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並打下堅實的學習習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之餘,如果還能兼具其他的功用,那就更讓家長接受。比如,經常有家長來問,孩子不睡覺我們讀什麼繪本啊?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人會把家長教育一通---「怎麼這麼功利啊?讀書就能讓孩子睡好覺嗎?!」我到覺得,因為這樣的一個因緣,孩子會從此愛上書、家長從此也會跟著讀書,何樂不為之呢?
好習慣總有一套
在親子閱讀合適的讀本中,習慣養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所以,很多的套裝書都會有相應的內容,大致有飲食習慣、行為習慣、衛生習慣、社交習慣、安全習慣和道德習慣等系列,當然不同的年齡的要求內容略有不同,也會有進階。
一歲左右孩子,「噼裡啪啦」系列、小熊寶寶系列都是很好的選擇。二歲左右的弗洛格系列、米菲以及喬比的生活故事,或者是阿波林的小世界;三歲孩子可以從「小貓噹噹」、「小鼠波波」、「嘟嘟和巴豆」身上學會很多良好習慣;再大一點,可以從「貝貝熊」、「瑪蒂娜」那裡得到很多行為示範的學習。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幸福的種子」叢書、「歐洲早教經典」叢書都是很棒的選擇。
也有一本適合你
有些圖畫書把兒童在習慣上的應知應會潛伏在生動有趣的故事裡,非常注意兒童的閱讀主體地位和閱讀體驗,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情緒下,潛移默化地獲得啟迪。符合有趣在前,有用在後的兒童過程。
這樣的單本圖畫書有不少,但沒有套書那樣全面,有些習慣比如挑食、睡覺、刷牙愛牙等「重大習慣」相對要多一些,且因為種類多而各具創意。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個人覺得不挑食確實非常重要,按時進餐、適量進餐、衛生進餐、少吃零食、少吃洋快餐、獨立進餐、多喝水、多吃青菜等等習慣同樣重要。我們看看有哪些圖畫書可以幫助我們做「助教」吧。
挑食有時候真不是孩子的事,據說源自家長對輔食的挑選,自己的偏好會造成孩子的偏食。這一點在嬰兒早期特別在重要,我們給孩子提供的口味會刻印在大腦,以後會照此點菜。主食少點,晚點上,嘴裡念叨著孩子啥都吃,正向刺激不要負面。
以下的圖畫書都是很有趣、有用的範本。
《漢堡男孩》
維尼討厭蔬菜。他不喜歡紅蘿蔔。也不喜歡青豆。青花菜、高麗菜苗、蕃茄、萵苣、花椰菜……這些東西維尼一點都不喜歡。維尼喜歡漢堡。漢堡是維尼的最愛。其實維尼的食物名單只有漢堡而已。「總有一天,你會變成一個大漢堡!」媽媽警告他。有一天,維尼竟然真的變成了漢堡。狗狗、牛、小男孩都追著他,想一口吃了他,維尼怎麼辦?媽媽能把他救回來嗎?
《弗朗西斯和麵包抹果醬》
帶偏食的小朋友改掉壞毛病,吃得健健康康!吃飯啦,媽媽準備了那麼多好吃的,可小弗朗西絲總是只吃她最愛的麵包抹果醬,怎麼辦?一個小小的課件午餐「展示」就解決了……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
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會有人挑食嗎?或許一開始有吧,然後爭來搶去只怕食物少吧。這本書裡的查理真是個有耐心、有方法的好哥哥,妹妹蘿拉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他就來施展幻想大法,把食物都說成都有奇特的來歷,比如蘿拉最不喜歡吃的番茄說成是「噴水月光!」而適齡的孩子孩子對於這些與眾不同,倒是願意嘗一嘗。
《好餓的小蛇》
這本書的趣味在於不翻開下一頁,我們不知道一條小小蛇會吃得什麼,那樣歡樂,不由得孩子們不胃口大開。
與此類似,《老虎來喝下午茶》,可不僅僅只是為了喝茶:敲門而入的老虎吃光了下午茶點,又掃蕩了廚房所有能吃的食物,喝光了浴缸裡的水,這樣的好胃口為讓孩子們大笑,也會讓孩子們嫉妒,我們順水推舟帶領孩子們掃蕩家裡的各種食物。
《科學飲食》
前面說過「貝貝熊系列」是很好的適合大孩子的行為養成從書,這一本拎出來主要是因為涉及到吃零食的問題,總之讀這本書比我們家長給孩子限定吃零食要有效率的多。書裡面的話我們都可以拿出來用。
