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讀書是好,這個道理我們也知道。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讀書,每每拿起一本書,沒看兩分鐘就跑神。萬物皆可閱讀,那這書究竟要如何去讀呢?
我挑戰過年閱百本,嘗試過快速閱讀,也試過細嚼慢咽的閱讀一本書,還試過一本書反覆的讀的那種感覺,所以作為一個有幾年閱讀經驗的人來,簡單分享下我對於閱讀方法的幾點理解。
一、閱讀前需要摒棄的壞習慣
1.字不認識,停下來?
以前我在閱讀的時候,發現字不認識,就先停下來,查個字典,等到我想再往下讀的時候,就發現那本書讀起來沒意思了。所以這本書也就束之高閣了。
閱讀間隔會打破我們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古人云「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先把這本書大略看看,如果你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那你就放下,這本書的知識暫時還不適合你。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以後體會一下,你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2.一邊看書,一邊玩手機?
有人會一邊讀著書,一邊拿著手機看,看一會兒讀兩句,再看。這是一定要避免的習慣。
點開手機看的那種感覺跟抽菸是一樣的——上癮。心理學家研究過,這種快感對應的腦部活躍區域,跟抽菸甚至吸毒的大腦區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讀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手機放起來。
二、兩種閱讀方法
1.帶著目的去讀。
比如我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這時候我就會去閱讀所有與教育孩子有關的書。再比如我的工作會讓我經常寫新聞稿,我就會去看新聞稿有關的書。這就叫作帶著目的去看書。
帶著目的看書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一本書的框架和脈絡:
問題是什麼,研究現狀是什麼,怎麼解決問題,這裡邊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什麼,最有力的案例是什麼,怎麼論證的,最後對對方有什麼好處。
這就是帶著目的看書的讀書方法。
2.沒有目的的閱讀。
沒有目的的閱讀不代表沒有價值。就像我讀《明朝那些事兒》那本書的時候,或者我看《日日是好日》這種類型的書的時候,沒有目的,純粹欣賞。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沉浸在裡邊好好讀,認真體會,看看這本書有沒有衝擊到你的心靈,看看你讀完後是不是覺得很棒。這種感受會比帶著目的讀書更開心,因為它是更高級的一種探尋。
帶著目的讀書,往往讀的是舒適圈周邊的東西。自由閱讀則是突然跳到一個未知黑暗區域,你會慢慢探索這個未知黑暗區域,當你發現了一點亮光,它開始亮起來的時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區域,又亮起來一點,最後,這些亮光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個大腦變成了解放區。這種感覺特別令人愉快。
三、拆解書的框架
1.主題
任何一本書都會有一條主線。所以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應該弄明白一件事:讀完了,問自己,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比如《他人的力量》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
不同的書的主題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有些書是在我們讀完之後,從整體出發才能發現它的主題。小說一般都是這樣。我們很少看到那種剛讀第一句就知道它的目的是什麼的小說。
但工具類的書不一樣,這類書的閱讀目的是讓讀者解決問題的。所以針對這類書,我們首先要在書中找到定義這個問題的句子。對主題的定義一般放在第一章、第二章,一本書前面的部分多是用來下定義的。
2.熟悉書的寫作背景
一本書的背景知識,能夠幫助讀者開闊眼界,讓人們了解一個理論的前沿研究狀態是什麼,從而間接地認識到這本書的價值。
3.最有價值的部分: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一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有哪些解決方案;或者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變化的過程是什麼。
4.畫龍點睛,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
什麼叫價值升華?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這本書講這個事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最後能夠達成一個什麼樣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讀完這本書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一般在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
所以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首先要學會從書裡提煉出問題,也就是書的使命,同時將它的價值進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