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英兒:詩人顧城自殺背後的北大才女,後來怎麼樣了?

2021-01-08 世界華人周刊

曾經,顧城在他的詩中寫道: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塗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

都習慣光明。」

沒人能料到,想救贖世人脫離不幸的天才詩人顧城,卻恰恰成為了悲劇的製造者。

1993年10月8日,在紐西蘭的激流島,顧城先以斧頭砍傷了妻子謝燁,隨後自縊。

臨死前,他給姐姐打電話:「我把謝燁打了。」

數小時後,謝燁經搶救無效,帶著對生命的渴望離世。

那年,顧城37歲,謝燁35歲。

在人間慘劇發生後,很多人一直試圖尋找在顧城與謝燁畸形關係背後的那個隱形女子——李英。

▲ 顧城、謝燁、李英(右)

事件發生時,她已於幾個月前和一個英國人離開了激流島。

李英後來稱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上殺妻時,如果她在場,也會命喪斧下。

在她看來,事發前顧城已陷入到極端的神經質中,他宗教性的「精神王國」已經顯示出嚴重的偏執和暴戾。當巨大的傷害無法避免時,他走向的是一條雙雙毀滅之路。

1、

當很多披著愛情外衣的故事發生時,總是氤氳著一種看上去頗為溫情的氣息。

1986年6月,在北京昌平詩會上,30歲的顧城站在臺上朗讀詩歌。

顧城意象紛繁、清新脫俗的詩句像春日的細雨一般,淋溼了很多年輕人的心。

他清雋而又有幾分冷峻的臉上,因為讀到激動處,會微微的漲紅。

然後,隨著情感的下行又波平如鏡。

彼時,23歲的李英坐在臺下,她凝神地看著她心目中最仰慕的才子。

她早已過了情竇初開的年紀,但聽著顧城把那些她認為唯美得好像夢幻的詩句,輕輕地從唇齒間發出來時,她仿佛聽到了夏蟬的長鳴,石子在歌唱,仿佛看到了麥穗在拔節,月亮出於東山之上。

但在詩會上,一些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朦朧詩潮的老派詩人還對顧城等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李英當時站出來力挺顧城。

▲ 李英

此前,顧城以「童話詩人」的大名早已蜚聲詩壇。

那年的詩會,顧城與妻子謝燁已結婚3年。

謝燁當時被安排與李英和另外一名女編輯同住一室。

閒暇時間,謝燁向她們講起自己和顧城浪漫甜蜜的愛情故事,表達和顧城戀愛結婚是多麼的幸福。

李英聽了羨慕極了:那個女人,為什麼不是我?

甚至,她為得不到這樣的愛情躲在被子裡大哭了一場。

那時的顧城,在李英的心中,是神邸般的存在。

在彼時理想主義色彩甚濃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很多文藝女青年的精神偶像,朦朧派代表詩人顧城的名字足以耀眼到光芒四射。

李英形容自己每次見到顧城:「像進殿堂朝聖一樣,我的精神世界被他的光環所籠罩。」

▲ 從左至右:顧城、謝燁、李英、文昕

顧城後來也曾回憶與李英的初相見:

「她走過來的時候看著我,那麼一心一意地看著,不知道怎麼有一種悽涼的神情」,「因為打動我的就是她那種孤兒似的神情」。

從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畢業後,李英進入《詩刊》擔任編輯,而當時的責任主編是著名詩人劉湛秋,這為他們後來的關係埋下了伏筆。

1987年,顧城與謝燁應邀去德國參加「國際詩歌節」。臨行的前一天,他們特意去與李英告別。

▲ 顧城與謝燁

李英覺得這可能是最後的一次機會了,於是大膽地向顧城告白。據說謝燁當時就坐在一旁看雜誌,神情平和。

也許她早已習慣了別的鶯鶯燕燕對丈夫的「覬覦」,才會那般雲淡風輕吧。

謝燁擁有的「地母」一般的襟懷,讓她弱化與自動屏蔽了出現在顧城身上和周遭的諸多有悖常理的事情。

這種過於「無私」的包容,恰恰也是悲劇的源頭。

2、

1987年,顧城帶著謝燁參加完國際詩歌節後,開始週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講學活動。

