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最新研究:人類平均體溫每年下降約0.05°C

2020-12-08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

自從在兩個世紀以前,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將98.6°F(37°C)設定為標準「正常」體溫("normal" body temperature)以來,父母和醫生都將其用作發燒(通常是判斷疾病嚴重程度)的衡量標準評估。但人類的體溫並不是一直都不變的,隨著時間推移,人類的體溫總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近年來,健康成年人的體溫降低得到了廣泛報導:2017年對英國35,000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平均體溫為97.9°F(36.6°C);而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正常平均體溫約為97.5°F (36.4°C)。

近日,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ta Barbara人類學教授Michael Gurven主導的一項跨國研究中發現,在玻利維亞亞馬遜河地區的Tsimane土著居民在過去16年內也呈現出了體溫下降的趨勢,並在每年以平均約0.05攝氏度的速度迅速下降(a rapid decline),目前Tsimane人的平均體溫為97.7°F(36.5°C)[1]。

文獻題目和摘要截圖。

該項研究於2020年10月28日發表在Sciences Advances期刊上。

研究樣本:觀測近5500實驗對象18000份大型樣本

在Gurven教授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採集了5481名Tsimane土著居民最近16年內共計17958份報告,觀測並分析體溫隨時間的變化趨勢,並針對可能影響體溫的其他多種因素進行了分析,例如環境溫度、體重、醫療記錄、感染歷史等因素。

研究結論:體溫下降趨勢是人類的共性

雖然在上文提到的研究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在2017年和2019年都發現了採集樣本中人們體溫下降的事實,但由於樣本數據僅僅局限於單一人群(發達國家地區的人口)中,因此無法從這些研究中推斷體溫下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普遍現象。這也正是Gurven教授需要組建一支集合了人類學家和醫學家的跨國研究小組深入玻利維亞亞馬遜河地區的土著居民中研究人類體溫變化的原因。

結論1:高收入國家人口的平均體溫低比工業革命之前降低1.6%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的最新研究中發現,高收入地區人口平均體溫為36.4°C,比工業革命之前降低1.6%(human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currently have a mean body temperature 1.6% lower [36.4°C] than in the pre-industrial era)[2]。

結論2:最近16年內,人類體溫呈現出快速下降趨勢在Gurven教授的研究中,在熱帶地區Tsimane土著居民(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在最近16年內體溫整體呈現出下降趨勢,並在每年以平均約0.05攝氏度的速度迅速下降。(如下圖所示)

Tsimane土著居民體溫隨時間變化圖。

Gurven教授將這個速度界定為快速下降(rapidly declining body temperature in a tropical human populationa),目前Tsimane人的平均體溫為97.7°F(36.5°C)。

原因分析

雖然多個團隊已經觀測到人類體溫下降的現象,但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沒有確切的實證,但Gurven教授提出了以下合理的猜想。

原因1: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類感染、發炎概率下降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採集了實驗對象在就診時有關感染、炎症的臨床診斷和生物標誌物的信息。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發展,生活衛生條件、清潔水的使用、疫苗接種和醫療條件狀況得到改善( improved hygiene, clean water, vaccinations and medical treatment),感染的人數隨之減少,而感染和發炎可能會導致體溫升高[1]。

Gurven教授解釋說:「體溫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現代醫療保健的興起,與過去相比,現在輕度感染的持續時間降低了。」

原因2:抗生素、抗炎藥的使用雖然上述的醫療衛生條件日益完善能夠減少人們感染和發炎的風險,使得因感染髮熱的情況有所下降,但Gurven教授團隊認為這並非是導致人類體溫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因為在過去二十年來因衛生條件因素導致的感染仍在Tsimane土著人中廣泛存在。因此,Gurven教授認為,研究數據並不支持僅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就能解釋體溫顯著下降的觀點。

研究人員認為,藥物如抗生素、抗炎藥的使用使人類用自身免疫力抵抗感染的過程減少,更多地使用抗生素和其他療法意味著現在的感染時間比過去更短[1]。而且,研究人員確實發現在16年前導致呼吸道感染時人們的體溫升高幅度比現在要高[1]。

