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開門第一拳劈拳,到底要你練什麼?別再瞎跑趟子了

2020-11-29 拳成大藝藝稱形意

7.形意拳開門第一拳劈拳,到底要你練什麼?中西拳到底不同在哪裡?本文給你解惑。

本專欄既然以劈拳為名,都寫到第7篇了,也該說一說劈拳了。嗯,但凡對形意拳稍有了解的人,都應該對劈拳不陌生,劈拳是形意拳開門第1拳,是打開形意拳之門的鑰匙,劈拳練不好,你始終都是個門外漢。

劈拳的動作並不複雜,學個形也不過是三五分鐘的事兒,但真正要掌握好劈拳,三五年都不夠。劈拳是一輩子修行的東西,可以說你只要練形意拳,那麼你就一輩子在練劈拳。

有的人可能會誤會,三五年還學不會一個拳,這樣的拳我不學。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惑,我勸你先糾正一下思路。我也不從劈拳說,我稍稍給你點一下,你就能轉換過思路來了。比如拳擊的直拳,你是不是一開始就學的這個,然後你一直都得練這個。

還是以拳擊為例,你說拳擊練什麼?是不是始終都在練直勾擺?直勾擺有成拳的標準嗎?沒有盡頭,對吧?不是說你照泰森的方式練了直勾擺,你就跟他一樣厲害。你不能說你練了三個月的直勾擺,就說你練會了。不用再練了。肯定不行,是這個道理吧。

劈拳也一樣,它也沒有成拳的標準,你不能說你練會了,我要學其他。學其他可以,但劈拳,並沒有練會這一說。你什麼都可以練,但你一輩子都放不下劈拳。有句話都知道吧,一式劈拳終生隨。還有一句話,欲成神仙先精劈拳。這裡稍微解釋一下,不要誤解神仙兩個字。

我們知道形意拳是道家拳,這裡的表述有一些道家思想的背景。它是返先天的。所謂返先天,就是改變自己的後天生理規律,好象能掌握自己的生理命運了。欲成神仙,就是在這個意思。並不是讓你去做神仙。這跟神神道道沒有關係。古人的一種表述方法和表述思路,跟我們今天的語境不同,一定不要往封建迷信上去牽扯去。

我們練拳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更好的主宰自己的後天生理,就這麼個意思吧。實際上就是強身健體這4個字。讀拳經一定要讀出一些隱含的信息,而不要被表面的字眼給騙了。學拳需要腦子,看拳經需要智商。你對拳的解讀(包括拳經)決定了你的高度。

好,在回到正題,還是從直勾擺的道理,咱們再說劈拳。劈拳也不是直勾擺呀,不一樣呀?是的,我知道你的疑惑。直勾擺我們能想明白,但是劈拳就不是那麼容易明白了。為什麼?這就是練法不同?

中國人的思路跟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說一實際上不是一,而是所有(我指的是拳中的一)。劈拳拆開來,就是擰裹鑽翻。但他為什麼不直接練擰裹鑽反而要整這麼一個劈拳呢?這就是思路問題,我們不必管,古人就是這麼發明的。

以前心意拳老三拳躦裹踐,這個好像跟拳擊更加能對應上。但其實我們不必要往拳擊上靠。各有各的門道,雖然他們之中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今天也有很多人借鑑拳擊之道,但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的人把形意五行拳當作是拳擊的直鉤擺,認為形意拳還多出兩拳,更全面。這個取法是錯誤的,形意拳五行拳每個裡頭實際上都不是單純的諸如直勾擺之類的東西。

形意拳的每一個拳都不是單純的一,而是萬法歸1的1。也就是說它這個一實際上是所有,它包含了所有諸如直勾擺之類的東西。那麼形意拳單純的一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擰裹鑽翻這類東西。

和拳擊不同,我們並不把這些東西單個來練。也就是說形意拳和拳擊走的路數不相同。儘管道理相通,但不是相同。所以拳擊的路數,在內家拳來說並不能走通。

中國傳統武術,近幾十年走了很多的歧路,這麼多年以來,我們已經把很多內家拳練成了外家長拳,如果再把形意拳練成拳擊,那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表面的功利意識的勝負先放下,好好琢磨古人之道。中國傳統拳要的不是改變,而是恢復。不是它不行,是你練的根本就不是那個東西。