第二年初他們移居紐西蘭,當時只有小學文化的顧城任教於奧克蘭大學亞語系,兩年後辭職。

▲ 紐西蘭激流島 顧城舊居

顧城夫婦最終選擇了激流島。在島上,他們買了一棟又大又破的木屋,顧城以當過木匠的巧手親自打造自己夢想中的家園。

▲ 奧克蘭激流島

他不喜歡城市,一直想遠避塵囂:「我相信在我的詩中,城市將消失,最後出現的是一片牧場。」

最終,這個南太平洋的遙遠小島讓他如願以償。

激流島當時無水無電,顧城和謝燁種菜,養雞,只能靠領救濟金艱難度日。

▲ 顧城在激流島

但對於這種離群索居、一貧如洗的生活,他們怡然自得。

在奧克蘭時,顧城寫信給尚在國內的李英:

「我們是一起躲雨的小蟲,花殼殼,你是花瓢蟲,好看的一種。在天冷之前,我們已經找好了藏身的地方,也許在大巖縫裡鋪上木板吧,像過家家一樣,外邊大山谷裡大風吹著——很小的鍋裡煮十五粒豆子。」

1990年7月,李英因為顧城和謝燁的經濟資助,來到紐西蘭激流島 。

在後來出版的書中,李英表示自己出國前已與劉湛秋在一起,但劉湛秋已婚的事實令他們都倍感壓抑,她希望「在國外打造一個空間,邀請湛秋出國,我們能自由地走在大街上。」

李英到了激流島後,顧城與謝燁一度有些緊張的關係出現了微妙的平衡。

▲ 謝燁、顧城、英兒(左)

謝燁給予了顧城母親一般的現世安穩,而李英的到來則煥發了顧城作為男人最本能的激情:

「我的願望無窮無盡,一直一直生長著,而她明快地包圍、承受著我,走在路上的時候我都在想起她,微微升起,感到最初的激動。」

此外,靈氣十足的她仿佛還能看透他憂鬱的內心,知道他佯裝平靜的外表下,有著波瀾起伏的壯闊:

「他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能聽懂,能理解他夢幻的空間。他對我也一樣。」

顧城對他與李英和謝燁的關係有過這樣的表述:「英兒,你跟我天生就是一模一樣的,謝燁不一樣,她是我造就的。」

李英於他,更像鏡像中的自己,讓他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遇到知己一般的驚喜。

▲ 李英

當時的謝燁,在三人的相處之中,漸漸地默認了李英與顧城的情人關係。

顧城隱居激流島後,專心致志於他「躬耕隴畝」的「桃花源」生活,這個精神的赤子在現實中無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弱者,就像蘇格蘭小說家詹姆斯·馬修·巴利塑造的彼得·潘的形象。

在作家的筆下,彼得·潘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裡,永遠也不想長大。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丹·基利曾撰文描述了這一群體:「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願成為父母。」

顧城就曾在詩裡這樣定義自己:

「我是一個悲哀的孩子,始終沒有長大。」

他享受沒有「長大」的無憂無慮,卻把「撫養」的責任全部扔給了妻子。

謝燁在生下「小木耳」後,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有足夠的精力和熱情陪伴顧城一起沉醉在他的世界中,而顧城在心智上絲毫不成熟的任性與乖張,甚至連兒子都要排斥的佔有欲,也漸漸變成了謝燁沉重的精神負擔。

▲ 顧城與兒子

雖然李英的到來,讓謝燁緩解了一些負荷,但顧城的偏執狂和暴力傾向卻並沒有削減。

在李英後來的《魂斷激流島》中,她描述過顧城的種種行為:

他會因為英兒和別的男子一起在沙灘上玩耍而發狂,他一發狂便拿著斧子到山上砍樹;他因為兔子吃得過多而將兔子活活打死,命令妻子做成兔肉春卷賣掉;他因為大黃狗叼走了自己的雞,將最後兩隻受傷的雞用釘子釘死再將它們的肉抹上毒藥,企圖毒死大黃狗......

