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指甲吃手指,孩子這些小動作暗藏風險,兒科醫生:這是一種病

2020-11-30 騰訊網

當前國際比較準確的說法:孩子在1歲之內,還處於口腔敏感的時期,小寶寶喜歡把自己能摸到的東西都放進嘴巴裡。

編 輯:柔山

審 核:許百萬

小寶寶嫩嫩的,肉肉的,任誰看了都想上去抱一抱,可孩子卻有個習慣,總愛啃手指甲.

說了很多次也不聽,又不可以打孩子,相信這也是不少家長的心理歷程吧。

其實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在某個時間段,都很喜歡啃指甲,而且還不是別人教的,好像是天生就會的一樣.

家長也是想了很多方法制止,也沒起作用。

孩子為何那麼喜歡咬指甲

不少"專家"以為,小孩子總是喜歡啃指甲,是因為小孩子的身體裡缺乏了某種維生素,後來經證實,缺乏維生素與寶寶啃指甲是沒有聯繫的。

1-2歲,啃指甲的習慣還沒有成癮,如果家長用好吃的讓寶寶做選擇,小寶寶更願意選擇好吃的。

3-4歲,兒科專家認為,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啃指甲,是一種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4歲以上的孩子啃指甲,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去緩和心中的壓力、焦慮,當孩子內心焦慮、缺乏安全感時,就會下意識的去啃指甲。

長期咬指甲帶來的危害

★ 指甲變形

其實,偶爾的啃一下指甲沒什麼大礙,但寶寶年紀還小,沒有足夠的自制力,就會慢慢地把啃指甲當成習慣。

而且還會一直咬,當多餘的指甲被咬完了,還會繼續往肉裡面咬。這樣不僅會破壞寶寶的甲床,影響指甲的生長。

而且家長沒有及時制止的話寶寶就會一直咬下去,指甲也很難再生長了。

寶寶啃指甲的習慣並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不見,有很多孩子會把這個習慣持續到成年後,也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

很難想像,指甲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摧殘,會變成什麼樣子。

★ 心理扭曲

有些家長就會問了,孩子只是啃指甲,怎麼會嚴重到心理扭曲?是不是太誇張了,兒童的心理學家表明,這並不誇張。

有不少啃指甲變成癮的孩子,在長大之後還會出現自虐傾向,即非常喜歡給自己帶來痛感,這就是心理扭曲的一種典型案例。

不僅僅是這樣,這類的孩子的性格上還會有所體現,如想法比較偏激,不合群,甚至還會有暴力傾向,嚴重的還有可能走上違法的道路。

★ 不衛生

啃指甲不衛生,相信大家都知道,而這個"不衛生"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會讓孩子沒有衛生的觀念,讓孩子誤以為洗手只是個儀式,而不是為了講衛生。

其次寶寶的口腔黏膜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就會造成傷口,而且手上帶有大量的細菌,很可能會造成口腔內的感染。

最後,嚴重的還會出現指甲咬出血的問題,這樣一樣甲床就會被破壞,用手再去摸其他東西,就會出現外部的感染,還易得甲溝炎。

如何解決孩子啃指甲這種行為?

1. 不體罰,多鼓勵

當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有意識無意識的出現啃指甲的行為,家長們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與鼓勵,不要體罰、或者以此懲罰孩子,大聲的責罵孩子也是不對的。

而且還有一些家長會非常粗暴的,把孩子的手從嘴裡拿出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加重內心的自卑、緊張,反而會在自己的潛意識中更加嚴重了。

2. 培養孩子的其他愛好

一位網友分享的經驗,她家的小寶寶也是很喜歡啃指甲,說了很多次寶寶也不聽,為此還罵了寶寶一頓,但也並沒有效果。

後來寶媽便想到一個主意,在孩子的指甲上畫上了一個動畫人物,沒想到這個小方法真的管用。

原來寶寶特別喜歡這個動畫人物,而且幼兒園老師還跟寶媽說,好多孩子看了寶寶指甲上的圖案,都吵著也想要一個,寶寶也因此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

