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丨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直播帶貨最終要回歸商品交易本質

2021-01-13 騰訊網

全文約4000字,細讀大約需要7分鐘

近兩年,「直播帶貨」以勢不可當的趨勢成為新型消費模式,也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

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朱劍橋指出,針對直播帶貨中售賣三無產品、售後維權難等問題,參與銷售的主體多元、責任不清晰是造成亂象的主要原因,要通過對法律法規的原則性規定進行細化,出臺一些規章指導意見,甚至一些行業自律性的規範,給消費者、主播、平臺等主體明確的指引,促進這一業態良性發展。

朱劍橋認為,從目前看,直播帶貨還是有生命力的,它雖然會帶來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經過一系列的規範之後,能更加良性發展,總體上會朝著一個讓消費者更有獲得感、更便利、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整個消費生活會越來越豐富有趣。

「無論什麼樣的業態、模式或者營銷方式,手段變來變去,無非就是怎樣更好地實現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接。直播帶貨最終還是要回歸商品交易的本質。」朱劍橋說。

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朱劍橋。受訪者供圖

直播帶貨的互動性、參與性彌補了傳統電商營銷方式上的不足

新京報:如何看待直播帶貨這一新業態?

朱劍橋:直播帶貨作為一個新的營銷方式,是隨著技術發展帶來的新生事物,也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直播帶貨最吸引人的是互動性、參與性,它彌補了傳統線下銷售和電商在營銷方式上的不足,主播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給消費者進行解讀,實現人、貨、場三要素的優化配置,滿足了消費者在傳統消費方式過程中得不到的體驗和收穫。

直播帶貨裡的網紅和明星,是這個領域標誌性的營銷方式,利用名人效應把流量轉換為購買力,對於增加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真實全面的了解是有幫助的,也節省了時間成本。

新京報:為什麼2020年直播帶貨更為火爆?

朱劍橋:從2016到2018年直播帶貨的優勢還沒體現出來,商家沒有意識到直播帶貨這種方式會帶來巨大的營銷效果。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當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的紅利到了瓶頸期,資本、平臺、商家就把目光投向新的銷售模式。

2020年的疫情是個催化劑,線下消費被限制,一些地方農產品滯銷,傳統渠道被阻斷之後,直播變成了實現商品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也是直播電商在今年為社會做的特殊貢獻。

新京報:以電商平臺為支撐的直播帶貨,和視頻平臺直播帶貨有什麼區別?

朱劍橋:實際上這是電商直播還是直播電商的問題。電商直播是已經是電商平臺的,加了直播的方式,責任主體比較清晰。直播電商就是從直播轉型成電商或者說流量變現,責任主體變得不清晰,如果出現問題,可能會以自己屬於社交平臺而不是電商平臺抗辯。

新京報:怎麼定位直播帶貨中主播的身份?

朱劍橋:主播到底是什麼,不能一概而論。目前相關法規只能做定性化的描述,不能把千千萬萬個主播只歸納出幾類來。還是要看主播在直播過程當中,具體從事什麼樣性質的行為,他就是什麼樣的角色。

新京報:如何評價不同量級的主播?

朱劍橋:主播差別太大了。現在幾個頭部主播,客觀地來說相對比較規範,有成熟的團隊,很專業也比較負責任,選品比較認真。當然認真也不代表不會出錯,積極改正處理了,不妨礙他們作為正常的經營者。

還有一些主播,有了點小流量就開始著急變現,對產品不了解,甚至賣一些三無產品,對行業生態是一種破壞。產品價格低廉,作為主播選品要判斷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需要去審查。主播選品進直播間進行銷售,相當於一個銷售者,是否盡到審查義務,是他是否要被追究責任的關鍵。

直播帶貨最大痛點是售後服務難保障

新京報:直播帶貨存在哪些問題?

朱劍橋:中消協在去年4月份發布了2020年1月至3月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總體而言,消費者對直播購物各個環節的滿意度都未達到80分,對於虛假宣傳和商品來源的擔心情況相對突出。

在「6·18」和「雙十一」,中消協也做了消費者維權輿情大數據監測。「6·18」期間從反饋來看,直播帶貨的「槽點」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特別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售後服務難保障等。「雙十一」直播帶貨的「槽點」主要集中在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兩個方面。

新京報:主播賣三無產品如何規制?