因此,藥物的使用使人們感染和發炎的時間減短,發熱的幅度、概率和持續時間都減少了。

原因3:空調、取暖器的使用使人類自身調節內部體溫的機會減少研究人員還提出了另一種猜想,由於現代社會設施使人類生活環境溫度更舒適,空調、取暖器的使用使人們的身體不再像工業革命以前一樣去費力調節內部溫度(our bodies don't have to work as hard to regulate internal temperature)[1]。

在研究中,雖然Tsimane土著人生活的地方仍然缺乏先進的現代設施來幫助其改善生活環境溫度,但他們確實比以前有更多機會通過衣服、毛毯等物理條件取暖。因此,自身條件內部體溫的機會減少現象同樣也在Tsimane土著人身上發生[1]。

寫在最後:人類越來越酷(cool)

近些年的報導只發現了在發達國家中人們的體溫呈現出下降趨勢,但這樣單一的數據樣本帶來了更多的迷思。Michael Gurven教授團隊在遠離現代社會、近乎原始社區的熱帶Tsimane土著人身上首次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體溫下降或許是人類存在的普遍現象,也分析了之前不能得到合理解釋的原因。

隨著時間流逝,地球越變越暖,人類卻越變越冷。或許無論是地球還是人類都在動態變化中尋求著一種平衡,以更好地適應更新的變化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Michael Gurven, Thomas S. Kraft, Sarah Alami, Juan Copajira Adrian, Edhitt Cortez Linares, Daniel Cummings, Daniel Eid Rodriguez, Paul L. Hooper, Adrian V. Jaeggi, Raul Quispe Gutierrez, Ivan Maldonado Suarez, Edmond Seabright, Hillard Kaplan, Jonathan Stieglitz, Benjamin Trumble. Rapidly declining body temperature in a tropical human population. Science Advances, 2020; 6 (44): eabc6599 DOI: 10.1126/sciadv.abc6599