在寶寶的心裡,指甲上的圖案是她喜歡的東西,捨不得它受到一點的傷害,更不會去咬了,而且小寶寶的喜好是總會變,家長們也可以多嘗試些方法。

3. 告訴寶寶啃指甲的危害

家長對孩子的勸導也多一點耐心,告訴孩子病從口入,指甲裡有很很多細菌,而啃指甲,就會把這些病菌吃到了自己的身體裡,寶寶就會生病。

寶寶生病了,爸媽自然就會很心疼,相信很多的寶寶都會捨不得爸媽心疼的,自然就會聽進去爸媽的勸說了。

小島今日話題:各位家長們都有注意到寶寶有啃指甲的習慣嗎?對此都是如何做的呢?歡迎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寶貴經驗。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喜歡咬手指?兒科醫生表示:「長牙期」是禍首
    莉莉又趕緊跟家裡的老人"取經",老人們表示"孩子的手指上有蜂蜜,孩子把手上的蜂蜜吃沒了就不會再吃了!" 顯然老人的說法並不能說服莉莉。思來想去莉莉懷疑孩子可能是有某種心理疾病或者是其他隱藏病症,於是莉莉便忐忑地帶著孩子去了醫院。
  • 這3種食物,兒科醫生從不給孩子吃,許多家長成箱給娃買
    但是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卻並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有部分孩子在吃了一些看似美味的食物之後,身體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舒服等情況,這可是家長不能夠忽視的。前段時間和一位當兒科醫生的朋友聊天,他說他從不給孩子買不健康的食品,很注意孩子的食品安全問題。
  • 孩子有咬指甲癖怎麼辦?幫助孩子「戒」掉啃手指的辦法來了
    只見王一博非常認真地端詳著自己的手指,然後旁若無人地將手指塞進嘴裡,很認真地啃了起來。其實,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如此專注地啃指甲了。之前啃指甲被拍,面對鏡頭,他還特別不好意思。由於經常啃指甲,以至於王一博的粉絲一看到"每個指甲縫內會有4.5到5萬個細菌"的話題,就忍不住想要@他。
  • 不敢去醫院自行購藥給孩子服用?家長要警惕風險
    今年秋冬季節,普通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一些家長因為不敢去醫院而自行購藥給孩子服用。殊不知,這種做法暗藏巨大風險。  1  孩子不是成人縮小版,不能亂吃藥  防疫期間,一些家長在孩子生病時因擔心感染新冠肺炎而推遲就醫。
  • 一位兒科醫生的「靈丹妙藥」
    丁大夫全名丁翠萍,是四季青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也是知名兒科專家。這似乎是一個有魔法的醫生,經她診治過的患兒,只要遵醫囑很快就會痊癒。這不是一兩個人的說法,而是大家都這麼講。稍微多了解一些就會發現,孩子對她的喜歡超乎想像,家長更是對她信賴有加,一跟就是幾年十幾年,很多還帶動朋友圈跟著丁大夫。莫非丁大夫有靈丹妙藥?還真的有。這事要從六十年前說起。丁翠萍祖籍山東菏澤,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1963年響應國家號召,舉家到西北支邊。丁翠萍生在新疆長在新疆,喝兵團水吃百家飯長大。在她兒時的記憶裡,父親是個忙不完的人,更是個熱心腸的人。
  • 熱播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陳曉飾演的鄧醫生竟然用糞便治病
    近日,熱播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有這樣一個病例讓大家很是驚訝,那麼究竟是人們治病方法,既讓大家困惑,又讓大家嘆為觀止呢,接下裡跟小編一起,看看影視劇裡不一樣的醫療技術吧。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正在熱播當中,該劇是由楊磊執導,陳曉、王子文、賈青、于小偉、朱嘉琦、張沐兮、張淞、李歡等主演的都市醫療劇。
  • 一個「噴嚏」累倒一群兒科醫生 背後「兒科醫生荒」咋破
    走訪:流感襲來 兒科醫生連軸轉有人甚至累倒了  這一波流感來得有點猛。1月12日深夜11點多,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禮嘉分院,帶孩子趕來看急診的家長們還排著長隊。該院兒科共9名在崗醫生,15名護士,這段時間都處於連軸轉的狀態,很久都沒周末的概念了。  就在同一天,天津海河醫院貼出一則通知,因該院兒科3名醫生超負荷工作,全都病倒,兒科不得不停診。據媒體報導,天津海河醫院為一家三甲醫院,兒科醫生一共3名。進入流感高發季以來,他們每天每人接診患兒超過60個。
  • 孩子兩歲前能吃「大人飯」嗎?兒科醫生:三歲前吃都算「毒輔食」
    「百日開葷」其實是說,孩子在出生後一百天就能適當吃一些肉了,但寶媽沒有意識到的是,本該吃輔食的孩子,一旦過早地吃大人飯, 將會對成長帶來很大的隱患。 在得知琳琳過早地給孩子吃大人飯,醫生怒斥琳琳說: 「高鹽高糖大人飯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毒輔食」,孩子三歲前吃一次傷一次,你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 琳琳這才意識到自己闖下了大禍。 孩子啥時候能吃「大人飯」?
  • 讓孩子扔掉手機!兒科醫生推薦這7款玩具
    雖然用平板電腦、電視和手機就能解決,但顯然父母不想讓孩子太過依賴這些設備。 美國西北醫學中心杜佩奇醫院(DuPageHospital)的兒科醫生UmaLevy博士認為,「學步兒童(1-2歲)正在經歷關鍵時期。他們需要一些活動來培養精細運動、大肌肉運動技能和語言發展。」
  • 有一種「行為退化」叫孩子咬指甲,家長別不重視,暗藏心理問題
