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奉命到敵後組建抗日遊擊縱隊,師級編制,成員卻只有三人

2020-12-02 小樓侃歷史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在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後,即以第三、第九、第十三師團,先後渡江北上,侵佔定遠、懷遠、蚌埠以及淮河以南地區,妄圖配合沿津浦路南下的日軍,夾擊徐州。

1938年春,向敏思率部經廣德進入蘇南敵佔區。5月間,到達溧陽以西的上沛埠。探知有小股日軍在漢奸帶領下,經常外出搶糧抓姦淫燒殺,無惡不作。向敏思怒火萬丈,即派第九連連長楊景之在上沛埠以東設伏,打 死前來作惡的日軍十餘人。接著,向部打出"江南第一挺進梯隊"的旗號,布告安民。部隊從南京句容縣天王寺附近出發,晝宿夜行,分路越過京杭公路,從大茅山經延陵到達珥陵、皇塘一帶,發動群眾,組織船隻,渡過運河,破壞丹陽至常州奔牛之間的京滬一段鐵路。日軍發現後,分兵合圍,向部與敵激戰兩天兩晚,打沉敵汽艇多艘,然後奉命撤出。在大茅山,向敏思曾與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會晤,雙方提出相互配合對日作戰。7月底,向部回到寧國梅林整補。8月,向敏思調升國軍十八軍十四師少將旅長。

1938年春,向敏思被調往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任中隊長。1939年春,遊幹班結束後,向敏思被任命為第九戰區第一遊擊縱隊少將司令,奉命到南 昌以北和梅嶺山區開展敵後遊擊工作。當時,給他配備的下屬,只有二人,一個是參謀長,另一個是參謀兼副官。他們三人經過化裝後,從湖南萍鄉,繞過敵人的重重關卡,悄插入梅嶺地區。