我們要練什麼?以劈拳為例,實際上就是擰裹鑽翻,那為什麼我不象練拳擊的直勾擺一樣單練這4個字而是整一個劈拳呢?這源於我們的文化。

文化影響我們的潛意識,潛意識決定我們的思路。古代的人並沒有受西方文化的入侵,他們有自己的思路。所以我們的創拳模式跟拳擊不一樣,我們的拳是很獨特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說中國武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道理在這裡,並不是說我們做一個武術的形,打一套拳架叫做中華文化,而是說我們拳術的根子是由中華文化的底蘊產生的。大多數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把一些表面的花巧歸類為文化,這是錯誤的。

這就像中醫和西醫的區別,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是標本兼治,那我們中國的武術也是這樣,它既練還養,能打還得能養。它不是單純練拳練腳,不是單純的某個部位的強化,肌肉的強化,速度的強化等等,它是整體來練的。我們練拳的都講究一句話,叫做一有全有,一沒有全沒有。

拳擊正好相反,它是一項一項的來練,單純的練出了各種單項,再把它們糅合在一起。我們正好相反,我們是先糅合在一起,然後再練。練一個就全練了。我們傳統的拳術和拳擊現代格鬥術走的是不同的兩個路數。

但是今天的很多人,已經認識不到一點了。他們用練習現代格鬥或者說拳擊的路數來詮釋內家拳,詮釋我們的傳統拳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式不對,自然產生不了正向的結果。現在搞清楚這個道理。你同樣可以吸收拳擊的東西,因為但凡拳,道理是相通的。

但是你不明白這一點,你去吸收現在格鬥的東西,實際上就會變成現在的東西,跟所謂的傳統拳術就沒有關係了。比如我們形意拳講的是象形取意。取法一切,當然拳擊也可以作為我們取法的對象。但你一定要經過象形取意的轉化,而不是拿來就用。

說到這裡你就明白了,我們練劈拳不能往開拆,不能象拳擊真勾擺一樣把劈拳練成擰裹鑽翻的組合,而是把擰裹鑽翻往一體裡頭收,出手就是這東西,出手就都有了,不是組合是包含,互相含著,就象光束一樣,同時存在兩種形態,即是曲線也是直線。劈也一樣說它是擰裹鑽翻它不是,說它不是它又是。這個認識你的有,否則出不來高東西。

我們現在練的劈拳是鷹捉劈拳取法熊鷹競志,一拳裡頭有兩個法,熊的人立和鷹的俯捉,四肢著地的熊我們取它離地的意(道理,竅門),天空之鷹取它捉地(獵物在地)之意,這就是劈拳的內涵。劈不是單純的形,形中有意,所以它沒有定式,但是又有法。也所以每個人的劈拳都不一樣。過去山西有一種老練法,劈是胸前劃圓那樣練,也練今天的劈,叫鷹捉。今天好象只有鷹捉這樣練劈了。所以劈拳裡頭還有兩個字不能丟,起落。老話講不知進退枉學藝,不知起落枉伶俐。這些東西統一在劈拳裡,在這個一裡面含著。

差不多了就說這麼多吧。

大藝出品,必屬精品,今天的東西應該是畫龍點睛的東西,相信你一定能夠從中受益。如果是這樣,請不要吝嗇點讚關注。你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付費部分簡單說一說,一拳頂一萬個拳的道理究竟在哪裡?之後幾天我們把擰裹鑽翻,拆開來講一講。

