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是個美妙的溫度,人類在這樣的平均體溫下,活蹦亂跳地生存著。
但是如果超出或低於這個溫度太多,那你可能就要面臨「生命危險」啦!
為什麼「37」能從無數個數字中脫穎而出,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緊緊聯繫在一起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其他溫度對人類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危險!
例如當一個人的體溫長時間超過41℃時,腦細胞可能會損傷。
高溫引發的腦損傷是不可修復的,沒辦法靠吃藥或其他辦法治好。
當然,人體要達到41℃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啦!
另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上半年因為疫情出門測體溫時發現,大家普遍都在36℃多、不到37℃。
按理說,37℃是人類黃金標準體溫,為什麼大家的體溫現在都下降了?不到37℃難道就不健康了嗎?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索溫度的故事!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
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大書(large book)。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
人類體溫,正在變低
1992年就有研究者發現,18-40歲之間健康人的平均口腔溫度是在36.8℃。
考慮當時的測溫技術可能還不夠精確,我們再來看看最近的研究。
2020年1月,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對677,423個體溫值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自工業革命以來,成年男女的體溫都有一定的下降。
出生時間每隔十年,體溫都會下降0.02°C。
回到現實中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體溫也確實很少達到37度。達到37度,還會擔心是不是低燒了。
人類體溫為什麼會下降 ?
有科學家們做出了很多推測,認為這與人體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有關。
1、與人體新陳代謝有關
我們都知道,人是恆溫動物。當面對寒冷時,人體為了保持恆溫狀態,會需要更高的新陳代謝,來促進身體產熱或者釋放熱量。
也就是說,新陳代謝高時,我們的體溫也會升高。
這點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在運動時,體內的代謝速率高,所以跑完步就會熱得滿頭大汗;冬天坐在家裡靜止不動,代謝速率低,就會越坐越冷。
以前,人類的主要工作還是體力勞動。在農業社會,人們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進入了工業社會,也多半是憑藉一身力氣或者手藝活來賺錢。
但現在,光是中國,每天對著電腦久坐的上班族就接近2億了。
辦公室裡的恆溫的空調保障了室內溫度,我們也有了更暖和的衣服,不再需要應對嚴寒的威脅,也就不太需要靠調節新陳代謝來應對寒冷。
所以現在的我們新陳代謝的速率會降低,體溫也不會像以前一樣高了。
2、與免疫系統有關
另一個影響體溫的重要因素,是免疫系統。
發熱,可以看做是我們的身體在面對疾病時的防禦措施。
如果你身體出現炎症,免疫系統就會啟動,來控制炎症,這時候體溫會升高。
在19世紀結核病流行的歐洲,由於沒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生素,人體內的免疫系統需要處在活躍的狀態,才能有效抵禦病菌,所以那時的人們體溫較高。
現在,醫療水平逐漸進步,人類整體健康狀況提高,我們患上慢性炎症和傳染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發熱反應也有所減少。
調用免疫系統的次數少了,我們的體溫與那時相比也就下降了。
換句話說,物質文明的發展,讓人類的體溫逐漸變低了。
當然,以上的原因都還只是科學家的推測,體溫的變化跟諸多因素有關,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還不能下結論。
不過確實有學者擔心,體溫下降意味著新陳代謝降低,可能會讓人更容易長胖,進而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
人類體溫降低,與我們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以及藥物使用息息相關。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目前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讓我們身體變得更好。
以上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