同樣,要推薦一本《愛吃水果的牛》,雖然說吃水果很少成為孩子飲食中的問題,但也保不齊你家的孩子就是!臺灣有個很有想像力和表現力的圖畫書作者湯姆牛,他創作了好幾本關於飲食習慣的書,大陸是放在「幸福的種子」系列中。看這個書名,就不用說內容了。想「刺激」孩子吃個水果,看這本或許有點用。
還有,挑食真得不是大人的錯,不信你讀讀《吃掉你的豌豆》:又到了晚餐時間!黛西注視著桌上媽媽為她準備的,碗裡是她最討厭吃的綠豌豆。媽媽開出了許許多多優厚的條件來給她選擇,只為換得豌豆能順利地吃進黛西的小肚子。可到最後我們也不知道她道理吃了沒有,因為她只給媽媽說了一句話……
二、衛生習慣
1、讓寶寶自己刷牙
培養孩子刷牙可能是最頭疼的衛生習慣了。孩子們根本不知道牙齒的好壞對他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形象,比如「要人命」的疼。基本上與此相關的教導都是「恐嚇」為主,有得想幻想成為現實,比如《小熊不刷牙》中,總是逃避刷牙的小熊發現牙沒了---哈哈,不用刷牙了!可是好朋友們覺得沒有牙的小熊實在不怎麼地,況且餓了根本沒法吃東西----失去朋友和食物,不刷牙看來沒什麼好!
不過,也有妙趣橫生的,比如趣味大師五味太郎的《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一邊是牙疼的害怕「醫生」的鱷魚,一邊是治病救人害怕鱷魚的牙醫,經歷了足夠的心理鋪墊和痛苦治療後,得出一個結論:不要忘記刷牙!
這樣的說教是不是很有趣?
有些認知圖畫書也在講刷牙的好,比如《牙齒學校在裡面》特別有意思,把牙齒都給仔細介紹一通,告訴大家刷牙對牙齒好,牙齒好我們才會好。有本更低幼些的屬於「可愛的身體」系列中的《誰是蛀蟲的好朋友》,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們知道:吃零食、不刷牙、刷不乾淨,蛀蟲就找上門來了—當然看了這書,我看沒哪個孩子願意跟蛀蟲當朋友的。
對於孩子來說,刷牙真得是非常非常重要,洗澡、便便也是圖畫書中但也不是說洗澡、洗臉、適時洗手、不留指甲、定期理髮等衛生習慣就不重要。
洗澡主題的書非常多,各套書裡基本都有。我推薦兩本很有趣的低幼洗澡「教導書」---《小虎哥洗澡啦》有翻翻設計,《看,脫光光了》是非常有趣的從脫衣服入手的「懸念書」,屬於那種孩子會學習使用的橋段。
低幼兒童理髮也是個頭疼事,所以催生了專業的兒童理髮館。遇到「我就是不剪頭髮」的孩子,可以一起共讀《星期二理髮日》和《犛牛要理髮嗎》。
便便書是低幼圖畫書中一個重要內容,前面套書裡幾乎都有,無非是告訴孩子們不要憋尿,要定點定時大便,練習在馬桶上便便等等。《米米坐馬桶》是原創中的精彩之作。
三、行為習慣
幼兒的行為習慣裡,如果我們適時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會對其他各種行為習慣打下基礎。
我國傳統圖畫書裡有本著名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者何豔榮又創作了一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含的行為習慣很齊全。其中的《愛躲貓貓的小鬧鐘》,都是用兒歌將各種行為習慣哼唱一遍。
我把很多父母都頭疼的規律作息、按點睡覺也放在行為習慣裡。關於睡眠的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影響到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小寶寶的睡眠問題通過親子共讀是影響不了的,在我們可以用圖畫書給孩子「正能量」的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及時陪伴,而不是僅僅要求孩子按點睡按點起。
不過,圖畫書裡還是有很多關於睡眠的有趣的書。而且形式繁多,內容也各具笑點。值得推薦的有《別讓鴿子太晚睡》,鴿子為了能夠晚睡,找出無數個理由來跟畫面外的我們探討,像極了我們的孩子在準備睡覺前的「討價還價」。
還有一本《不要睡覺,塞莉》,把一切給顛倒了----塞莉困了,要睡覺了,可她的父母卻大聲反對:犯什麼傻?太掃興了!來玩玩具、做遊戲、烤餅乾、跳舞、聽音樂什麼的。而塞莉「自動」變成了平日父母的調調:明天還要上學,如果現在還不睡,明天就不能表現得很好了……而塞莉提出要給父母講一個睡前故事,大人們嫌少,要講4個!後來,能猜到麼?
