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研究:不是37℃,人類體溫正在悄然變低?

2020-12-06 騰訊網

37℃,這是我們從小熟悉的體溫數值,是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生病的重要指標。

然而,根據史丹福大學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未來這個標準也許不再適用,由於環境變化,現代人的體溫可能已經比200年前有所下降。

截圖來源:eLife

37℃是怎麼來的?

1851年,一位名叫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德國醫生對所有他可能找到的人進行了體溫測量,無論對方是否健康。當時,他用來測量體溫的儀器長達22cm,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前沿的技術。在對德國萊比錫市約2500名受試者進行了數百萬次體溫測量後,Wunderlich醫生首次計算出了37℃(98.6 ℉)這個平均正常值。

自這項開拓性工作以來,體溫一直是臨床上用來判斷健康狀況的關鍵生命體徵。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知道,人體溫度並非「恆定」,而是在一天之中有所波動。此外,隨著年齡、身體活動、飲食等因素變化,我們的體溫也會有所波動。而且,不同身體部位所測得的體溫也有所差異(如直腸體溫>口腔體溫>腋下體溫)。但方便起見,普遍將37℃視為「正常」的人體平均溫度。

不過,也有不少研究質疑了這個「標準數值」,認為實際平均體溫要再略低一些。比如後來有研究得出平均體溫36.8℃。2017年,一項對35,000多名英國人近25萬次體溫測量分析發現,平均口腔溫度為36.6℃。

那麼,和19世紀相比,研究估算「標準體溫」的差異,是由於測量設備日益精準、測量方法的越發科學,還是人類真的有所變化?這便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Julie Parsonnet教授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嘗試回答的問題。

圖片來源:123RF

橫跨3個歷史時期的體溫趨勢分析

Parsonnet教授和她的團隊分析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體溫度數據集,包括:

美國南北戰爭退伍軍人的醫療記錄(1862年-1930年);

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1971年-1975年);

史丹福大學轉化研究綜合資料庫環境研究組(2007年-2017年)。

基於這些數據集中近68萬次體溫測量值,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體溫隨時間變化的預測模型。整體而言,這些數據證實了我們已知的體溫變化趨勢,比如年輕人、女性,或人們在傍晚時,體溫都會更高。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於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21世紀出生的男性體溫平均低1.06℉。相似的,21世紀出生的女性,體溫平均比出生於19世紀末的女性低0.58℉。這相當於,每10年人們的體溫降低0.05℉(0.028℃)。

▲200年來,三個數據集中人體體溫隨著時間變化而下降,無論白人(左)還是黑人(右),男性(藍線)還是女性(紅線)(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同時,為了排除測量設備和方法的影響,研究人員又分析了單個數據集內部的體溫變化趨勢,結果,在退伍軍人數據集中,他們確實也觀察到了相似的趨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體溫持續下降的趨勢,難以被溫度計設備或測量方法的發展速度所解釋。

Parsonnet教授表示,「從生理上講,我們和過去有所不同。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變化?

體溫降低的潛在原因

研究人員推測,體溫下降是過去200年來我們環境變化的結果,而環境變化又推動了生理變化:我們的新陳代謝速度,或者說消耗的能量比以前有所下降。

在Wunderlich醫生的時代,人類的預期壽命只有約40歲,未經治療的慢性感染(如結核,梅毒和牙周炎)困擾著大部分人口。而過去200年來,由於醫療水平進步,衛生條件改善,食物可獲得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整體營養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升。這意味著,炎症普遍減少了。Parsonnet教授解釋,「炎症會產生各種蛋白質和細胞因子,從而促進新陳代謝並升高體溫。」

此外,研究人員還推測在恆定的環境溫度下舒適生活也有助於降低代謝率。19世紀,房屋供暖不穩定,也沒有製冷空調。今天,舒適的室內溫度已經司空見慣。

圖片來源:Unsplash

Parsonnet教授表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已經改變,包括我們家裡的溫度,我們接觸的微生物,我們所獲得的食物。所有這些事情意味著,在進化過程中,我們還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參考資料(可上下滑動查看)

[1] Myroslava Protsiv, et al., (2020).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DOI: 10.7554/eLife.49555

[2] Study: Human body temperature has decreased in the US since the 19th century. Retrieved Jan 13, 2020,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human-body-temperature-decreased-19th.html

[3] Has the Average Human Body Temperature Always Been the Same?. Retrieved Jan 13, 2020, from https://www.livescience.com/why-has-average-human-temperature-changed.html

[4] Human Bodies Have Steadily Grown Colder Over The Past Century, Evidence Shows. Retrieved Jan 13, 2020, from https://www.sciencealert.com/human-bodies-have-steadily-grown-colder-over-the-past-century