朱劍橋:無論是在直播間裡還是在別的銷售渠道,這種行為都是不允許的。對於監管部門來講,從直播帶貨中主動監管發現問題可能難度會稍微大一些,發現的手段還有點欠缺,有些行為通過人工智慧也很難識別出來,這就需要消費者行使監督權。

消費者看到三無產品的直播,就要舉報,這是公民的權利,也是義務。屬實的話監管部門要立案查處,有關店、處罰等措施,數額巨大、構成刑事案件的還得追究刑事責任,都有法律法規去規範。

新京報:平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朱劍橋:平臺跟直播間在參與度和建立合作關係性質上的不同,決定了責任的不同。有的社交平臺就是給直播提供一個場所,按普通的直播間來管理,這就要從社交平臺的權利義務對主播進行規範。有的平臺跟直播間或者主播有分成,或者平臺籤約運作主播,參與到了電商活動當中,就要依據《電子商務法》承擔電商平臺經營者責任。

新京報:怎麼看待直播帶貨中刷單、刷流量?

朱劍橋:直播帶貨刷單、刷流量是一種比較惡劣的行為。直播電商模式的生命力就在於給消費者提供更直觀全面的信息,現在最重要的這些數據幾乎都是假的,嚴重誤導了消費者的選擇,同時對商家也是一種傷害。

《電商法》裡邊規定,刷單炒信、虛假評價都是違法行為,同時引人誤解也是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新京報:平臺應該怎樣阻止刷單?

朱劍橋:不確定平臺能不能通過技術手段規避,但是平臺至少要做這樣的努力,要負起自律的責任,這也是維持直播帶貨業態良性成長的必要手段。

新京報:從監管的角度來說,怎麼應對直播帶貨刷單?

朱劍橋:肯定需要藉助技術手段,不太容易主動發現,不然也不會這麼多刷單了。還是鼓勵大家多舉報,同時藉助一些技術手段去主動發現,實現監管。

新京報:直播帶貨最大的痛點在什麼方面?

朱劍橋:主要是售後服務難保障,這是一個痛點。直播帶貨參與銷售的主體多元,責任不清晰,維權的時候不知道該找誰,這是造成消費者維權難的根本原因。消費者看著主播才買的,結果主播可能說,你是和淘寶、京東發生的交易,跟我無關。找旗艦店的銷售者,他可能會說你是通過直播間引流來的,找平臺,他可能又說我只是提供場地,你要先找主播。

規範直播帶貨的法律條款並不空白,需進一步細化

新京報:對於消費者來說,很難分清背後的主體責任,很多時候都還是認主播。怎麼解決主體多元責任不清的問題?

朱劍橋:目前相關法律法規是有的,只不過現在新的方式出來了,主體多了,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通過細化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把這些主體的責任對號入座明確下來。明確什麼情況下主播承擔代言人、銷售者或者經營者的責任;短視頻平臺是不是應該承擔電商法裡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責任主體明確下來了,消費者就知道該找誰了。

這樣就可以讓消費者在參與到直播間、完成購物行為的時候,就能明確對應的主播是什麼角色,在後續維權的時候,就知道採用什麼方式去找誰維權。這些現在相關監管部門正在積極完善。

新京報:現在哪些部門可以做出這些規範?

朱劍橋:商務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網信部門、文旅部門、廣電部門等。另外一些行業組織也可以從自律角度上進行引導,像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廣告協會等,雖然不具有強制力,但有一些指引性。

直播帶貨剛出來的時候,會有一段觀察、研究期,隨著問題越來越暴露,相關部門都會把職責落實的。

新京報:有沒有必要制定垂直領域的法規?

朱劍橋:從法律的角度上說,規範直播帶貨的法律條款並不空白。直播帶貨反映出來的問題,涉及電商經營模式各主體的責任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廣告宣傳行為規範問題,產品質量問題,都有相應的法律能覆蓋。主要在法律適用性、針對性上,需要規章和規範層面進行細化。

新京報:公眾人物、明星帶貨、頭部主播是否應該承擔更多的法律責任?

朱劍橋: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影響力大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影響力度越大,當然要更謹慎,更負責任地去從事宣傳推廣行為,同時在守規方面更要做出表率。如果出問題,還是回到主體責任上,根據其行為性質來承擔責任。

新京報:中消協曾點名批評過一些明星帶貨主播,後續效果如何?

朱劍橋:他們第一接受監督,第二請求指導,第三也反映他們的困惑,對相關法律規定不明確的困擾。同時也都表達了很積極的願望,想參與到我們對消費者的引導和對法律和消費知識的傳播上來,也希望消費環境會更好,希望直播營銷的這種業態會發展得越來越快。

我總體感覺這些從業者還是想做好,但面對新的業態,他們對相關規定、對自己角色的理解以及應承擔的責任,可能還不是很清晰。

直播帶貨最終要回歸商品交易本質

新京報:消費者怎麼避開直播間套路,怎麼維權?

