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讀書:蔣介石的書也讀 逝世前仍看書

2020-12-05 中國網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開講「讀書人」毛澤東——

向毛主席學習如何讀書

-核心提示

「假如給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放一天假,他們會如何度過?」17日,「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一開始,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命題。他分析說,沒有工作的一天,毛澤東會在床上看書,周恩來會邀請文藝界的朋友來家裡聚會,鄧小平則跟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三個人,三個不同的選擇,這個故事看似輕鬆的背後卻隱藏著文化哲理:一個人選擇怎樣的休閒方式,是他文化底色和性格本色的自然流露。毛澤東,一個喜歡讀書的領導人物,必然是一個站在此岸、設想彼岸,大悲大患地尋求真理和構想未來的人。而事實證明,毛澤東留存世間的功業,多多少少也可以從他倘佯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

毛澤東有怎樣的讀書方法?這些書又怎樣影響著他的一生?如果僅僅把這個問題看作一個史學的研究課題,未免太過可惜,因為這些問題同時也可引發當代人的思考:身為精神領袖、身為領導,甚至身為普通人,應當如何對待讀書。

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我們重溫毛主席的讀書生涯,為的不僅是借鑑他讀書的「術」,更重要的是領悟他讀書的「道」,理解「讀書人」毛澤東如何將讀書化為實踐的力量源泉。

□觀點精華

【讀書理念】 讀書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毛澤東留存世間的功業,多多少少可以從他倘佯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從毛澤東通過讀書積累和營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過實踐行動積累和創造的『人間天地』,是有跡可尋的。」

提出毛澤東作為「讀書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的歷史定位,而是說,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澤東這樣酷愛讀書、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確實非常罕見。對毛澤東來說,讀書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不是簡單靠興趣支配的選擇,甚至也不只是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常態,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我接觸到的不少朋友,都很難理解,毛澤東治黨、治國、治軍的實踐是那樣精彩,在內政、外交、國防各方面的活動是那樣的豐富,他的行動能力是那樣的突出,但他讀的書,卻並不一定比一些終生治學的人少,甚至比一些學問家還要多。人們很難相信,這卻是事實。 

讀書是獲取未知的知識,提升思想的境界。毛澤東把讀書作為精神存在和思想提升必要方式,表明未知的東西對他有一種極強的誘惑,要以有涯之生儘量包容、填充那未知的空間。讀書對毛澤東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心靈對話,思想交流。在對話交流中除了實現思想境界的提升外,還會實現一種只有讀書人才樂於尋求和可能獲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愉悅和審美滿足。其中感受,或許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恰恰是因為讀書、編書、薦書、講書,形成了毛澤東鮮明而獨特的文化個性,從而散發出一種令人折服的文化氣息和智慧力量。

通過毛澤東的讀書生涯,我們可以從一個角度了解他的智慧源流,了解他對前人和同時代人創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識,積累的經驗,是如何吸收、揚棄和發展的。毛澤東留存世間的功業,多多少少也可以從他倘佯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也就是說,從毛澤東通過讀書積累和營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過實踐行動積累和創造的「人間天地」,是有跡可尋的。

當然時代在發展,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了,毛澤東當年讀過的書,我們不是非得要讀,毛澤東當年對書發表的評論,未必都是正確的。我們需要體會的是毛澤東編書、講書、薦書的精神,特別是通過實踐得出的理念,這也是毛澤東能夠沉澱為一種民族文化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讀書方法】 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也要讀

「毛澤東在延安時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講這句話是希望領導幹部們抓緊時間讀書學習,毛澤東自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毛澤東讀書有三個特點:第一,讀書廣博而偏深。第二,活到老,讀到老。第三,真讀實學,不是做樣子。

毛澤東住在中南海頤年堂裡面的一個院子,叫菊香書屋。他逝世後,保存在菊香書屋的書,有9萬多冊。不能說所有的藏書他都讀過,但這些書是他進城後逐步積累起來的,用得上的,其中有不少書籍上留下他的批註和圈畫。而毛澤東讀而未藏的書籍,或讀過藏過但後來丟失的書籍,就更不知幾何了。總的說來,毛澤東的閱讀範圍,可以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誌、叢書工具書,共11大類。 