    文/好奇的萌娃控3歲之前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喜歡「啃咬」是非常正常的,他們啃被角,咬玩具、吸吮手指,甚至是腳趾也要嘗一嘗,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孩子好像在用口腔來感知這個新鮮的世界。而到了孩子換牙時期,牙床疼癢,也會通過啃咬來緩解,這也正常,但如果孩子過了3歲,還是經常吸吮手指,甚至開始咬指甲,長大一點開始咬鉛筆,這說明孩子口欲期停滯,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退化,不能抑制住啃咬的欲望。很多家長會想孩子咬指甲、咬手、咬鉛筆的毛病會哪些影響?
  • 孩子脾虛不發育,這3種食物在摧毀脾胃,兒科醫生:無知害了娃
    樓下住著一戶南方人,兩夫妻來這邊做服裝生意,家裡有一個6歲多的女孩,叫奔奔,平時父母生意忙,沒時間照顧她,所以對她很是寵溺,經常給孩子買很多零食吃,上次大家一起吃飯,看到奔奔吃兩口飯就說飽了,拿起零食就往外跑。這孩子個頭小小的,大家都覺得是平時不愛吃飯導致的,可前段時間奔奔發燒去醫院,檢查出孩子脾虛衰竭,胃中堆積了大量積食,這才導致孩子生病不長個。
  • 兒科醫生直言:這種玩具很危險,禁止兒童接觸,別再給孩子買了
    幸好來得及時,小兒子吐得嚴重的原因是吃了老陸下午買給女兒的磁力珠,在拍CT時十分明顯,醫生當即決定立馬做手術,以免對孩子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在手術後,兒科醫生拿著磁力珠直言,這種玩具十分危險,要禁止兒童接觸,家長不要再給孩子買了。
  • 娃從小愛「啃指甲」,帶娃就醫,醫生一番話,媽媽後悔看晚了
    寶寶吃手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寶寶三四個月以後就開始吮吸手指,家長最好不要制止,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寶寶把小手洗乾淨,保證寶寶的小手乾淨衛生,不至於吃太多細菌到嘴裡。但是如果孩子長大了,仍然吃手指,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小區裡有個孩子,已經上五年級了,特別愛吃手指,幾乎每次看到她,都是在啃自己指甲,媽媽還笑著調侃說,這下省了指甲鉗了。
  • 兒科「遇冷」,小孩突然不愛生病了?
    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擔心在病人集中的醫院,有被疾病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得益於疫情倒逼生活方式的改變,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這些我們從幼兒時期就知曉的「好習慣」,在這次疫情中得到全面落實,愛扎堆、愛圍觀的「陋習」也在被改變。
  • 孩子睡覺有這幾個小動作千萬要重視!越早看到越好
    睡覺幾乎佔據了孩子每天一半的時間,可以說是孩子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不知道家長有沒有認真觀察過孩子睡覺時的狀態,像是孩子打呼嚕、踢被子、頻繁翻身等,這些你以為再正常不過的小動作,很可能都暗藏危機!蛋蛋媽幫大家總結了7個孩子睡覺小動作可能暗含的危險,家長請認真看看!
  • 兒科醫生:孩子臉上有白斑,先別急著「打蟲」,補點維生素就搞定
    朵朵媽懷疑可能是孩子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導致肚裡有蟲了,嚴重的話可能還是白癜風。第二天朵朵媽就去藥店買了些打蟲藥給孩子吃下,本以為肚子裡的蟲應該沒了的,沒想到兩個禮拜過後,朵朵臉上的白斑不僅沒消失,另一半邊臉也長了兩塊白斑。這可急壞了朵朵媽,趕緊帶孩子去兒科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不是白癜風也不是肚子裡有蟲,而是白色糠疹。
  • 孩子被魚刺卡住喉嚨怎麼辦?兒科醫生:謹記三要兩不要
    因此很多父母都會買一些魚回來給孩子吃,魚的肉質細膩,味道鮮美,不少孩子都喜歡吃。只是魚肉雖好吃,但吃的過程中隱藏的危險也不小。即使是成年人,在吃魚過程中,也會遇到被魚刺卡喉的情況,更別說安全意識不高的小孩子。孩子在吃魚過程中,被魚刺卡喉的情況時常發生,如果處理方式不對,很容易引起孩子不適,甚至影響其生命安全。
  • 孩子的小怪癖=有問題?NO!錯誤制止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這些怪癖不僅正常,而且是有原因的:它們是一種感官自我調節的方式。「當明白了孩子這樣做的原因,父母就不會再將之當作古怪的習慣,而是看成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費城兒童醫院的兒科早期發展醫生Amanda Bennett說。
  • 這些沒用還可能有害的兒科藥千萬別用!孩子病了應該用什麼?
    二歲以內的孩子平均每年8~10次感冒,如果孩子上幼兒園,因為群居交叉感染,一兩個月感冒一次很正常,並不意味著這些孩子就是抵抗力差或者免疫能力低下,對於不存在免疫缺陷的孩子,他們並不存在免疫失衡,所以不需要用額外的免疫調節藥物,對一個免疫平衡的孩子用了免疫增強劑,等於破壞了本來的平衡,結果可能有害無益。
  • 武漢兒科醫生紅黑榜網上瘋傳 上萬媽媽同創
    後來有網友將大家的經歷加以綜合,發了個總帖,指名道姓列出了武漢各醫院兒科的「好醫生」、「壞醫生」,在江城的媽媽群中引起巨大反響,眾多媽媽都是「按帖看病」。  2008年12月,一位名為「jasminelz」的網友在「得意生活」網站的論壇上發帖,題為「討論武漢各大醫院兒科的好醫生和壞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