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際可
從個人體會說說,心意和形意的區別,大概有三方面:
一是間架結構上。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先站成一樓盧嵩高老前輩照片中呈現的結構,這時候,在膝肘構成的前鋒線上,攻擊力的確很強。但是身體左右兩面的支撐力就很弱了。如果一擊沒有摧毀對手,被對方移形換位踩住了扁兒,那就危險了。而形意三才勢的結構,前後左右上下,都很均衡,其實就是哪裡都有變化的餘地。
二是攻擊力。形意、心意的攻擊威力都源於丹田功。心意的拳架配合丹田功,見效很快,所以有「心意一年打死人」之說。而形意的勁力要相對內斂,勁力是沿著筋經走的,外形看不出什麼威力,所以形意拳理論裡才有「暗勁」一說。相對而言形意的成才周期更長,因為要把拙力去淨,把筋骨養壯,再把新的力量傳遞結構建立起來,這樣開頭三五年,很難有什麼實戰威力。過去的形意拳老師在前期都要教徒弟點外家功夫,比如八極、攔手或者一些各家通用的散手,為的就是渡過這段「易筋易骨換勁」的時間。
識別二維碼走進傳武明師微課
三是格鬥思想。看看心意拳譜的交手法就能感覺到一股霸氣撲面而來,幾乎都是一個照面解決對手的思路。而形意拳雖然沿用心意譜,但是實際思想要相對「軟」一點,就是更多考慮一個照面解決不了對手怎麼辦?特別是京津地區的形意,普遍受八卦掌的影響,一方面要考慮對方會不會採取走轉遊鬥的戰術,一方面也借鑑這種戰術,看看自己能不能贏的更省事。甚至還有些太極的技術因素在裡面。比如三才勢伸出去的前手,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搶先打著對方,而是為了布下防線,逼出、聽出對方的變化,給自己留下隨機應變的空間。我覺得,這恐怕是從戰場技術向賽場技術發展的一種趨勢造成的。
戴隆邦
大家可以看一看古典泰拳與現代泰拳的視頻,比較一下,會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古典泰拳很像心意拳,比較剛猛,感覺每一擊都是全力以赴,似乎一下就摧毀對方。這是地道的戰場格鬥思想。而現代泰拳,比較靈活,總留著變化的餘地。這是「比武」的思路。
從文字或演示來看,似乎是古典技術更強悍霸道。但是在實戰中,特別是水平相近的對手之間,剛開始很難找到發起致命一擊的機會。雙方一般都是先試探、周旋,每一下都不敢做絕,這種情況下反而是現代泰拳那種技術的作用更大。
一點淺見,請同好們批評指正。
作者後來補充:
我今天單就勁力和拳架方面簡單談談吧。
1.心意和形意的區別,首先是勁路方面的。心意打恨勁(不是「狠」),所謂「恨天無把,恨地無環」,出手餘地少,要贏人基本上就一定會傷人。形意勁力更內斂,三七步,身子後坐先保周全(這裡只給出結論,至於為什麼會發展出這樣的變化則涉及到拳術的發展史,是另一個問題,不在這裡討論了)。
2.勁力的區別當然會體現在拳架上。心意是環套環的雞步,其三尖相照的「三尖」是鼻尖、肩尖、足尖,如下圖:
拳架如上圖這樣,勁兒是往前逼的。
而形意勁力更收斂,身形是往後收的,這樣一來如果勁尖還放在肩尖的話,就會變成這樣:
這樣就沒法打人了……
所以形意把肩尖的勁外放到了手尖,故形意的三尖相照是鼻尖、手尖、腳尖,如下圖:
外形上重心前三後七了,身形的後坐靠架構的展放來彌補,所以前腳放得更開,前手也舒展了。
以上。
我是 山西本地人,練形意,接觸過戴家。本質上來說,形意心意是一樣的,都是翻丹田和束展勁,利用脊椎的勁為主,河南心意沒接觸過,接觸過點戴氏的,要非要說區別的話,戴氏架子要小,我練的形意架子就已經很小了,也比不上那個,戴氏內功好,應該是歸功於他的訓練體系裡的一些東西,包括我師父也承認,戴氏那個拳更是練氣,按我自己的體會,戴氏跟形意比,更純正,入手到結束全是走的純內家,像形意的話,入手還是練得有一些外家在裡面。這不是說形意比不上心意,拳本來就是一系的,沒必要炒。形意跟心意比更中和一點,戴氏是從束到極限,變換為展到極限,處在兩個極端狀態,形意的話,處在中間態,很好的平衡了步伐轉換速度與勁力的矛盾,我認為這點是李洛能的創新。戴家打人狠,形意有些雖狠,但是還是不如戴家在狠方面。