到了地方後,三個人可犯愁了,因為第九戰區第一遊擊縱隊這個牌子,雖然是師級編制,但卻是個空架子,現有人員,只有他們三人。怎麼辦?向敏思經過多次偵察發現,附近有一些失散的國軍士兵在山林裡堅持與日軍作戰。於是,他們三人分頭到各個山頭去聯絡,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終於聚攏了160多失散的國軍官兵,將他們編成了5個大隊,這些人雖然被打散,但武器都沒丟,有野炮6門,騾馬50多匹,輕重機槍十幾挺,迫擊炮也有幾門。如此,遊擊縱隊就成立了,在之後的對敵作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華南人民抗日縱隊挺進港九地區 為盟軍提供大量情報
    華南人民抗日縱隊還挺進港九地區,成功地營救了一大批滯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盟軍官兵和國際友人,並為盟軍收集和提供了軍事情報;開闢的東江、瓊崖、珠江、南路和韓江等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成為繼華北、華中之後的全國第三大敵後根據地。
  • 國軍廣東敵後抗戰史記
    ;廣東國軍敵後抗日遊擊隊和第三方武裝完全被湮沒。 筆者前作《國軍敵後抗戰史記》中,曾提及廣東敵後抗戰;但當時史料較少。近期收集到新的史料,故單獨一文講述國軍廣東敵後抗戰的歷史,並含軍統,第三方武裝和中蘇中美空軍轟炸廣東敵後。以紀念國軍敵後抗日英烈。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這是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太原失守後,晉察冀三省聯結地區的多數縣城都空了。」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會長陳春森說,早在1937年10月,聶榮臻就帶領約3000人的隊伍開始創建根據地了。     到曲陽縣不久,八路軍騎兵營就打了一個漂亮仗。他們一舉搗毀日軍的一個兵站。這一仗給了老百姓極大的信心。
  • 韓元帥愛將,提議深入敵後打遊擊,偷渡海南立奇功,提為師長
    針對朝鮮戰場,他提出了敵後遊擊戰的構想。因為韓元帥參與了從第一次抗美援朝戰役到第五次抗美援朝戰役的全過程,可以說對這場戰爭非常熟悉。而且在早期的經歷中,他以獨特的方式戰鬥,憑藉自己的軍事能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遊擊戰是我軍的重要法寶和光榮傳統。我們用遊擊戰打敗了日本和國民黨反動派。
  • 到敵人後方去:我黨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抗日根據地達到19個,長城內外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接二連三地重創日軍,侵略者囂張的氣焰一次次被打掉。「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伴隨著雄壯豪邁的抗日歌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敵後廣大軍民克服極端困難,使創建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猶如一把把尖刀,牢牢插進敵人的胸膛。
  • 為何只有共產黨能堅持敵後抗戰
    在促成國共合作抗日的西安事變之前,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就已經在考慮對日採取何種作戰方針。1936年6月,美國記者斯諾走進了由幾百眼破窯洞構成、滿目風塵的陝北保安(今志丹縣)縣城。毛澤東在與他徹夜長談時講到了未來戰爭的前景。斯諾記載說:「他要我預先設想到日本將贏得所有重大的戰鬥,佔領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線,而在戰爭初期,就摧毀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
  • 抗戰老兵馬扶增:大掃蕩後 他在敵後秘密抗戰三年
    1942年日軍大掃蕩後,抗校被迫分散,他留在敵佔區堅持抗戰,進行地下聯絡、鋤奸等敵後工作。抗戰勝利後,他轉戰東北。  「敵後工作真艱苦。家不敢回,村不敢進,那幾年真的太難熬了,但我堅持了下來。」2日下午,在位於啟明東路的77200部隊洛陽幹休所,馬扶增老人回憶起70多年前的抗戰經歷時,再三感嘆。
  • 抗日剿共屢次「大勝」,連李宗仁也被忽悠,雜牌軍變成五戰區紅人
    抗戰期間,在李宗仁任司令的五戰區下屬有一支部隊,有一支番號為右路遊擊縱隊的雜牌軍,該部在五戰區原先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但從1940年下半年起,這支原來名不見經傳、屢吃敗仗的雜牌居然異軍突起,在抗日和剿共的戰場上接連「告捷」,使得五戰區上下對其刮目相看,一時間這支部隊在五戰區紅得發紫,但極少有人知道,這支部隊的戰績竟然和新四軍有關
  • 南京敵後抗戰威脅日偽統治中心
    1937年南京淪陷後,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新四軍挺進敵後,在南京周邊地區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創建蘇南、淮南等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日偽統治的核心地帶立足生根、發展壯大,直接威脅汪偽政權的統治中心。
  •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常說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到底是怎麼劃分的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歷史主編文欽小哥哥,今天呢小哥哥給你們簡單闡述一下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具體知識點。其實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只是對國共兩黨獨立領導的抗日軍隊作戰地域的劃分,它們是統一的抗日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
  • 洪希伯:敵後抗日戰場的土造武器
    身管與彈藥看似基礎,但其中科技非常複雜高深,玩通現代坦克炮管與遠程狙擊步槍彈藥奧妙的,至今也只有少數國家。 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前輩對身管的理解大概只有靠感覺。便有了這樣的圖景。要在敵人眼皮底下運送如此龐大而笨重的榆木大炮,並且裝填、發射它,可見敵後抗日的先輩們,其勇氣與堅韌遠超過今人想像。 這樣的火炮可以說完全沒有精度,卻是土八路手裡的戰略武器,可以製造威懾,甫一開火就驅逐了一個炮樓裡的日偽軍——因為擔心是攜帶火炮的八路軍主力,日偽軍在查明火炮來源之前,被威懾的不敢輕舉妄動,蹲在炮樓裡不出來。
  • 關於東莞「抗日第一槍」的探討:空戰打響第一槍
    日軍船隊駛至東莞境內時,被東莞民眾抗日自衛團發現。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即命東莞民眾抗日自衛團總指揮兼第一集訓大隊長、東莞縣壯丁常備隊第一中隊長何煜坤率領部分隊員,會同剛從博羅撤到企石長和圩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一五三師周日光連一個排,到企石鐵爐坑(一說蘇坑)附近河岸埋伏。鐵爐坑鄉附近幾條村的村民聽說要伏擊日軍,也出動300人帶著看家護院的武器到伏擊地點參戰。
  • 敵後抗戰兵法之二:平原伏擊
    與山區作戰相比,平原作戰的難度顯然大得多,面對依託公路快速出擊的日偽軍,我軍該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許多人一開始心存疑慮,但毛澤東在1938年《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明確指出:「平地較之山地當然差些,然而決不是不能發展遊擊戰爭,也不是不能建立任何的根據地。」通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中國軍民創造出一系列平原作戰樣式,尤其平原伏擊戰更是打得有聲有色。
  • 「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記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敵後...
    抗日戰爭時期,以阜平、五臺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創立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個「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如一把尖刀插向了敵人的心臟。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挺進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