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改變你什麼?
3月10日,受朋友草莓新蒂的邀請,我有幸參加了西北首家【有書】空間落地儀式暨蔣勳讀唐詩書友會,活動進行的很順利,大家的熱情就如這陽春三月的風,溫和不做作,堅定不踟躕。
初次接觸到有聲書,是在前年,我被它那像精靈般的文字、如琴般的瑟瑟音頻所吸引,於是便關注了APP,早上起床時、洗漱間、上班路上、下班路上都會進入APP主頁,點擊音頻收聽。也許,有人會問了,我早已讀不進去書了,讀那麼書有什麼用?
讀書有用嗎?是的,讀書沒用,讀完大學還要讀碩士、博士,只會花錢不賺錢,說不定畢業後賺得錢還養不起自己,那麼讀那麼書用來幹嘛?
我們鄰村有一個伯伯,一輩子特別會省錢,也算得比誰都精明。2008年高考,他的女兒很爭氣,考上了一所「211」大學,他死活不讓去讀。孩子絕食不吃飯,一哭二鬧地請求父親讓她去讀書。這位伯伯特別固執,就是不同意孩子去上學。一口一個讀書浪費錢,沒什麼用,再說,我沒錢供你,你看你都已經高中畢業了,也學了那麼多,夠用了。
「我去申請助學貸款,反正這個學我一定要上。」孩子執拗地說。
「你敢,去了打斷你的腿。趕緊出去掙錢去,你都花了我多少了?」父親暴躁地說,眼神裡充滿了不屑,好像受教育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孩子的母親是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沒有一分錢收入。看著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的女兒,再看看嗜酒如命暴跳如雷的男人,只得偷偷抹眼淚。
終於,孩子妥協了。在那個暑假,收拾了行囊,跟著村子裡的小姐妹去了廣東。
村子裡的人們看著孩子漸漸遠去的背影,搖著頭惋惜:好好的孩子,考上了那麼好的學校,卻上不了,造孽啊。
2012年,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聽說那個和我一般大的孩子跟人跑了,跑到貴州大山裡的一個村子裡給人生孩子去了。男方大她20歲,家裡特別窮,家所在的村子四面都是山,她想回來,卻回不來了。因為孩子,因為習慣,因為家暴,因為封閉。
再後來,她的消息村子裡的人也很少能打聽到了,她的家更窮了。
聽完她的故事,我就在想:如果當初這個孩子生在了一個講理的家庭,遇到了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或者再堅持一下自己,就算沒有上大學,也可以利用打工的空閒時間自學,那麼她的命運應該會是什麼樣呢?是不是也會像我們一樣,坐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或者在繼續實現著自己的夢想?是不是也會像我們一樣,可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如果,這個孩子讀了很多很多的書,自然她會在書裡讓自己變得靚麗、富有起來,心自然會亮堂許多。如果真是這樣,那她的家也不至於到現在還是家徒四壁,窮得叮噹響;如果真是這樣,她的這一輩子也不會就這樣毀於封閉落後的大山裡了,再也走不出來。
作家李尚龍曾經寫道:當人們覺得教育沒意義的時候,也就是這個人病入膏肓的時候。當整個社會都覺得讀書沒有用的時候,也就是整個社會將陷入混亂的時候。
如果人人都不受教育,都不去學習本能,都不去讀書,那麼學校就會萎縮,內心就會萎縮,社會就會萎縮,惡性循環,越來越萎縮。教育的矛盾往往不是沒有錢,而是那些可怕的意識。
其實啊,學習是個不分地點不分時間的東西,只要你想學習,想讀書,在那裡都可以讀;學習也是一種最低成本的投資,一本書幾十塊錢,舊書市場還可以論斤賣。你若行動起來,你自然會不一樣。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宋朝第三位皇帝趙恆的詩中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意思就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後,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
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體系,讓人們掌握知識學能,多讀書,讀好書,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用於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誨與鼓勵。
相反,我的一個表姐就是極好的例子,表姐和我一樣,大學學的通信工程專業,設計院一幹就是近十年,早已成了整個公司的核心人員,待遇更是優渥,公司離不開她。但自從小孩出生後,為了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各種好的習慣,表姐在孩子半歲後便向公司申請了停薪留職。
她的教育方法很獨特,也很理性。不嬌縱、不溺愛。
現在孩子兩歲了,特別懂事,也特別愛學習。
去年春節,姐夫在門口的凳子上站著貼對聯,孩子連忙跑了過去,心疼地對她爸爸說:「爸爸你小心點。」說完便默默地走到姐夫旁邊的凳子前幫她爸爸扶凳子。
姐夫心裡一酸,笑著說:「謝謝寶貝。」
孩子連忙說:「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爸爸,我愛你。」
多麼乖巧、暖心的小寶貝,這都離不開姐姐、姐夫平日裡的辛苦教導。
鄧小平總理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孩子小的時候,模仿、學習能力極強,所以一定要在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生活、做人的習慣和意識,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和嬌慣。
姐姐的孩子今年才兩歲。但每天都會自己讀至少六本兒童書籍,一邊讀一邊說:「媽媽,我給你講故事吧。」
每次姐姐給孩子買了新書後,孩子都會特別開心,一遍遍地問姐姐新書叫什麼名字,講什麼內容,書裡的故事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這個小熊的做法是對的,那個小虎是不對的。
小小人兒徹底愛上了閱讀,愛上了讀書,骨子裡沒有任何的驕縱和公主病,卻有著一種從內而發的自信與氣質。
你說,不讀書的孩子會怎樣,對,不會怎樣。閱讀,不一定能延長孩子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拓展孩子生命的寬度和深度。讀書的種子一旦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那麼一定會開出清香的花朵。
大家都知道,《朗讀者》主持人董卿,就是一位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並且極其聰明的女人,她總在不斷學習與讀書,她長得並不驚豔,但是她的從容、聰明、學識、為人處事,讓她活得驚豔,就像山澗裡的一股清泉,甘甜、沁心。
女人20歲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歲之後就是自己塑造的,成長,經歷,環境,都會影響你的眼神和姿態。董卿就是這樣一個女人,更是一個傳奇。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透出來的都是高貴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用在她的身上最為合適了。
再次回到文章主題,讀書能改變你什麼?你自己心裡應該有數。
現代的時候是個知識的時代,是知識能改變命運的時代。你可以沒有學歷,沒有文化,但一定不能沒有知識,一定不能停止學習和讀書。
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將會帶給你一生的好運氣。
作者:鄒佩,代表作:散文集《青春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行走》;《明天更好》即將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