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開講「讀書人」毛澤東——
向毛主席學習如何讀書
-核心提示
「假如給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放一天假,他們會如何度過?」17日,「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一開始,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命題。他分析說,沒有工作的一天,毛澤東會在床上看書,周恩來會邀請文藝界的朋友來家裡聚會,鄧小平則跟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三個人,三個不同的選擇,這個故事看似輕鬆的背後卻隱藏著文化哲理:一個人選擇怎樣的休閒方式,是他文化底色和性格本色的自然流露。毛澤東,一個喜歡讀書的領導人物,必然是一個站在此岸、設想彼岸,大悲大患地尋求真理和構想未來的人。而事實證明,毛澤東留存世間的功業,多多少少也可以從他倘佯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
毛澤東有怎樣的讀書方法?這些書又怎樣影響著他的一生?如果僅僅把這個問題看作一個史學的研究課題,未免太過可惜,因為這些問題同時也可引發當代人的思考:身為精神領袖、身為領導,甚至身為普通人,應當如何對待讀書。
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我們重溫毛主席的讀書生涯,為的不僅是借鑑他讀書的「術」,更重要的是領悟他讀書的「道」,理解「讀書人」毛澤東如何將讀書化為實踐的力量源泉。
□觀點精華
【讀書理念】 讀書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毛澤東留存世間的功業,多多少少可以從他倘佯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從毛澤東通過讀書積累和營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過實踐行動積累和創造的『人間天地』,是有跡可尋的。」
提出毛澤東作為「讀書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的歷史定位,而是說,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澤東這樣酷愛讀書、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確實非常罕見。對毛澤東來說,讀書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不是簡單靠興趣支配的選擇,甚至也不只是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常態,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我接觸到的不少朋友,都很難理解,毛澤東治黨、治國、治軍的實踐是那樣精彩,在內政、外交、國防各方面的活動是那樣的豐富,他的行動能力是那樣的突出,但他讀的書,卻並不一定比一些終生治學的人少,甚至比一些學問家還要多。人們很難相信,這卻是事實。
讀書是獲取未知的知識,提升思想的境界。毛澤東把讀書作為精神存在和思想提升必要方式,表明未知的東西對他有一種極強的誘惑,要以有涯之生儘量包容、填充那未知的空間。讀書對毛澤東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心靈對話,思想交流。在對話交流中除了實現思想境界的提升外,還會實現一種只有讀書人才樂於尋求和可能獲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愉悅和審美滿足。其中感受,或許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恰恰是因為讀書、編書、薦書、講書,形成了毛澤東鮮明而獨特的文化個性,從而散發出一種令人折服的文化氣息和智慧力量。
通過毛澤東的讀書生涯,我們可以從一個角度了解他的智慧源流,了解他對前人和同時代人創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識,積累的經驗,是如何吸收、揚棄和發展的。毛澤東留存世間的功業,多多少少也可以從他倘佯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也就是說,從毛澤東通過讀書積累和營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過實踐行動積累和創造的「人間天地」,是有跡可尋的。
當然時代在發展,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了,毛澤東當年讀過的書,我們不是非得要讀,毛澤東當年對書發表的評論,未必都是正確的。我們需要體會的是毛澤東編書、講書、薦書的精神,特別是通過實踐得出的理念,這也是毛澤東能夠沉澱為一種民族文化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讀書方法】 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也要讀
「毛澤東在延安時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講這句話是希望領導幹部們抓緊時間讀書學習,毛澤東自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毛澤東讀書有三個特點:第一,讀書廣博而偏深。第二,活到老,讀到老。第三,真讀實學,不是做樣子。
毛澤東住在中南海頤年堂裡面的一個院子,叫菊香書屋。他逝世後,保存在菊香書屋的書,有9萬多冊。不能說所有的藏書他都讀過,但這些書是他進城後逐步積累起來的,用得上的,其中有不少書籍上留下他的批註和圈畫。而毛澤東讀而未藏的書籍,或讀過藏過但後來丟失的書籍,就更不知幾何了。總的說來,毛澤東的閱讀範圍,可以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誌、叢書工具書,共11大類。
以上是毛澤東讀書之廣博。所謂偏深,就是除了常用的馬列經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毛澤東還有興趣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的書,並注意其中一些細瑣的觀點。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編輯和整理毛澤東的著作和談話時,對一些引文做注釋,需要查很多書,有的就很難查到出處。例如,1972年發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飛機外逃,有關人員問毛澤東怎麼辦,毛澤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句話肯定是一個俗語,但這個俗語出自哪裡,一直找不到。前幾年,有熱心的讀者說這句話出自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叫張南莊的人寫的一本講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說,叫《何典》。我們翻閱了整本書也沒找到這句話,卻意外地發現,毛澤東晚年在一次會議上說過的一句話「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居然來自這本書。
第二個特點是毛澤東活到老,讀到老。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講這句話是希望領導幹部們抓緊時間讀書學習,毛澤東自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1975年他82歲了,眼睛不好,還專門請一位大學老師給他讀書。
毛澤東讀書,是發自內心的對知識、對真理的一種渴望。有這種渴望,才可能用心用腦去真讀、真學、真思考。什麼叫真讀真學?具體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經典的和重要的書反覆讀。毛澤東曾對人說,他在寫《新民主主義論》的時候,讀了十幾遍《共產黨宣言》。在五十年代初,毛澤東對人說,《紅樓夢》他已經至少讀了5遍,此後他還讀過,還讓人從北京圖書館手抄過一部胡適收藏的《石頭記》。
二是相同的題材內容,毛澤東習慣把不同的甚至是觀點相反的版本對照起來讀。他不僅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唯心主義的書,甚至蔣介石的書也讀。1957年,他對領導幹部講:要讀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面的東西知道得太少。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麼照著講,比較單調。講話,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三是毛澤東還注重討論式閱讀。他不光是自己悶頭讀,讀完以後常常和別人討論,有時是邊讀邊議。1959年底毛澤東還專門組織讀書小組到杭州研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了兩個月,議出了許多好的思想。把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歷史階段,就是毛澤東在這次閱讀中提出來的,這是我們上世紀80年代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概念的認識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