以上是毛澤東讀書之廣博。所謂偏深,就是除了常用的馬列經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毛澤東還有興趣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的書,並注意其中一些細瑣的觀點。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編輯和整理毛澤東的著作和談話時,對一些引文做注釋,需要查很多書,有的就很難查到出處。例如,1972年發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飛機外逃,有關人員問毛澤東怎麼辦,毛澤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句話肯定是一個俗語,但這個俗語出自哪裡,一直找不到。前幾年,有熱心的讀者說這句話出自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叫張南莊的人寫的一本講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說,叫《何典》。我們翻閱了整本書也沒找到這句話,卻意外地發現,毛澤東晚年在一次會議上說過的一句話「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居然來自這本書。

第二個特點是毛澤東活到老,讀到老。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講這句話是希望領導幹部們抓緊時間讀書學習,毛澤東自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1975年他82歲了,眼睛不好,還專門請一位大學老師給他讀書。

毛澤東讀書,是發自內心的對知識、對真理的一種渴望。有這種渴望,才可能用心用腦去真讀、真學、真思考。什麼叫真讀真學?具體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經典的和重要的書反覆讀。毛澤東曾對人說,他在寫《新民主主義論》的時候,讀了十幾遍《共產黨宣言》。在五十年代初,毛澤東對人說,《紅樓夢》他已經至少讀了5遍,此後他還讀過,還讓人從北京圖書館手抄過一部胡適收藏的《石頭記》。 

二是相同的題材內容,毛澤東習慣把不同的甚至是觀點相反的版本對照起來讀。他不僅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唯心主義的書,甚至蔣介石的書也讀。1957年,他對領導幹部講:要讀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面的東西知道得太少。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麼照著講,比較單調。講話,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三是毛澤東還注重討論式閱讀。他不光是自己悶頭讀,讀完以後常常和別人討論,有時是邊讀邊議。1959年底毛澤東還專門組織讀書小組到杭州研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了兩個月,議出了許多好的思想。把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歷史階段,就是毛澤東在這次閱讀中提出來的,這是我們上世紀80年代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概念的認識源頭。

