酷統治,英勇的中國人民不畏殘暴奮起反抗。
  • 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幾任司令員都是誰?他被稱為旋風司令
    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是一支英雄部隊,也是東野的主力縱隊,衛立煌任「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的時對三縱印象深刻,在日記中稱該縱隊「動作之快,如同旋風般」,而國軍西進兵團司令廖耀湘也曾稱三縱隊為「旋風縱隊」。第三縱隊先後有三任司令員,分別是程世才、曾克林、韓先楚。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這是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太原失守後,晉察冀三省聯結地區的多數縣城都空了。」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會長陳春森說,早在1937年10月,聶榮臻就帶領約3000人的隊伍開始創建根據地了。     到曲陽縣不久,八路軍騎兵營就打了一個漂亮仗。他們一舉搗毀日軍的一個兵站。這一仗給了老百姓極大的信心。
  • 二戰中,日軍俘虜了多少盟軍將級軍官? | 短史記
    但日軍俘虜盟軍其他國家將領的情況,則高度集中在1941年底到1942年中這半年之間。首當其衝的,是1941年12月25日結束的香港戰役。守軍1萬餘人投降,包括3名英國將軍: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Christopher M.Maltby)少將、東部旅旅長華裡士(Cedric Wallis)準將和駐港海軍司令哥連臣(Alfred C.Collinson)準將。
  • 唐殿誥:在炮火中打退了敵人九次衝鋒
    原標題:唐殿誥:在炮火中打退了敵人九次衝鋒 在宣傳隊的日子是很艱苦的,為防止漢奸搜集情報,他們要及時轉移,經常是演完就走,覺也不能睡,「有時候吃完飯,沒有情況也接著就走,看沒有情況,以後再回來。」唐殿誥告訴記者,那時表演節目的舞臺也很簡陋,一般是老百姓在外面搭個臺子,用汽燈照著。
  • 尋訪潮汕抗日遊擊隊司令部舊址,大窩村
    日寇的殘暴和肆虐,給潮汕地區帶來了災難性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潮汕恢復黨的組織活動,建立抗日武裝。1945年3月9日,以潮、普、惠、揭武裝人員為主體的「潮汕人民抗日遊擊隊」在普寧縣白暮洋村正式宣告成立,共200多人槍。林美南任遊擊隊黨代表,王武任隊長,曾廣任政委,林川任政治處主任,謝育才任軍事顧問,張珂敏任軍需處主任。遊擊隊下設兩個中隊、一個短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