朱劍橋:消費者要理性購物,下單之前要確認商品的保障信息,不要貪便宜。

後續維權都有法定途徑,先去找經營者或者主播進行溝通,這是最簡便也是最好解決問題的。如果協商不了,還可以通過消協、時政熱線來反映,也可以找有關行政部門進行投訴,數額比較大的話,還可以起訴。現在的年輕消費者也有很多自維權的方式,通過輿論、微博等,各種花式維權。我們建議維權還是要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理性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新京報:職業打假人在維權中的行為是否可取?如何看待?

朱劍橋:在消協眼裡,只有消費者和非消費者,不論是職業打假人還是什麼別的角色,只要是正當的消費者,權利受到侵害,我們就會維護。

消費環境的淨化,需要社會公治,沒有哪一家可以包攬全部。管理涉及的方面太多了,需要參與治理的主體非常多,只有大家都積極發揮出作用,整個大環境才能夠向好。光靠司法、行政監管部門、消協,是兜不住的。只要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去行使監督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真正起到淨化市場效果,我覺得都是需要的。

新京報:中消協曾建議,建立網絡促銷消費投訴公示制度,這一建議如何能得到實現?

朱劍橋: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我們也不僅針對網絡直播帶貨。現在更多的去倡導信用約束,用消費者的口碑來倒逼經營者重視自身經營行為的誠信和守法。2019年我們的消費維權年主題叫「信用讓消費更放心」,突出在消費領域信用體系的建設,這個需要持續推進。

公示是推動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有效舉措,我們也一直在做,比如一些典型的投訴案例進行公開披露,形成消費投訴分析和監督報告,這些都是我們實現投訴信息公示的方式。

將來我們想把這些信息推送到更權威的平臺上,這需要相關法規賦權。目前,我們通過自己的網站或者媒體發布實現。

新京報:直播帶貨業態未來的走向是什麼?

朱劍橋:從目前看,直播帶貨還是有生命力的。它雖會帶來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經過一系列的規範之後,能更加良性發展,總體上會朝著一個讓消費者更有獲得感、更便利、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整個消費生活會越來越豐富有趣。

無論什麼樣的業態、模式或者營銷方式,手段變來變去,無非就是怎麼樣更好地實現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接,直播帶貨最終還是要回歸商品交易的本質,也許5G時代來臨、人工智慧技術更進步、物聯網更發達,能夠使人、貨、場的配置更有效、更安全,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方式,會讓直播帶貨更完善、或者會取代直播帶貨,我覺得都有可能。