相關焦點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如何通過讀書實現人生逆襲
    河南鄭州的一位高校保潔阿姨喬阿姨,工作之餘在教學樓樓道的窗邊認真看書。喬阿姨是個70後,她說自己平時就喜歡看書,大學的學習氛圍好,讀讀書順便提升一下自己。看到這條視頻,我們不得不為這位愛學習的阿姨點讚。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終身學習者」,他們把讀書當作個人標籤或以將讀書建立為自己的個人品牌。
  • 毛主席晚年如何學英語:有鄉音NL不分
    ,手不釋卷,他「活到老,學到老」的名言和「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書不能少讀」的精神永遠鼓勵人們刻苦讀書、奮勇前進。   這些書籍幾乎都是線裝的古書,毛主席沒有折書頁的習慣,這可能與他年輕時在北京圖書館做過館員有關。這些書我們從來沒有動過,更沒有翻看過。毛主席愛讀書,愛護書,每日同書作伴,每日與書共寢。   一看到這些情況便使我肅然起敬。
  • 拜訪五臺山高僧,毛主席談禪論道,蔣介石卻算卦抽籤,高下立判!
    令人感到巧合的是,毛主席的母親吃齋念佛,而蔣介石的母親也吃齋念佛,而毛主席與蔣介石雖然是不相信虛無縹緲的東西,但是也多多少少有些影響。比如,根據《陳潔如回憶錄》的記載,蔣介石在與宋美齡結婚時,就曾對舊愛陳潔如發下誓言:我答應自今年起的5年之後,與潔如恢復夫妻關係。如我違背誓言,任憑佛祖懲罰我和我的南京政府;如我在10年或者20年內不履行我對她的義務,任佛祖毀滅我的政府!
  • 貼身護士孟錦雲回憶毛主席:臥病在床也要讀書,晚年的偉人不快樂
    在其生命的彌留之際,是她守在毛主席的病床前。作為毛主席最後的守靈人,孟錦雲親歷了毛主席的晚年生活,見證了那段珍貴的歲月。與中央首長共舞  談起孟錦雲與毛主席的初見,那是1963年4月,時年尚未滿十五歲的孟錦雲被選中派往中南海,她的任務是當毛主席的舞伴。
  •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演講稿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享受讀書的樂趣。書讓我們找到一個最好的、最忠實的朋友,它永遠不會拋棄你,也不會背叛你。無論我們是在歡樂或痛苦中,還是在寂寞或彷徨時,書總會靜靜地伴在我們的身邊,分享我們的喜悅,撫慰我們的心靈。冰心奶奶所說的讀書好是什麼意思呢?
  • 毛主席的英文水平如何
    作為空軍副參謀長的何廷一,從1956年起負責毛澤東的專機任務,歷時3年,他談到了毛澤東的一些習慣:「毛主席上飛機後,先在椅子上坐一會兒,然後躺在床上看書,有時先批閱文件,然後躺在床上學英語。那時毛主席已年過花甲,可學英語精力充沛,非常用功。」他還說:「毛主席在飛機上說話很少,全部精力集中在閱批文件或讀書上。空中服務員小郭給主席送茶水,他也只瞅她一眼。
  • 不知道如何讀書?讀了啥也記不住?三個方法幫你實現高效閱讀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讀書是好,這個道理我們也知道。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讀書,每每拿起一本書,沒看兩分鐘就跑神。萬物皆可閱讀,那這書究竟要如何去讀呢?我挑戰過年閱百本,嘗試過快速閱讀,也試過細嚼慢咽的閱讀一本書,還試過一本書反覆的讀的那種感覺,所以作為一個有幾年閱讀經驗的人來,簡單分享下我對於閱讀方法的幾點理解。
  • 在書的天空自由翱翔,在書的海洋揚帆起航!今天你讀書了嗎?
    在樹枝掩映的窗前或在花園小徑旁的石凳上,抱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任笑聲肆無忌憚,任淚水滂沱如雨……,閒暇時分,把頭埋進書頁,呼吸間是油墨的清香,這樣的時光帶著光芒,熠熠生輝。背一篇離騷,丘壑蒼茫。誦一本詩經,唇齒留香。讀一本雜誌,週遊世界。看一本歷史,穿越古今。書籍豐富了我們的閱歷,讓我們不再貧乏。書籍淨化了我們的煩惱,讓我們不再無聊。
  • 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羅輯思維》節目說,二戰期間美國為解決士兵閒暇時間的精神生活,開始印刷平裝書,從此書本擺脫了高大上的形象,走入尋常百姓家,為人人愛閱讀提供可能。如今讀書的途徑特別多,有各式各樣的紙質書、電子書,還可以手機聽書。在我們小時候,這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美事啊。
  • 毛一生讀了多少書?
    ●毛澤東讀的最後一本書是平時喜歡讀的《容齋隨筆》;最後一次讀書的時間是1976年的9月8日5時50分,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還讀了7分鐘。據劉英講:那時「毛澤東身體較弱,有時躺在擔架上看書。紅軍到了毛兒蓋,沒有東西吃,肚子餓,但他讀馬列書仍不間斷,所讀的有《反杜林論》、《兩個策略》、《『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劉英,實在餓,炒點麥粒吃吧!他就一邊躺著看書,一邊從口袋裡抓麥粒吃」。可以說,延安時期是毛澤東一生集中讀書比較多的時期。
  • 你知道蔣介石隨其入殮的七件寶物嗎?