「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生與死的邊緣,當時我和謝燁的精神極度緊張,在山下幹活總想到回去時是否會發現顧城的屍體。我只有對自己說:明天或許會好。」

李英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她可以有情飲水飽,但不代表她能對所愛之人的全盤接納。

當她一直仰慕的神明一般的詩人,在生活中被打回一個惡魔般不可理喻的原形時,她曾經建築在海市蜃樓上的理想大廈便迅速坍塌。

1992年3月,在謝燁的積極鼓動下,顧城應DAAD學術交流基金會的邀請與妻子一起前往德國,獨留李英在激流島。

當年年底,李英同在島上教她英語的英國移民約翰結婚,婚後離開了激流島。

李英失蹤後,對顧城是沉重的打擊。

她的不告而別讓顧城精神崩潰。

1993年3月,顧城回北京尋找李英,但未果而返。

於是,謝燁建議顧城寫一部懺悔錄。

《英兒》是顧城與妻子謝燁合作的小說,也是顧城自殺身亡前的絕筆之作。

顧城用近似囈語的獨白回憶了他與英兒的感情,顧城曾說他寫這部懺悔錄,就是為了「解釋一些想解釋卻無法解釋清楚的事」。

《英兒》的卷首語寫道:

「你們是我的妻子,我愛你們,現在依舊如此。」

在書中,他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述英兒:

「我認識她的時候,她穿海藍的裙子,像小女孩似的在風中飛跑。也許我從來沒有見過她跑步的樣子,上學的樣子,但她藍色的裙子確實像海水一樣,在風中飄動。」

顧城曾希望李英和他一樣,對做出了巨大犧牲的謝燁表達感激之情。

每當李英要他選擇時,顧城總會說:你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離開我,我都必死無疑。

▲ 謝燁與李英

他希望坐享「齊人之福」,兩個女子都全心全意地愛他,並能無條件地包容他的壞脾氣和自私自利的行為。

但李英的出走,首先瓦解了他一直以為固若金湯的愛的城堡,而當時的謝燁也和一個追求她的華人男子在交往。

這種雙重「背叛」讓顧城瘋狂失控。

「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攫取者仍然認為供養者應該無償地奉獻給他。如果不,就是欺騙,如果不,他就要亮出斧頭。」

天才的詩人,在那一刻,成為感情的暴君。

根據顧城姐姐顧鄉的說法,10月8日,顧城與妻子謝燁在家中發生口角,謝燁一氣之下帶著兒子小木耳驅車離開。顧城連忙請朋友開車將其追回。

▲ 謝燁與兒子

其後,顧城在失去理智的狀態下,用斧頭砍倒了謝燁,然後在一棵樹上自縊身亡。

「我是個偏執的人,喜歡絕對。」

1984年,顧城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朋友在給我做過心理測驗後警告我:要小心發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直在走各種極端」。

此前,顧城一直希望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建立起一座「大觀園」,他渴望賈寶玉式的生存哲學和人生理想。

▲ 激流島的生活

但他也明白:「我的笑話不過是把大觀園搬到了山裡,忘了林黛玉的藥鋤是葬花用的。」

20世紀的土壤已經無法根植「大觀園」的幻夢,哪怕他們置身於遠離現代文明的孤島。

畢竟,烏託邦的世界只不過是臆造的天堂,現實生活並不能給予他要的兩全其美的「幸福」。

3、

顧城夫婦雙雙殞命後,遠走雪梨的李英被輿論的汪洋大海淹沒,「沒法再過正常的生活」。

而轟動一時的顧城遺作《英兒》也使李英一夜之間「名揚天下」,她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成為眾矢之的。

▲ 李英

李英說,她曾經擁有的安寧世界瞬息間變得一片喧囂,她逃離紐西蘭以後的隱居所變成了一個公開的陣地。

被置於風口浪尖上的她,終日惴惴難安。

1994年1月,李英與業已離婚來尋她的劉湛秋結婚。

▲ 李英與劉湛秋

在此之前,她與約翰分手。

在劉湛秋的心中,「麥琪(李英的筆名)不是一般的人,有人說她是狐狸精,但其實,她從來不顯耀名和利。我在《詩刊》當副主編的時候,她從未要求我給她發表什麼,我當時很感動,她本身又很有才華,卻看得很開。」

「天使」與「魔鬼」是人的一體兩面,只是,有人看到前者,有人感受其後者。但前者的光芒無法掩飾後者的陰霾。

1995年,李英完成了紀實小說《魂斷激流島》。

在寫《魂斷激流島》的過程中,回憶像尖銳的鋒刃一樣切割著她從未結痂的心。

她強調寫書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寫出一個追求自由和渴望自由的女人的真實內心世界。

