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涼|「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2020-12-07 名醫在線網

37℃是個美妙的溫度,人類在這樣的平均體溫下,活蹦亂跳地生存著。

但是如果超出或低於這個溫度太多,那你可能就要面臨「生命危險」啦!

為什麼「37」能從無數個數字中脫穎而出,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緊緊聯繫在一起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其他溫度對人類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危險!

例如當一個人的體溫長時間超過41℃時,腦細胞可能會損傷。

高溫引發的腦損傷是不可修復的,沒辦法靠吃藥或其他辦法治好。

當然,人體要達到41℃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啦!

另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上半年因為疫情出門測體溫時發現,大家普遍都在36℃多、不到37℃。

按理說,37℃是人類黃金標準體溫,為什麼大家的體溫現在都下降了?不到37℃難道就不健康了嗎?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索溫度的故事!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

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大書(large book)。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

人類體溫,正在變低

1992年就有研究者發現,18-40歲之間健康人的平均口腔溫度是在36.8℃。

考慮當時的測溫技術可能還不夠精確,我們再來看看最近的研究。

2020年1月,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對677,423個體溫值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自工業革命以來,成年男女的體溫都有一定的下降。

出生時間每隔十年,體溫都會下降0.02°C。

回到現實中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體溫也確實很少達到37度。達到37度,還會擔心是不是低燒了。

人類體溫為什麼會下降 ?

有科學家們做出了很多推測,認為這與人體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有關。

1、與人體新陳代謝有關

我們都知道,人是恆溫動物。當面對寒冷時,人體為了保持恆溫狀態,會需要更高的新陳代謝,來促進身體產熱或者釋放熱量。

也就是說,新陳代謝高時,我們的體溫也會升高。

這點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在運動時,體內的代謝速率高,所以跑完步就會熱得滿頭大汗;冬天坐在家裡靜止不動,代謝速率低,就會越坐越冷。

以前,人類的主要工作還是體力勞動。在農業社會,人們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進入了工業社會,也多半是憑藉一身力氣或者手藝活來賺錢。

但現在,光是中國,每天對著電腦久坐的上班族就接近2億了。

辦公室裡的恆溫的空調保障了室內溫度,我們也有了更暖和的衣服,不再需要應對嚴寒的威脅,也就不太需要靠調節新陳代謝來應對寒冷。

所以現在的我們新陳代謝的速率會降低,體溫也不會像以前一樣高了。

2、與免疫系統有關

另一個影響體溫的重要因素,是免疫系統。

發熱,可以看做是我們的身體在面對疾病時的防禦措施。

如果你身體出現炎症,免疫系統就會啟動,來控制炎症,這時候體溫會升高。

在19世紀結核病流行的歐洲,由於沒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生素,人體內的免疫系統需要處在活躍的狀態,才能有效抵禦病菌,所以那時的人們體溫較高。

現在,醫療水平逐漸進步,人類整體健康狀況提高,我們患上慢性炎症和傳染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發熱反應也有所減少。

調用免疫系統的次數少了,我們的體溫與那時相比也就下降了。

換句話說,物質文明的發展,讓人類的體溫逐漸變低了。

當然,以上的原因都還只是科學家的推測,體溫的變化跟諸多因素有關,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還不能下結論。

不過確實有學者擔心,體溫下降意味著新陳代謝降低,可能會讓人更容易長胖,進而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

人類體溫降低,與我們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以及藥物使用息息相關。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目前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讓我們身體變得更好。

以上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侵聯刪

相關焦點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人類的體溫比一百年前低了這麼...
    >人類確實比一百年前「涼」了大多數人認為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但是,近些年,在健康狀態下,不論我們怎麼測體溫,一般也只有36℃+。對此,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我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越來越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餃餃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餃餃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 · 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體溫越低(<37℃)免疫力就越差?
    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越差。 疫情期間, 很多人把一輩子需要量的體溫, 都量完了。但你知道嗎,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就越差。那麼, 我們體溫普遍降低, 對我們的免疫力意味著什麼?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37℃已過時,你知道人類變得「更涼」了嗎?
    由於疫情的影響,測體溫成了人們生活日常中的一部分。浮動在35℃~37℃之間的體溫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在本期視頻中,我們來探索問題的答案。首先,來看看37℃的標準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更我們說,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現在我們很多人在測體溫的時候都是在36.6℃左右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 史丹福大學研究:不是37℃,人類體溫正在悄然變低?
    在對德國萊比錫市約2500名受試者進行了數百萬次體溫測量後,Wunderlich醫生首次計算出了37℃(98.6 ℉)這個平均正常值。 自這項開拓性工作以來,體溫一直是臨床上用來判斷健康狀況的關鍵生命體徵。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人體溫度並非「恆定」,而是在一天之中有所波動。
  • 37℃體溫已成為歷史:目前人類體溫普遍偏低,這意味著什麼?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持續中,口罩、消毒液、量體溫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現在無論出入哪裡都需要測量體溫,但是有時體溫在37攝氏度左右,有時候卻只有35度多,這是為什麼呢?體溫低的原因有是什麼?體溫的高低對人體的影響有哪些?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
  • 37度就是發燒?體溫低容易患癌?有關體溫的6個問題,醫生告訴您
    不過,人們對發燒的溫度,似乎有不一樣的說法,甚至不同測體溫方式,得到的結果也不同。那麼究竟什麼是正常體溫,而多少度才是發燒呢?為什麼會發燒?一般認為正常體溫,是人類人體腦袋裡有個部位叫做下視丘,在其內有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這個中樞一般會根據正常人體的情況來設置一個體溫標準點,比如這個人身體最正常的時候體溫是37度,那麼他的體溫標準點就是37度,所以每個人的體溫標準點並不相同。而我們認為的標準體溫是統計了大量數據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適合大多數人。
  • 為什麼我不到37℃?體溫越低越健康嗎?
    人體的體溫由位於下丘腦前部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可使肌肉和肝臟代謝活動而產生的額外熱量與從皮膚和肺散發的熱量保持平衡,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維持相當穩定的體溫。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不同,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的體溫包括:(1)口腔溫度:正常範圍為36.3℃-37.2℃;(2)直腸溫度: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3)腋窩溫度:因測量方便衛生,是目前最常用的測量方法,正常範圍為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嘀,35.8℃」「體溫偏低,是不是身體出了問題?」「為什麼我的體溫總比別人低?」「醫生,體溫低代表免疫力低下嗎?」3月11日,本報報導了《「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但很多人發現自己的體溫比正常還稍低一些,有時可能在36℃以下。關於體溫的疑惑也隨之產生:體溫變低了,對身體到底是好是壞?《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分析體溫對身體的影響。
  • 生活方式進步,炎症反應減少 人類體溫正在越來越低
    拿起體溫計一測,當看到數值顯示為37℃時,我們往往會鬆一口氣。  這是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一直被當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  然而日前,《eLIFE》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卻揭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正常狀態下人類的體溫越來越低了。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到底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37度是不是正常體溫?關於這個問題,不妨一起來了解下。成年人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37度是正常體溫嗎?我們測量體溫,一般都是測量腋下體溫,正常的腋下體溫是36—37度,腋下體溫超過37.3度,就算是發燒了。
  • 《人類的體溫為何是37攝氏度?》|簡單的題目為什麼拿不了全分?
    下面我們以2019年湖南中考題《人類的體溫為何是37攝氏度?》為例,談談說明文閱讀理解簡單的題目拿不了全文的原因。這篇文章就考題難度來說,屬於中低等,內容易懂,問題設計也沒有理解陷阱,但同學們的答卷,預料中的問題,該出現的都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