不說單操套路的區別,只說說風格。心意拳更講究束展,拳風更為古樸,縱勁好。相比之下,形意拳加了點橫勁。原因大抵是,心意拳是古代戰場上排兵布陣的拳術,槍兵排在一起,無需考慮側面的情況,因而最講究縱勁。形意拳到了近代以走鏢為主,多了很多野戰的情況,拳架也就變得更緊湊,對橫勁的要求更高。
心意更注重束展,架子跟緊湊,兩手不離心,兩肘不離肋丹田功,更注重腰胯脊柱的強化,形意,有三體式,是心意沒有的,形意架子還舒展了些,為了是中途狙擊,形意更注重橫豎並用打人, 心意更注重豎勁, 形意裹鑽踐,心意束展二字一命亡,心意的傳承更保守, 形意相對開放一些,出的名家相對較多。
形意拳多出來:鼉,蛇兩形
1 如果就訓練目的來看,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通過身體,特別是腰部的旋轉
形成一個整體的力量,把體重打擊出來
2 從歷史淵源來說:
心意拳比較注重整體力量
練習時候,如果身體做的不好,容易成為胳膊的運動。
隨著心意六合拳的發展,到戴家心意拳的時候發現了上面的一個事情
戴家心意拳為了讓身體更加多動,形成了戴家心意特色的練習方式。
戴家拳雖然練起來不好看,但是非常符合拳法訓練的要求,身體動,養成整勁兒。
隨著戴家心意拳的發展,在當時,身體動的力量絕對會很大於是形成了很大的名氣,有了李洛能老先生去學戴家拳的這樣的故事因為李洛能有過長拳經歷,在他練習了很長時間之後,具備了整體力量,於是功夫進步非常快,江湖人稱神拳李洛能因為他自身有長拳的基礎,發現戴家心意拳在練習的時候,雖然容易出功夫,但是,擊打距離比較短於是,他就創編了以三體式為主要格鬥式,兩臂遠離身體但是依然講究身體運動的形意拳。
在當時社會,身體會動,勁整力大,三體式一站,距離又長
因此教授的徒弟,八大弟子在武林赫赫有名
到目前為止,車式,宋氏形意拳,還保留著這種風格。
隨著李存義先生,全國國術館的建立,民國習練形意拳的人數漸漸增多由於國術館學員,大部分都是8-16歲左右的年前人,隨著普遍傳播形意拳胳膊運動,而非整體運動又開始廣泛傳播隨著時代發展,漸漸又出了一位大師-王鄉齋先生發現了當時練拳的弊病,肢體運動遠遠多於身體運動於是直接廢棄五行拳,保留裹翦鑽,發展出幾個試力,保留了八卦掌單雙換掌重視站樁的身體運動,而非肢體並且成功了再次把形意拳拉回到身體運動的模式上由以上的變遷,大家就會看出來,心意六合拳-戴家心意拳-形意拳-大成拳(意拳)其實練對了都是一個東西,身體運動的整體搏擊技術因此,對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錯的東西是千差萬別的。
-
練勁順序看形意拳是先練稍節,在以稍節找根節最後復歸中節。戴家是根節練起,到稍節貫通後再復歸於中節。以虎形為例子,形意之虎撲是橫勁裹撲,稍節定住,中節穩住,根節發力,三節齊動。所以形意拳虎形拳架更擴展。戴家之虎撲則是豎勁踩撲,抽丟摟三把強調虎形勁力變化。所以拳架反而緊湊。不管十大形還是十二形,不過是兩家丹田變化和身勢運用的總結,實質幾乎一樣,不過側重不同罷了。
心意拳所謂的毒,不只是說七拳並進的打法歹毒,即使是並勁,也不過是個功力性的欺人,再欺負人也是正大光明,勝而能服眾。但是古傳打法歌卻非比尋常,能一不二,斬草除根,直接讓對方斷了念頭。特別心意拳,他不似形意拳後來,更多的是以純功力服人,他謹尊古法不變,完全按照打法歌記載的來。只要起了殺機,管你服不服也一下打死你。
附:
傳統武學平臺會員招募書(第三期)
意拳綜合試力內部視頻 & 意拳招生簡章
【經典推薦】三圓九纏亂環套之三圓-傳統武學會員直播公開課錄像
【天機洩露】三圓九纏亂環套之九纏-傳統武學會員直播公開課錄像
傳統武學明師微課上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