因為李英認為《英兒》一書中的英兒,是一個她不認識的自己,是一個被一種激情徹底扭曲了的自己。

「我只是想陳述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去紐西蘭,不是為了去破壞一個家庭,出國對於我來說,是因為我和湛秋的關係。但即使是澄清這一點,也是要付出難於承受的痛苦代價。」

在雪梨隱居了8年後,2002年1月,李英又推出第二部書——《愛情伊妹兒》。

雪梨作家協會為她的長篇小說《愛情伊妹兒》舉行了新書發布會。

在那次新書發布會上,很多人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英兒。

當年,她已近40歲。

在他人的記錄裡,英兒呈現出和以往那個活潑開朗的的女子已經完全不同的狀態:

「早年那清純的樣子已了無蹤影。她像受驚的小鳥,聲音低微,難得發笑,即使笑起來也決不敞開,或者更多的是讓人無法忽略的苦澀。在發布會上,她的發言,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那天,李英也終於首次直面媒體,回應質疑。

提及當年的慘劇,李英表示自己不想再活在往事的陰影中:「我渴望過正常的生活。」

在時光的沙漏裡,歲月悄悄流走。曾經濃墨重彩的往事,仿佛只剩下一聲嘆息。

2011年,李英被查出鼻咽癌晚期,但她拒絕西醫治療,主要依靠食療調理。

從確診病情開始,李英就幾乎不再見任何外人,也不希望朋友打電話給她。

她把自己放逐在一個人的「孤島」。

2014年1月8日,剛過50歲的李英,在雪梨的一家醫院去世。

她去世的消息鮮為人知。

劉湛秋給李英買了一塊墓碑,上面刻著:

「李英、麥琪/中國詩人、作家/劉湛秋的愛妻。」

▲ 李英的墓碑

她的骨灰被安葬在雪梨東面近海的陵園。

4、

有人說,「身為女性,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不幸的事。幸運在於,你似乎總是有退路。

但不幸也在於此,這些退路都不是坦途,而是另外的困境。」

所以,不要把看上去遊刃有餘的退路當做可以高枕無憂的歸宿,取捷徑者往往走彎路,慕浮華者受誘蠱,感性至上者也經常在理性的失控下輸得一塌糊塗。

▲ 《顧城別戀》裡的李英(森野文子飾)

謝燁盲目的自我犧牲,成全了一個「聖母」形象,最終卻毀掉了自己;英兒在感情上看似自由的追逐,卻從來沒有找到一條真正的通衢大路。

所以,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有時,那個性別前綴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最簡單的一撇一捺寫得筆酣墨飽。

從劉湛秋,到顧城;從顧城,到約翰;又從約翰回歸到劉湛秋,李英從一場奔赴到另一場奔赴,想藉此寄放關於愛情的理想,關於幸福的矚望,但最後,她也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的寧靜。

她想創造人生的旖旎風光,掀起的卻是驚濤駭浪。

「所有的女人,終有棲息地,但不是他人,唯有自己。」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薺麥青青

