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不過如今卻呈對立狀態,無法調和。那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
公元1世紀, 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基督教。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它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並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藉助耶穌基督,才能獲救。
耶穌在宣道過程中招收12個使徒,以十字架上的犧牲,為世人贖罪。耶穌死後3天復活,復活後第40天升天,於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開啟了持續到今日的輝煌與發展。
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羅馬皇帝成為教會的最高領袖。不過,在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隨著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一分為二,以羅馬為根據地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總部的東方教會。
476年,西羅馬帝國在蠻族入侵的浪潮中衰亡,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直至1453年覆滅。
由於帝國政治中心的轉移,原本地位最高的羅馬教會日益受到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挑戰。基督教世界形成東西兩大部分,東部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西部則以羅馬大主教為首。由於在教義、語言、儀式、組織乃至政治訴求等方面都存在分歧,東西兩大教會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實際上,兩大教會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主要集中在一些極其瑣碎的細節,為了彰顯各自的權威性,雙方不僅在這些瑣碎的神學問題上斤斤計較,還長期為了爭奪勢力範圍和主導地位而摩擦不斷。這種矛盾經過數百年的發酵,終於釀成公開決裂。
因為各自宣揚自己為唯一正統,最終導致公開分裂。
1054年7月16日, 羅馬教皇利奧九世派人來到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 宣布將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及其數名追隨者逐出教會,理由是他們拒絕在神學上服從羅馬教皇並承認其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地位。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一直以東部教會為正宗,當場宣布開除對方教籍。
這就是歷史上的「大分裂」。此後,東方教會稱為東正教,西方教會則稱為天主教,雙方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不過,東羅馬帝國國力衰退,穆斯林兵臨城下。這樣, 東正教被迫向西方的天主教求救。1095年,羅馬教宗烏爾班二世發起了十字軍東徵。
天主教聯合救東徵教徒, 共同對抗外敵,這是修復裂痕的絕佳契機。但是,沒想到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時候,魚龍混雜的十字軍竟向君士坦丁堡拔刀相向,洗劫了這座千年古城。經此一役,天主教與東正教和解無望。此後,東羅馬帝國也一蹶不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滅了東羅馬帝國。 再後來,一部分東正教教徒負重北上,在今天的俄羅斯、東歐地區再度傳教,最終在斯拉夫人聚集的地區重建了東正教。
經過這樣的糾葛,天主教與東正教已經無法調和。【參考資料:《基督教》、《天主教》】(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