[2] M. Protsiv, C. Ley, J. Lankester, T. Hastie, J. Parsonnet,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9, e49555 (2020).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研究:不是37℃,人類體溫正在悄然變低?
    然而,根據史丹福大學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未來這個標準也許不再適用,由於環境變化,現代人的體溫可能已經比200年前有所下降。此外,隨著年齡、身體活動、飲食等因素變化,我們的體溫也會有所波動。而且,不同身體部位所測得的體溫也有所差異(如直腸體溫>口腔體溫>腋下體溫)。但方便起見,普遍將37℃視為「正常」的人體平均溫度。 不過,也有不少研究質疑了這個「標準數值」,認為實際平均體溫要再略低一些。比如後來有研究得出平均體溫36.8℃。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生命時報》結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為你解讀關於體溫的秘密。本文編輯|海若 徐夢蓮「37℃標準」是怎麼來的?一個多世紀以來,37℃都被視作健康人的正常體溫。人類比一百年前「涼」了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
  •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人類的體溫比一百年前低了這麼...
    對此,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看,現代人與古代人並不相同:1人體炎症減少一般來說,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體溫。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 人類體溫在下降,而全球在變暖,這意味著什麼?是好是壞?
    根據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的體溫現在徘徊在36.1攝氏度,越是發達的地區,人們體溫下降的時間越早,因為美國人在上世紀體溫就已經下降了,而我國也是在本世紀以後才出現的體溫下降。在今年初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更為廣泛的研究數據,上圖中青色的線代表了1862年至1930年間聯邦士兵的體溫變化數據,綠色的線代表了1971年到1975年記錄的人口體溫變化的數據;橙色的線記錄了2007年至2017年的體溫變化,數據來自於史丹福大學的一個資料庫。
  • 體溫秘密:人類免疫力為何不如蝙蝠
    至少,在1992年之前,學界對37℃的標準體溫幾乎沒有過有力的質疑。    1992年,美國馬裡蘭州大學做了一項疫苗測試。研究人員測量了148名研究對象的體溫,發現平均體溫為36.8℃。2017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取了3.5萬名研究對象25萬次體溫記錄,同樣發現平均體溫在36.6℃左右。
  • 你的體溫還有36度8嗎?研究表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
    研究表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但是近期科學家卻發現人類的體溫正在持續下降,成年人的體溫大概下降了0.4度,雖然被很多人所忽視0.4度也不是太大,但是卻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預知的危害。體溫高的好處還是有很多的研究,發現體溫每升高一度,免疫力可以提高6倍左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蝙蝠的免疫力要比人類高出很多,所以蝙蝠幾乎是百毒不侵,連癌症都怕。
  • 生活方式進步,炎症反應減少 人類體溫正在越來越低
    這是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一直被當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  然而日前,《eLIFE》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卻揭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正常狀態下人類的體溫越來越低了。  人類體溫每10年下降0.03℃  據《eLIFE》發表的文章介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從2000年起開始測量人的體溫,並與參加美國南北戰爭的士兵體溫記錄進行了比較。這項研究揭示,與19世紀的男性相比,現代男性體溫下降了0.58℃,相比之下現代女性體溫比19世紀下降了0.32℃。數據顯示,人類體溫約每10年下降0.03℃。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 · 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0137℃標準體溫怎麼來的?
  • 今日數據精選:國內每年約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今年大學畢業生平均...
    9月15日數據精選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中國醫學救援協會近日發布了《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這是我國首部動物致傷診治規範據悉,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毒蛇咬傷人數超過30萬。>9月14日,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為5290元/月。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巧合的是,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在家自測體溫為啥數值往往偏低?測腋溫到底要不要+0.3℃?
    市民劉女士說,但她最近聽說腋下體溫要比其他部位的溫度低,測出來後需要再加 0.3℃ 左右,「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測出來一直偏低,加了之後會更接近於 37℃。但另一方面,如果測出來剛好 37℃,難道就意味著已經發燒了?」對此,劉女士表示很糾結:測腋下體溫到底要不要加 0.3℃?
  • 涼涼|「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37℃是個美妙的溫度,人類在這樣的平均體溫下,活蹦亂跳地生存著。但是如果超出或低於這個溫度太多,那你可能就要面臨「生命危險」啦!為什麼「37」能從無數個數字中脫穎而出,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緊緊聯繫在一起呢?
  • 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越來越低,意味著什麼?
    巧合的是,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今日數據精選:國內每年約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今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5290元
    9月15日數據精選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中國醫學救援協會近日發布了《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這是我國首部動物致傷診治規範,由全國50多家醫療衛生機構200多名專家編寫,制定了犬、貓、蛇據悉,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毒蛇咬傷人數超過30萬。(澎湃)我國普通話普及率超80%9月14日,以「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為主題的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拉開帷幕,據了解,目前,全國範圍內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0.72%,「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普通話普及率達到61.56%。
  •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這個前提是關鍵!避開四大誘因...
    1 體溫與人體免疫力的關係其實,人類的體溫正在慢慢降低——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標準體溫已非200年前建立的37℃,而是36.6℃。因此,若是測出來的體溫一直達不到37℃也是正常的。
  • 37℃已過時,你知道人類變得「更涼」了嗎?
    據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在生命科學期刊《elife》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從37℃降到了36.6℃,也就是平均每十年體溫下降了0.03℃。他們對比了歷史上三個時間段的數據。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研究:為避免與人類接觸 越來越多動物變成「夜貓子
    中新網6月15日電 據外媒報導,最新的研究顯示,就算是進行露營、徒步等簡單親近自然的活動,人類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動物的作息。越來越多的動物為了避免與人類接觸,成了「夜貓子」。據報導,科學家長期以來深知,人類活動會干擾到大自然。
  • 體溫35℃,我是不是涼了?
    體溫35℃,我是不是涼了?是這樣的在1851年一位叫收集了約2.5萬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取其中間值確定了人體平均正常體溫為37℃的標準這標準一用就用了一百多年但最近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