責任編輯:華小妹

相關焦點

  • 顧城完整版《英兒》將面世 曾因殺妻自殺引爭議
    記者昨日從金城出版社了解到,經近十年整理,《顧城海外遺集》將陸續出版。該文集匯集顧城眾多繪畫作品並完整呈現其唯一長篇《英兒》。2015年3月,小說卷《英兒及其他》已經在各大書城及網店開售。  顧城,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一個被謎包裹著的人物。1987年5月29日,顧城開始海外生活,1993年去世。
  • 顧城留下那麼多經典詩篇,為啥會殺死妻子後,自己又選擇了自殺?
    在這樣的詩人家庭中,顧城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但是,從小時後來,顧城的性格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姐姐顧鄉曾經對外說,顧城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上幼兒園時經常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看樹和螞蟻,不願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1968年,12歲的顧城輟學在家養豬。那個時候,他開始寫詩,但是總一個人獨處,不和別人一起玩耍,而是低頭寫自己的內心想法。
  • 顧城寫給英兒的情詩《麥田》賞析
    你在很多個中間看我看過你很小閉上眼睛的時候 很藍我知道你在一本書裡站著前邊有木板怎麼也不知道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花全開了開得到處都是後來就很孤單這首1990年在激流島上寫成的詩歌,後來被顧城截取一部分,放在小說《英兒》一篇叫「我愛你了」的小章節的開頭。
  • 詩人顧城和英兒:誰也不知中止玫瑰。顧城的詩歌《一人》賞析
    ——賞詩品文論世集顧城的詩歌《一人》,是寫詩人和英兒之間的情感糾葛,這種情感糾葛在詩人看來是「不能避免」的,是「他的命運」;顧城的詩歌《一人》,寫詩人和英兒之間的「危險安心」的愛戀,「危險」是為顧城置妻子謝燁不顧而與情人英兒的畸形之戀,「安心」是為顧城確實在與英兒的愛戀中找到了靈肉相合的感覺,顧城曾說:「英兒是我的靈魂」。
  • 顧城小說卷《英兒及其他》開售 收錄全部創作小說
    (出版社供圖)  深圳商報記者 謝晨星  作為一個被謎包裹著的朦朧詩人,顧城自1987年移居海外直到1993年去世,此間大量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均不為國內讀者熟知。記者近日從金城出版社了解到,經過近十年整理,《顧城海外遺集》將陸續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目前,小說卷《英兒及其他》已經在各大書城及電商網店開售。
  • 顧城的詩歌《小旗》詩名中的「小旗」是英兒的代稱嗎?
    顧城的詩歌《小旗》,一種隱蔽的情感悄悄生長,在無人注視下,「麥子熟了」,起伏的「麥浪」,讓顧城徹底蕩進那隱蔽的情感裡,從此再也沒泅渡出來。如果我猜的沒錯,「小旗」當指英兒。用「小旗」稱呼英兒,在於英兒的旗人身份。
  • 中國文人群裡最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顧城、謝燁、英兒、文昕、劉湛秋
    華聞之聲全媒體聯播網消息(記者 彭瀟瀟)今天回憶一位詩人——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
  • 顧城|生命幻想曲
    後來聽現場版,這首歌像白開水一樣飄過。恰恰左手邊有本書,翻開就是顧城的《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夢,放在狹長的貝殼裡。柳枝編成的船篷,還旋繞著夏蟬的長鳴。...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 少年顧城的詩歌被認為是「朦朧詩」代表作之一,曾有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稱顧城為「會走路的詩。」這一稱謂生動而準確,同時也讓人聯想到另一位自殺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他說自己是「穿褲子的雲」。
  • 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斧頭砍死了我的妻子
    但他卻在他稱為「桃花源」的地方,用斧頭砍死了自己的妻子,留下四封遺書之後自殺身亡。為了娶謝燁,顧城「造」棺材守在謝家門口,又把自己家裡的東西砸得稀爛。兩個人的悲劇,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端倪。1979年春天,顧城在火車上偶遇了謝燁。只看了她一樣,顧城就再也移不開自己的眼睛。在火車上匆匆相遇,顧城給對方留下了自己的地址。
  • 揭秘顧城 謝燁與英兒的激流島恩怨
    顧城、謝燁、李英的共同好友文昕說。顧鄉是當時離現場最近的一個人,謝燁的弟弟張純也在島上,他們陪這對詩人夫妻走過了最後的時光。但逝者的親人並不願意過多提及該事。反觀「顧城事件」20年,或能碰觸到詩人們的命運交叉與時代的脈動。