[5] What Is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Retrieved Jan 13, 2020, from https://www.webmd.com/first-aid/normal-body-temperature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相關焦點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涼涼|「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答案很簡單,因為其他溫度對人類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危險!例如當一個人的體溫長時間超過41℃時,腦細胞可能會損傷。高溫引發的腦損傷是不可修復的,沒辦法靠吃藥或其他辦法治好。當然,人體要達到41℃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啦!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0137℃標準體溫怎麼來的?
  • 生活方式進步,炎症反應減少 人類體溫正在越來越低
    拿起體溫計一測,當看到數值顯示為37℃時,我們往往會鬆一口氣。  這是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一直被當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  然而日前,《eLIFE》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卻揭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正常狀態下人類的體溫越來越低了。
  • 體溫越低(<37℃)免疫力就越差?
    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越差。 疫情期間, 很多人把一輩子需要量的體溫, 都量完了。但你知道嗎,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就越差。那麼, 我們體溫普遍降低, 對我們的免疫力意味著什麼?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我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越來越低,意味著什麼?
    巧合的是,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人類的體溫比一百年前低了這麼...
    對此,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看,現代人與古代人並不相同:1人體炎症減少一般來說,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體溫。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 · 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37℃已過時,你知道人類變得「更涼」了嗎?
    由於疫情的影響,測體溫成了人們生活日常中的一部分。浮動在35℃~37℃之間的體溫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在本期視頻中,我們來探索問題的答案。首先,來看看37℃的標準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 加州大學最新研究:人類平均體溫每年下降約0.05°C
    但人類的體溫並不是一直都不變的,隨著時間推移,人類的體溫總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近年來,健康成年人的體溫降低得到了廣泛報導:2017年對英國35,000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平均體溫為97.9°F(36.6°C);而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正常平均體溫約為97.5°F (36.4°C)。
  •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顯示人類智商正在下降
    【環球時報記者 趙一然】英國《每日郵報》12日報導稱,國際著名遺傳學刊物《遺傳學趨勢》當天發表美國史丹福大學一項有關人類智力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提出,人類的智力水平或許正不斷下降。該報告作者傑拉德認為,人類智力得以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原始時代,當時人們在蠻荒、嚴酷的自然環境裡不斷面臨生存挑戰。
  • 人類體溫在下降,而全球在變暖,這意味著什麼?是好是壞?
    還記得小時候感冒生病量體溫的時候嗎?當我們第一次學會看水銀體溫計的時候非常興奮。有時沒生病,都會把體溫計加胳肢窩裡,就為了顯擺下自己會讀體溫計了。我們知道人類正常的體溫是37攝氏度,這是一個標準,高了就是發燒,低了那肯定也不正常。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體溫35℃,我是不是涼了?
    所有人都知道人的標準體溫是37℃可溫度計它不是這麼說的既然大家都關心那我們索性就來和你們說說好好的人為什麼說「涼」就「涼」了?是這樣的在1851年一位叫收集了約2.5萬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取其中間值確定了人體平均正常體溫為37℃的標準這標準一用就用了一百多年但最近研究發現
  • 體溫秘密:人類免疫力為何不如蝙蝠
    至少,在1992年之前,學界對37℃的標準體溫幾乎沒有過有力的質疑。    1992年,美國馬裡蘭州大學做了一項疫苗測試。研究人員測量了148名研究對象的體溫,發現平均體溫為36.8℃。2017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取了3.5萬名研究對象25萬次體溫記錄,同樣發現平均體溫在36.6℃左右。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更我們說,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現在我們很多人在測體溫的時候都是在36.6℃左右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 老吳艾國潮|大疫之際重新認知體溫管理,善用艾灸復甦低體溫
    低體溫現象在這個特殊時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人類平均體溫事實上進入了逆進化的「冬眠季」和「冰河期」,37度的標準體溫已不復存在,相關美國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登上了熱搜榜,引發了廣泛關注。隨著年齡增長,陽氣消耗,體溫日見降低,生命的效率,秩序和頻率以及質量,均開始明顯改變,容顏變老,功能退化,形體變化,秉性甚至個性行為也發生妀變,例如動作遲緩,肢體臃腫,記憶減退,情感淡漠,食性等本能欲望也悄然開始衰減。
  • 在家自測體溫為啥數值往往偏低?測腋溫到底要不要+0.3℃?
    市民劉女士說,但她最近聽說腋下體溫要比其他部位的溫度低,測出來後需要再加 0.3℃ 左右,「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測出來一直偏低,加了之後會更接近於 37℃。但另一方面,如果測出來剛好 37℃,難道就意味著已經發燒了?」對此,劉女士表示很糾結:測腋下體溫到底要不要加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