另外《不睡覺世界冠軍》也很受我們喜愛。幾米的畫自不待言,故事也設計的巧妙,用孩子事事爭先的心理,把小女孩和她的小玩偶都納入到一場「比賽中」,然後是輕鬆優美的詩歌的語言和節奏,讓大家美美睡去。
作息規律也包括早上起床的好習慣,合起來是早睡早起。在經典圖畫書裡《毛毛和貓貓》,他倆就成了反面案例。
在孩子的行為習慣上,做事認真不馬虎、不再丟三落四、愛護和整理物品等等,也都非常重要。有一本書叫《泰迪熊大購物》,說的是泰迪熊和朋友們去超市買東西---購物前要列出清單,然後根據需要購買,不亂買。
四、社交習慣
在社會交往好習慣裡,可能最為大家重視的是分享了,很多圖畫書也都以此為主題。不過,我提醒大家,分享也要建立在孩子主動意願的基礎上。我發現有的父母會有強烈的私心、不願吃虧的心理,而對孩子卻總是提出基於「社交」禮儀上的分享要求,是無法讓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
我個人覺得,讓孩子學會「等待」是個很重要的事。不是延遲滿足,而就是克制自己的、有耐心的等待。可以推薦的書我喜歡《大雨譁啦譁啦下》和《安娜的新大衣》。
一個周六,《大雨譁啦譁啦下》,狗叫了,爸爸說小狗,吵醒了小寶寶,警察聽到了吵鬧聲,停了車,堵了路……由此讓整個世界亂了起來,直到雨停了,剛才喧鬧中的人們實際上都在「等待」中,而這個等待讓人們也發現了生活的樂趣。
《安娜的新大衣》中,更是在告訴我們---大人還孩子,很多美好的東西需要等待,需要付出才可以。
然後,要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類主題的繪本,有兩本很精彩,雖然都是說得小女孩和動物的相處,其實也在說我們如何跟別人相處。一本是《你能和我一起玩嗎》,一本是《狐狸與我》。
在和平共處中,既要為他人著想,也要合作、互助。這類書也不少,比如經典的《拔蘿蔔》,比如西方的《威廉先生的聖誕樹》,比如東方的《蘿蔔回來了》等。
《拔蘿蔔》自不多言,被松居直讚譽的《蘿蔔回來了》說得是一根蘿蔔在朋友們之間循環的故事---大家都想到了把蘿蔔送給朋友吃。
而在《威廉先生的聖誕樹》裡,威廉先生得到一顆大樹,剪掉樹枝送給了侍女,侍女裝飾了房間後還是大,剪掉樹冠給了提姆太太,後面還有很多……大大的聖誕樹延伸出小小的聖誕樹,給好幾個家庭帶來了節日的歡樂。最後的孤獨老人也得到了他的快樂,連小老鼠的家都亮起了節日的彩燈。
這樣的故事真得不是讓孩子一定去學,而是讓他們浸潤其中,感受這些習慣的美好。
五、道德習慣
跟孩子說道德是不是早了點?我覺得也是,要說道的應是各位家長們。我們年輕的家長們的一些社會公序都遵守的較差,很難給孩子做好榜樣示範。
很多的圖畫書都是以各種動物為主角,而且從小螞蟻、毛毛蟲,到大象獅子,都很齊全,這就在告訴孩子每個動物都是我們,都有生命,我們要養成愛護小動物的習慣,不要殘忍。
在家裡,我們要讓孩子們尊重長輩,孝敬長輩。《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是我很喜歡的書,小湯米經常被父母帶著去看自己的總是在樓下忙碌的外婆,還有樓上的媽媽的外婆。他總是很有禮貌得和她們打招呼,而且會幫著外婆幹點什麼,還會講故事給樓上的外婆。
這本西方的圖畫書中也洋溢著濃濃的孝道,不亞於東方。只是東方的孝道和西方真得有點兒不同。比如《奶奶來了》,小女孩感到很不自在,因為奶奶的很多習慣和自己的完全不同。直到奶奶病了,爸爸媽媽不顧一切地照料奶奶。只是因為,「奶奶是爸爸的媽媽啊」
