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小半個月前,有場高端巖茶線下品鑑會在上海舉辦。
據坊間流傳,現場亮相了不少好茶。包括百年老叢、私人訂製、高端「牛肉」、狀元紅袍、獨家非賣品等天價茶高端茶定製茶在內,共計有20多款頂級巖茶,匯聚一堂,群英薈萃。光是對外流傳出的「茶品名錄」,就讓人閃瞎了眼,噱頭滿滿。
聽到這個消息,一眾茶友被吊足了胃口,勾起了茶癮。這麼多的「天價茶」一次性喝個遍,哪怕喝茶喝到醉, 也不足惜啊。
這些傳說級的神茶,喝起來是怎樣的香氣口感?會不會嘗一口就爽到飄飄欲仙?個別每斤價格過大幾十萬的「非賣品」定價從何得來?僅靠主辦方和生產方提供的報價是否有市場價參考意義?
深挖下去,不禁讓人好奇心滿滿。
但在雪花似紛紛表態喝不起的羨慕嫉妒恨留言裡,有一則很實在的評論,引起了我的關注。
「這群巖茶大神,都是鋼筋鐵胃嗎!連喝20幾款茶,香氣滋味不會混淆,嘴巴不會喝麻喝串味?」
在眾人紛紛被天價概念吸引過去時,務實地弄清這點基礎內容,才是敞亮的學茶態度。反正不懂就問,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如果你想喝懂喝透巖茶,那些奪人眼球的天價茶談資,對新手學茶一點用也沒有。回到現實,如果要連續性喝好幾款茶,該怎麼做,才不會混淆每款茶的獨特香氣滋味,更加通透精準嘗準茶味呢?
《2》
從衝泡方式上規避。
茶具上,選白瓷為上,不會吸附茶香,影響茶味。
專業規範的茶葉審評,高端專業的品鑑分享,乃至客觀中正的鬥茶評比,白瓷蓋碗絕對是巖茶衝泡的主角。不會有紫砂、粗陶等登場機會。
不然,用了個容易吸香的紫砂壺出來,會影響好茶的原汁原味。而在大型公開的鬥茶現場,光是蓋碗估計就得準備成千上萬個,損耗率高,基礎款式的白瓷蓋碗,性價比高且實用,當然是首選。
泡茶用水上,純淨水為上。
不含雜質的純淨水像是一面鏡子,能襯託頂級好茶的本味,不論是專業試茶還是平時泡茶使用,都很實用。反觀那些概念滿滿的礦化水、礦物質水、小分子水等,要當心別交智商稅。
出湯時間上,要快速出湯。
按武夷巖茶的審評泡法,第一衝悶2分鐘出湯,第二衝悶3分鐘出湯,第三衝悶5分鐘出湯。這套一上來就直接悶泡的方法, 會將好茶悶濃悶苦,直接暴露出缺點,方便經過專門培訓的「評茶員」,快速通過五項因子(外觀,香氣,湯色,滋味,葉底)等給出評分,評定好壞。
換言之,審評泡法是給巖茶們紛紛「卸妝」,快速看出美醜媸妍。
但一場高端級的巖茶品鑑會,很少用這麼直接粗暴的方法對待好茶。畢竟飲茶是件修身養性的雅事,快出水衝泡,讓好茶的風採「漸呈式」徐徐展現,嘗到的風味才更美。
何況,哪怕是再厲害的大神,依舊是凡體肉身,沒有鋼鐵般的「鐵胃」,連喝幾杯悶濃的苦茶,滋味好不好喝尚且不說,但喝多了註定會上頭。為避免喝茶喝到暈,別將茶味泡太濃,很有必要。
《3》
從身體素質上準備。
聽一位四川朋友講過這樣的故事,他們當地的釀酒很出名,有一家知名的窖酒大廠。
據說裡面請了幾位厲害的品酒師,專門做風味上的調整,每天工作光是喝酒,薪資收入還高到讓人羨慕嫉妒恨。
一回,朋友和其中一位品酒師同桌吃飯,發現他夾的菜除了開水白菜,就是清水煮肉片,看起來就少油少鹽,清湯寡水。
朋友作為一個四川人,對此表示驚呆了,人在四川,飲食口味還能吃這麼清淡!不過人家品酒師說了,這是工作需要,飲食要忌重口味,不近菸酒,時刻保持味蕾的敏銳性……
看完這個故事,再來聊回巖茶品鑑,這非常有借鑑意義。為了嘗準茶味,平時養成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很有必要。