相關焦點

  • 形意拳要做到怎樣才能用步子打人?
    原計劃劈拳寫20篇,關於劈拳有很多的要點要論,關於上肢的要求,基本上已經寫完了。回過頭來看,確實是掛一漏萬,有很多東西並不是文字能夠闡明的。練拳首重一個練字,沉澱的過程中,你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產生新的疑問,這樣才能有進步。很多人練拳提不出問題。也有很多人練拳,能提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疑問。
  • 形意拳你還用屈伸胳膊發力嗎?
    練習內家拳的過程中,反對不反對練力量呢?內家拳的發力並不是我們所以為的屈伸胳膊所發力如圖所示:舉一個例子:當對方雙手握住我的胳膊,在這個狀態下他是整個體重支撐著我的力量,我屈伸胳膊發力的話對方是一個直向的力量我們肯定會被對方頂住,我很難發出勁來,這叫頂如圖所示:但是形意拳發力明顯不是這種!
  • 揭秘形意拳半步崩拳中半步的奧秘,一拳打死一個人
    很多人練形意就奔著那半步崩拳去了,一天到晚練崩拳,開一步跟半步,呆頭呆腦的一拳一拳往前頂,怎麼瞅也不像能打天下的樣子。練了幾年反而要速度沒速度,要力量沒力量,越練越呆,要說心裡不懷疑,我是不相信的。不過到底是沒搞明白其中關竅,只能找懷疑自己是不是練功沒有前輩刻苦?是不是其中有內功?是不是有秘傳?
  • 《武人琴音》身上漂亮,龐超說:形意拳不出功夫,是缺身法
    《武人琴音》身上漂亮,龐超說:形意拳不出功夫,是缺身法
  • 傳統拳也許繞不過擂臺這道坎,那就說一說形意拳怎麼上擂臺?
    換成拳也一樣,你對傳統內家拳術的腿法認識是空白,那麼你就很難理解形意拳所謂的腿法是怎麼一回事?有人說拳擊不如散打,不如u FC,因為它缺少了腿這一項。是這樣嗎?如果你問一個問題,拳擊最重要的是什麼,人家不會告訴你是什麼直勾擺之類的出拳,而是告訴你,腿法是第一重要的。跟你所謂的拳擊缺少用腿的這個概念,幾乎是相反的。泰森為什麼厲害?
  • 形意拳和心意拳的區別何在?
    而形意三才勢的結構,前後左右上下,都很均衡,其實就是哪裡都有變化的餘地。二是攻擊力。形意、心意的攻擊威力都源於丹田功。心意的拳架配合丹田功,見效很快,所以有「心意一年打死人」之說。而形意的勁力要相對內斂,勁力是沿著筋經走的,外形看不出什麼威力,所以形意拳理論裡才有「暗勁」一說。
  • 五行拳應該怎麼練習?五行真的能對應五臟嗎?力量才是王道
    首先說說五行拳為什麼叫五行拳,第一種說法,五行拳中的五種拳法分別對應人的肺、肝、腎、心、脾,列個表格出來就是這樣的劈拳-金-肺崩拳-木-肝鑽拳-水-腎炮拳-火-心橫拳-土-脾第二種說法呢,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了。首先,五行拳對應五臟,是中國古代人體觀的一種體現,指五行之氣、五臟之氣。
  • 形意拳不光有發力的應用,相反的一面你知道嗎?
    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在生活中見過很多練形意拳的愛好者,有的剛接觸不久,有的浸淫了一輩子,也在品論區遇到過很多網絡噴子,這些人不論是誇大形意拳還是低視輕看形意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知半解。不論形意拳是什麼只要通過這些人的頭腦過濾,就變成了他認為的東西,可悲的是他們認為他們認為的就是全部。
  • 形意拳主要功法——八字功
    八字功是形意拳中主要套路之一,其練法有奇、正兩種練法。「正」字的練法是勁法,「奇」字的練法是招法。過去,有五行為體,八字功為用的說法。實際上,通過八字功的鍛鍊,不僅可以健身,而且還能迅速增長勁力,從而提高實戰技巧。
  • 內家拳門從來沒人捨得講出來的好東西,要「卷頂」 捲舌氣降!
    練習形意拳要做到驚起四稍,這個四稍分別是舌為肉稍、牙為骨稍、毛髮為血稍、 指甲為筋稍。 劈拳練肺,我們用劈拳的動作去養肺。古人知道這個動作從外可以帶動身體的內臟,因為內臟是不能直接練的。我們把肺切下來,拿出來按摩按摩它那是不行的。 四稍也是如此,形意拳門的老祖宗找到了這個牽一而動全身的地方。也就是找到了打開身體功力大門的鑰匙,這是別的門派無法比擬的優勢。 形意拳門對天下武功也有很大的貢獻。
  • 形意拳十二形之熊形~古傳形意的真面目
    李老師有感於現今練形意的人少,識得形意真實義的人更少,於是有意將一些理法公開,留下一些文字記錄以免失傳。其弟子們更於數年前成立形意八卦太極養炁學會,對外公開傳授,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和習練內家拳藝。此篇熊形細講揭露了古傳形意的真面目,間接透露出」道因武而顯,武因道而威」的真實義,雖然不論對於有無習練形意的人來說都較為艱深,但至少明白的指出了練形意八卦等內家拳所要追求的境界。
  • 武術開合說:形意拳收中出,老拳師嘆息現代人的拳理練習