    截至1949,只有蔣介石和傅作義2人獲此勳章。後又有周至柔、俞大維及何應欽獲授。4.《聖經》、5.《荒漠甘泉》這是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合的前提:必須受洗為基督徒。聖經伴隨蔣介石1927年至逝世近半個世紀,蔣與宋美齡十分虔誠,每日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必唱聖詩,遇到困難也習慣祈禱。西安事變後宋美齡赴西安談判,見到蔣介石的當天早上,蔣剛好讀了一段聖經:耶和華在地上創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守衛男子。很神奇。
  • 別人看書收穫滿滿,自己看書啥也記不住?看書究竟有什麼意義?
    別人看完一本書收穫滿滿,自己看完一本書卻什麼都記不住,感覺讀書沒效果,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看書。這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閱讀的好處多多,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書中的知識,幫助自己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那麼,閱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要不要帶著目的去看書?
  • 禁書年代:那時我們怎樣讀書
    但若回到幾十年前,自己更需要讀書的那個年代,把沉醉於「書香」作為一種享受,那是很危險的。因為那時人人都被激勵要求進步,而進步與否,不但與讀書多少無關,反而可能相互牴觸。但形勢的要求,並沒有在我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本人骨子裡仍對讀書人的生活充滿嚮往。
  • 毛主席身邊的"大老虎",一直保衛主席的安全,讓蔣介石都很忌憚
    毛主席一生都充滿傳奇色彩,而他身邊的幾個貼身警衛員也都不是小角色。一龍二虎三鼠的名聲在國民黨也傳的很響,他們個個都身手不凡武功高強,「二虎」裡的「大虎」龍飛虎更是絕世高手。
  • 抓住娃這3個心理,不用強迫,孩子讀書讀到11點還不願睡覺
    很多家長都抱怨,說自己家的孩子對看書一點興趣都沒有,各種書籍給他買了一大堆,可每次都是只看前幾頁就丟到一旁再也不願意看了,對於故事書尚且如此,那將來上學後看課本,孩子的成績得差成啥樣啊,家長們不禁有些擔心起來。
  • 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陳九霖讀了6遍《聖經》
    於是,和王欣一樣,不少有過「監獄經歷」的企業家們,在監獄中或獲得自由後,都喜歡讀書或者開始談讀書的事。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借著這個契機來聊聊在獄中的企業家都讀哪些書。讀書大概是縮短這種差距的重要方法。王欣在獄中的讀書效率相當高,快的話一兩天一本,慢的話一周一本,一本接一本地讀,3年多的時間,算下來可能有數百本。出獄後,他也在公開場合中,從在獄中看的書中,挑了17本推薦給大家。通過這17本書,我們也能從側面了解,王欣在獄中還在關心什麼,思考什麼。
  • 賈平凹眼中好讀書的「壞處」和好處,品讀散文《好讀書》
    作為一位讀書人來說,賈平凹自然是飽讀詩書,但是讀書久了,讀書多了,他會發現讀書的一些「壞處」,都是他自己親身的感受,讀來格外能引起共鳴。賈平凹說,「好讀書就得受窮」,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他說好讀書的人心思就只在讀書上,就不會想著做生意,也不會挖空心思想著給肌肉注水去賣,更不會趁機從單位拿些東西回家利用。因為拿著死工資,沒有獎金,所以還要節衣縮食地省錢去買剛上市的新書,並且因此只能穿最質樸的衣服,抽最劣質的煙。因為喜歡看書,所以根本不屑手腕上戴什麼金銀首飾,在他的眼裡,那些首飾就是礦而已,手銬也是礦的一種。並且小偷也不會偷書,可見小偷也不是那麼壞的小偷。
  • 66歲保潔員酷愛讀書 打工間隙邊吃飯邊看書:一讀書,連吃饅頭都覺得...
    現在網絡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都喜歡抱著手機玩,但寶雞一位66歲的保潔員楊阿姨,卻十分愛讀書,她會利用工作外的一切閒暇時間讀書。她說:「只要一讀書,就感覺不到累了,連吃饅頭都覺得更香了。」
  • 讀書好比「隱身」串門
    很少有人會想到幾十年前,人們是以「楊絳的丈夫」來稱呼錢鍾書的。上世紀40年代在上海,楊絳因《稱心如意》一炮走紅,繼因《弄真成假》、《風絮》而聲名大噪;一度搞得錢鍾書很緊張,生怕風頭都叫楊絳搶去。直到錢鍾書寫出《圍城》,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觀。  楊絳小時,父親有一次問她:「阿季(楊絳小名),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 毛新宇:爺爺逝世一生難忘 毛主席警衛摟著我大哭 (2)
    毛新宇:爺爺逝世一生難忘說這是主席的孫子,毛主席的親孫子。當時我記得他的反應,聽了這話很激動,馬上就站起來,然後很快的速度跑到我面前。因為我七歲個子沒有多高嘛,他一下子就把我摟在懷裡,然後就放聲地大哭起來。當時我確實一下給我弄蒙了,我說這個人為什麼要抱著我放聲痛哭呢。後來我母親就很好地給我講,說爺爺這個人很偉大,這個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對他很有感情,說這個爺爺身邊的人,把這個感情傾注在你身上,你應該很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