對個別茶友來說,哪怕是戒不了菸酒與無辣不歡,在喝一泡好茶或是應邀參加茶會前,少吃辛辣刺激重口的食物,比如辣油火鍋、大蒜、洋蔥等。
毛爺爺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麻花要說,有了一副敏銳的味蕾,才能嘗準好茶滋味。如果一口煙就一口好茶。無疑是焚琴煮鶴,浪費好茶資源。
另外,連續喝多款巖茶時,要當心茶醉的問題。像這種一次性喝足20幾款茶的大場面,提前要飽餐一頓,多吃些肉,補充體力,不要空腹上陣,喝茶期間可以吃點清淡的茶點零食等。像每回麻花到武夷山,要是約了別人試茶,事先必定會點一桌肉,不然十幾款茶落肚,每泡茶至少泡過五、六次,坐下來一喝,就直接是四五個小時,再好的胃,也扛不住。會茶醉,會頭暈,得難受好一會。
《4》
從細節處多留心。
巖茶品鑑大會上,一杯茶該如何喝,大有講究。至少不能大口囫圇喝茶,好茶穿腸過,片刻記憶都不留,純粹將喝茶當成解渴,無疑是暴殄天價茶。
專業範兒喝茶,可以參考資深老茶客的做法,運用五招舌功,小口飲入一口茶湯,用啜吸攪推等等,細細感受茶湯的香氣滋味。要是覺得在公開場合呲溜地大聲啜茶有些放不開,不好意思,那麼也要留意兩點,小口喝+慢慢喝,讓茶湯在嘴巴裡停留一會。飲入一口茶後,別急著喝下一口,領略過嘴巴裡的舒適回味,再繼續喝茶也不遲。
連續喝好幾款不同的巖茶,有老叢水仙,有正巖鐵羅漢,有牛欄坑肉桂,以及其它頂級好茶,面對這種場合,為了區分不同好茶間的風味,在喝完一款茶後,可以喝一杯白開水漱口,再繼續,全心全意的品鑑下一款好茶。
當然,做任何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次性嘗試多款巖茶,預先肯定得帶個隨身記錄本,記下它們的香氣滋味層次。
幹茶條索如何,是否勻稱,是否緊結,幹茶香氣如何,衝泡後的蓋香香型,茶湯清透度,湯色深淺,茶湯入口是否順滑,湯感是否醇厚飽滿……
完整地將一款茶喝明白,要記下諸多不同的線索。如果只是走馬觀花,等到喝完茶過後,再去回想,腦海裡仿佛有塊橡皮擦,新鮮印象統統不見了。
同時喝這麼多款茶,不記錄,不總結,不多回味。到頭來,不僅是茶湯滋味香氣嘗到嘴巴裡會「串味」,還很可能,連喝茶的記憶也會錯亂。將一泡大紅袍的香氣,代入為某某老叢水仙,這好不容易喝到眾多好茶,親臨現場學習交流的機會,就白白溜走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有部分同行在學茶喝茶時,就是這樣的敷衍態度。走馬觀花不走心挑茶選茶。然後選茶看走了眼,千挑萬選,結果選中的茶再平庸不過,最後為此買單的,可是自己的忠實粉,白白辜負粉絲的期待!認真踏實是成事的重點,在這點上,與諸君共勉。
《5》
一次性喝多款茶,能不能區分出每款茶的鮮明特色?方法很簡單。
避免空腹上陣,避免重口味飲食,喝茶時多細品慢嘗,認真做好記錄……
到頭來,自然不會有喝到香氣滋味「串味」的問題。
說白了,在比誰更會「喝茶」這件事上,關鍵靠走心。
沒有誰,天生下來就會喝巖茶。成為一口茶就嘗出是否正巖,是否真正牛欄坑,是否老叢風味的「喝茶高手」。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茶圈裡,不需要紙上談兵的「理論派」與「空想家」。回到茶味本身,拋開浮誇概念,做到務實喝茶,力求嘗準茶味。
方能,享受到喝茶本身的樂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