    其實屈伸也就是開合,我看好多人練形意拳沒有這些動作,如果按要求練,在每個動作裡面,其實都包含這個東西了。形意拳的擰裹鑽翻,和對方一接馬上合,這個虎撲就出去了,你沒有屈伸,肯定做不到這些動作。如下動圖1所示:所以說對方這個力過來,我順勢化解,把身體合起來,然後再發放。沒有開合,你也發不出對方去。如下動圖2所示:所有的形意拳都應該收起來出放,而不是簡單的那種直線運動。
  • 太極拳兇猛 · 形意拳霸道 ·通臂拳透靈——來看內家拳的秘密!
    試摘心意、通臂、太極三例描寫如下:形意拳霸道虎豹、鹰鵰、蛇蟒是至雄代表,也是捕殺能手。而三者的捕殺手段卻各有不同:虎豹抱頭侵撲,縱胯墜力,對獵物以撲塌後腰直斷中節為先;鹰鵰束身而起,展身而落,以捉拿首尾以制其中為先;蛇蟒搜骨鱗行,如水相似,以沾一處而裹全身,限制其中樞骨節為先。形意引化到拳裡,便有了侵撲捆裹而驟然鑽翻的打法。
  • 百歲形意拳老拳師黃江天先生談武術技擊和宋氏形意拳勁力等
    形意拳真的那麼厲害嗎?中國武術到底有沒有東西?  答:這個問題有點可笑!武術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武術就是為了技擊而生的,如果技擊性差早就被歷史淘汰了,還能流傳至今嗎?之所以現代人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現代的習武者沒有把武術搞懂、沒有練精!也不肯花時間和力氣練好!我說話不好聽,但這是實話!
  • 諸暨市成立形意和心意拳專業委員會
    近日,諸暨市武術協會形意和心意拳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諸暨市在繼承、推廣、發展優秀傳統武術方面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據悉,形意拳是在心意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三大內家拳之一,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拳種,習練者遍布我國大江南北。
  •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區別到底在哪?
    首先我的觀點是外家拳和內家拳肯定是不一樣的。近代形意拳祖師李洛能老先生所傳的形意拳拳譜中,就明確地提到了內家拳是不同於外家拳的,形意拳作為內家拳是有很多內容完全不同於外家拳的。而且只有真正研習過內家拳的人才能完全理解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一、區別在哪裡?首先,從肢體動作上來看。外家拳,比如少林拳,在出拳的時候胳膊會伸很直,使出的是明勁,講究的是放長擊遠。
  • 經典街機遊戲《形意拳》全人物通關結局,不解風情的黃飛鴻
    遊戲過程中要是輸了再續幣,不換人的話可以繼續面對打敗你的人,如果換人的話就會增加幾個人給你打。小編為了截取全人物通關畫面,整整用了四個小時才完成,然後整理出來花了點時間,喜歡的話記得點讚!十三姨其實說到思想的開放,十三姨絕對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代表當時先進的西方思想。而此時黃飛鴻還屬於保守派,因為礙於輩分,遲遲不敢向十三姨示愛。
  • 真正的傳統武術,譬如形意拳,就比拳擊、散打等擂臺格鬥高明很多
    想要了解中華武術即傳武,首先你得明白傳武到底是什麼?它遭遇了怎樣的改變?為何它變得不堪一擊?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猜到武術的地位,和它的遭遇。網上有太多的噴子噴傳武,多數人練傳武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更不要說知道傳武的核心技藝了。傳武到底是什麼?
  • 內家、心意、拳
    守孚老師當即表演四把拳,第一招輕步站,原本只是兩手一交叉,左腳前鉤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在守孚老師做來卻是渾身用勁,兩手一交叉後,右手上抽至肝部,左手下壓至檔前。在兩手做上下對拔勁的時候,左腳猛然前鉤,全身處在爭擰狀態。這麼一個簡單的輕步站就用上了丹田勁。  這個輕步站,很多人在練的時候都是擺個姿勢,全然不知道要用上丹田勁。
  • 形意老拳師張桐先生拳姿追憶
    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南國術館,從師武術名家陳泮嶺、鄭汝平習太極、形意、八卦拳、彈腿、摔跤、拳擊、乾坤劍,深得精髓。1934年,代表河南國術館參加華北運動會擂臺賽,在名手雲集的幹人競技中,參賽長兵對剌、短兵對擊和徒手散打3個項目名列第3,獲「武士」稱呂。1938年到西安,被陝西省國術館館長楊瑞軒聘任為武術教練、技術指導員及館內、「太極拳推手研究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