我們的孩子在20年後都會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環保習慣,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家園,真得是整個地球需要我們去呵護。環保主題的圖畫書非常之多,我給大家推薦《大熊抱抱》,用幽默有趣的內容和簡練的畫風,教給孩子要愛護樹木,要「溫柔」而「堅定」地對那些破壞環境的「人」。
比一比,學一學
兒童非常樂於在比較中學習,自己會跟隨好的榜樣、好的行為,因此有些書就是用相反的言行中舉止讓孩子們去比較和對照。家長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呢,有意無意地討論,或者根本不用多說什麼,就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任溶溶的《誰是丁丁,誰是東東》就是一對矛盾著的雙胞胎,什麼都一樣,「如果你想認出誰……很難?不對,很容易!」,因為「經常講衛生,洗臉又洗手。這是丁丁」,「像個大花臉,從頭髒到腳,這是東東。」這樣東東很容易成為孩子們「鄙視」的對象,也會成為我們的提醒句:誰是東東,誰是丁丁?
有時候,在飲食習慣做些對比也挺有效果,比如有《胖國王,瘦皇后》這套書。
《胖國王》只喜歡大吃大喝又不喜歡運動,那肯定有麻煩。於是醫師、廚師開始為國王設計減肥計劃……
《瘦皇后》天天緊緊張張,又忙又累,忙到不想吃東西,睡不著覺,太瘦且不健康。家人設法鼓舞皇后,均衡飲食、運動鍛鍊,保持身心健康……
一胖一瘦,相應成趣,提醒孩子不挑食、注意營養均衡,常常運動、保持身心健康。
環保主題的《多多老闆和森林婆婆》的書名也告訴我們了對立的雙方,故事的內容也是從負面走向正能量:儘管有「如果森林消失,地球就滅亡」的語言,可多多國的多多老闆為了掙錢,鼓動人們多多地砍伐樹木。導致了大旱和大澇,加上森林婆婆的警告,大家又從頭再來,愛護森林,拯救地球。
成人的「規定」,成長的「待定」
我們有時候很難給好習慣劃定界限,很多「習慣」更像是我們大人的某種規定,可是在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有些不是那樣的「好」或者「壞」,僅僅是他們生長過程的小小插曲,我們要加以區別,不能把敏感期的行為當成是所謂壞習慣而憂心忡忡,焦慮萬分。
最後,給大家推薦三本書,來看看我們視為「不良」的行為,在孩子而言,也是那麼快樂的事。
《皮皮放屁屁》
成人世界的禁忌在兒童那裡還不存在,任你能「管天管地」,也管不了孩子大聲地放屁,還笑嘻嘻地說「我放的屁」,就好像我們坐在雙層巴士上的小遊戲「I find a P」
《怪老頭來啦》和《挖鼻孔真好玩》
怪老頭是媽媽嘴裡的一個「習慣管家」,當孩子沒有按媽媽的行為習慣要求時,怪老頭被預先說出來進行威嚇。有些家長真得很喜歡用謊言和恐嚇來訓育孩子,幸好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對父母的話總會產生疑問的時候,比如《挖鼻孔真好玩》裡,老鼠和小象都覺得挖鼻孔好玩,只有青蛙不敢,因為爸爸媽媽不許,原因是:手指頭會插在鼻孔裡永遠拿不出來;會得鼻竇炎;象鼻子都會斷---聽起來好可怕。不過,他們已經開始懷疑父母們的嚇唬是否相信,於是看到了爺爺們挖鼻孔挖得不亦樂乎的場面……
提醒家長們注意,用這些去培養孩子的所謂習慣,是一種摧殘,而且極容易破壞自己的應用形象,只有做好榜樣示範作用,給孩子客觀的描述和適當的約束、激勵,特別是要有愛的支撐。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