  • 顧城、謝燁、英兒「三角戀」 :英兒她欠的 用命還了
    1987年5月,從左往右依次為:顧城,謝燁,李英與文昕。(文昕提供)詩人顧城與謝燁、英兒的「三角戀」主角之一麥琪(原名李英),已於2014年1月8日因鼻咽癌病逝於雪梨,終年50歲。至此,盤桓糾纏了20餘年的曠世悲劇的三位主人公均已離世,有關顧城、謝燁、英兒三人之間愛恨情仇的猜測毀譽,似乎戛然而止。英兒病逝的消息半年後傳回國內,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聯繫到了顧城、謝燁、李英三人曾經共同的好友、也是顧城事件見證人文昕女士。文昕表示自己也是剛得知英兒去世,驚愕、複雜的心情很難說清,「我們當時的四個好朋友,如今只剩下了我自己。」
  • 顧城的詩歌《門前》賞析
    此照片和《門前》的 意境頗為wen'he顧城的詩歌《門前》可看作一首情詩,詩人寫兩情相立門前,寫出了「家」的溫馨,是顧城對戀人謝燁愛的表白;《門前》亦流露出詩人對農耕文明的留戀,對樸實田園生活的嚮往。「陽光照在草上」「風在搖它的葉子」,既是描寫,又更是象徵,「照」寫出陽光對草兒的情義,「搖」寫出風對草兒的情義,它們都象徵著詩人對戀人溫柔的愛的情義;「草在結它的種子」,孕育的幸福徜徉其中。這是一種家的溫暖、深情!《門前》後面也寫到了詩人和戀人「挖著泥土」,在門前土地上勞作的場景。詩人說「我們要乘著它/度過一生」,這可看作顧城對農耕文明,樸實的田園生活嚮往的明證。
  • 著名詩人顧城曾經住在武夷路這裡,目的是……
    這樣優美的意境這樣深刻的情懷這是朦朧詩人顧城的詩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等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
  • 著名詩人顧城持斧殺妻並自盡,這個自帶光環的男人,不過是個巨嬰
    (一)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詩人之家,著名詩人,期中被大家熟知的一句:「黑色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他的經典之作。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薰陶,幼兒時就熟讀《三國演義》等經典巨著,並講給同學聽。文革時,因特殊原因輟學,開始寫詩,那時候他才12歲,之後一發而不可收拾。
  • 詩人顧城的舊居雜草叢生,門前停放的汽車成廢鐵,兒子不知所蹤
    這個浪漫而又殘酷的詩人。他的一生,傳奇,但也讓人唏噓不已。1956年的秋天,顧城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詩人之家。書香世家,從小耳濡目染,他的骨子裡充斥著的,都是浪漫。他天真爛漫,看待世事簡單執拗,只用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只用自己的想法衡量世事。但生活殘酷,顧城這簡單而又被文學填滿的一生裡,發生了太多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他衝動、他魯莽,在妻子謝燁面前,他仿佛一個「巨嬰」,事事都需要謝燁照顧。
  • 天才詩人顧城:37歲殺妻後自縊,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1979年,開往南京的綠皮火車上,嘈雜的人聲使年輕的詩人顧城有些煩躁,忽然間的抬頭,一雙如小鹿般純淨的眼睛正笑意盈盈的望著他,顧城的心像春雨落在大地般,生機勃勃,那一刻,顧城覺得他戀愛了。顧城對漂亮的姑娘謝燁一見鍾情,開始了瘋狂的追求。顧城致謝燁:買票的時候,我並沒有看見你,按理說我們應該離的很近,因為我們的座位緊挨著。
  • 他向詩人的妻子求愛,詩人夫妻雙雙斃命,他卻否認自己的愛情
    中國著名詩人顧城在婚姻出問題時,居然有人向他的妻子求愛,最後他殺妻後自殺,夫妻雙雙離世,這是怎麼回事?向顧城妻子求愛的人究竟是誰?到現在一直是一個謎。但是顧城自殺後,他的親戚朋友紛紛寫文章紀念他,而他的姐姐顧鄉和朋友顧曉陽在文章裡明確寫出,顧城的妻子有一個情人大魚。
  • 顧城經典詩文賞析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人如何暫且不討,後人自有後人看法,就事論事,其在詩歌藝術方面的造詣是不可替代的特殊。
  • 顧城臨終前悽涼一幕:妻子出走,吊頸而亡,臨終留下四封絕筆信
    那一年的顧城,早已經名聞遐邇的大詩人。他的頭上常常帶著一個奇怪的帽子。詩人嘛,總是喜歡特立獨行,顧城經常把自己的褲腿剪下一段,編織成一個簡單的帽子。在那個年代的小迷妹看來,顧大才子戴著牛仔褲的樣子簡直帥死了!
  • 詩詞大會才女武亦姝現在怎麼樣了?已保送北大,未來可期!
    詩詞大會才女武亦姝現在怎麼樣了?已保送北大,未來可期!曾靠背詩打敗北大博士的00後才女,如今已保送北大,令人膜拜彼時正是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熱門,決賽中,一名00後女孩橫空出世,打敗了來自北大的博士,一舉奪冠,成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