本文來源於新京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33萬條負面信息直指直播帶貨 商家、主播之間責任如何界定
    一份來自中消協的消費維權輿情報告,揭開了「雙11」狂歡背後的「不開心」。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計27天的監測期內,中消協利用網際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共收集到「雙11」相關「消費維權」類信息1430萬條,日均信息量約53萬條。除了促銷規則仍令許多消費者不滿意,直播帶貨作為今年「雙11」商家「標配」,「吸粉」的同時也被許多人「吐槽」。
  • 中消協「雙11」維權報告點名汪涵、李雪琴、李佳琦
    20日,中消協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通過對10月20日—11月15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並點名汪涵、李雪琴直播帶貨「翻車」和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
  • 中消協發文!注意網絡直播銷售「七大坑」
    現具體梳理如下並附相關案例說明: 一、虛假宣傳 據中消協三月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對直播購物中宣傳環節滿意度最低,僅為64.7分,其中,虛假宣傳是重要的考核指標。
  • 李雪琴李佳琦成典型,辛巴被打假,直播帶貨為何亂象頻出?
    來源 / 百略網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重點點名汪涵、李佳琦、李雪琴等名人帶貨直播,涉及直播間刷單、數據「注水」以及售後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引起熱議。
  • 羅永浩的直播帶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播帶貨
    雖然羅永浩抓住了直播帶貨的這一波風口,但是,未來究竟可以走多遠,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單單憑藉一場直播,我們無法判斷羅永浩直播帶貨的未來走向,僅僅只能談一下對羅永浩首場直播的看法,還有他未來直播帶貨的期待,進而去觀察整個直播帶貨市場。只有這樣,我們對於羅永浩直播的看法才不會摻雜個人的好惡,而是真正回歸到理性和客觀的層面上來。
  • 直播帶貨,失焦從第一天開始
    正是因為如此,我才看到有如此多的人對新基建的未來並不是特別看好。但是,在網際網路技術業已落幕,新技術尚未真正成熟的大背景下,通過新基建來築牢未來的發展根基,無論如何都不失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所以,雖然很多人認為人們之所以關注新基建多半是衝著錢去的,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承認新基建的確是一個不得不必然要做的,不然,後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大廈將會缺少牢固的根基。
  • 直播帶貨頻頻「翻車」,食品安全成「硬傷」?誰來為消費者負責
    3李湘直播帶貨羊肚菌涉嫌違法3月13日,李湘在直播間,向粉絲推薦的一款山珍新鮮羊肚菌。為這款商品,李湘特別賣勁地吆喝到:「你會吃到最新鮮的羊肚菌,這個我跟你說,補身體絕對是滋補最好的,它可以增強抵抗力,益腸菌、助消化、補腦提神、補腎壯陽,給老人吃非常好,年輕人吃也可以,小朋友吃也可以,全都沒有問題。」
  • 直播帶貨的「特別吸引力」是什麼?
    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買它買它買它」成為網絡熱詞——直播帶貨為什麼這麼火?100多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央視公益直播為湖北帶貨超億元,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直播6場帶貨1億元……商務部大數據監測顯示,今年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直播帶貨頻上熱搜,「買它買它買它」儼然成為當下的網絡熱詞。
  • 直播帶貨「黑白」榜單將出,「一窩蜂」狀況不會很久
    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透露,「下半年,中國廣告協會將設立『黑白』榜單,將網絡直播營銷中存在問題的主體拉到陽光下『曝光』,驅逐行業中的劣幣。」直播帶貨「黑白」榜單將出「2019年是直播帶貨元年,但今年是大火之年,直播帶貨是一種新營銷方式,轉化率是看得見的,廣告主是能有直觀體會到的。
  • 相對論Vol.48丨一個「歪果仁」,為什麼要在海外電商平臺直播帶中國貨
    視頻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直播帶貨?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海外用戶會買帳嗎?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與裂痕,要靠什麼來撫平?……11月28日中午,央視新聞《相對論》走進了一個特別的直播帶貨現場。正值海外促銷季,「歪果仁」高佑思要把中國好貨,以在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推廣到海外電商平臺。
  • 直播帶貨漸成中國商品銷售新風尚
    近幾個月來,直播帶貨幾乎成為她每日的固定「功課」,對於經營了十多年實體店的王雪來說,「想都沒想過」。和王雪一樣,因為線下生意受疫情影響,直播帶貨成為許多商家和企業的銷售新出路,在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和網絡社交平臺上,幾乎隨時都能看到直播帶貨的場景。化妝品、水果、服裝、家電,甚至重型卡車,直播帶貨的商品範圍迅速向各個領域擴張。
  • 我們整理了一份直播帶貨TOP100「爆款」商品名單
    一方面,各行各業的老闆們紛紛走進了直播間;另一方面,帶貨主播、普通銷售員也將產品帶到線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直播帶貨適合所有的商品,即使是明星、明主播也有翻車的時候。比如, 3 月 26 日,LV在小紅書上進行了新品的直播首秀,但這次直播只吸引了1. 5 萬人觀看;李湘賣貂, 162 萬人觀看,下單量為0;薇婭曾直播賣勞斯萊斯豪車,優惠 100 多萬,但最終一輛都沒賣出去。可見,影響直播帶貨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包括產品品類、品牌知名度,還包括利潤、客單價、帶貨主播等等。
  • 警惕直播帶貨的「低價售賣」陷阱
    據《新京報》1月5日報導,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部分直播帶貨套路滿滿,演戲砍價、哄抬價值。還有主播低價售賣三無日化產品,一些衛生用品生產商,甚至專門生產劣質溼巾,專供直播帶貨。有業內人士透露,「便宜貨」已成直播間引流手段,而消費者買回家的廉價商品可能過不了「質量關」。
  • 我國直播帶貨的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優化路徑
    2020年1月12日,《大河報》聯手快手等平臺同步策劃了「我為河南兩會來帶貨」的特別報導,邀請代表、委員們帶貨,推廣扶貧產品;3月19日,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推出「助農戰『疫』」公益行動,通過電視新聞報導推廣農產品;4月30日,《齊魯晚報》「果然視頻」直播間邀請隨山東援鄂醫療隊奔赴湖北的記者與主播一起推薦湖北美食,共有27萬網友在線觀看,總成交額18230元。
  • 直播帶貨帶來的海藍之謎 真成謎!
    近年來,直播帶貨日益紅火,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大家都宅在家裡不出門,因此直播帶貨全面爆發,成為各大電商重點營銷板塊。大多數電商都開起了直播間,產品種類繁多應有盡有一應俱全。直播不僅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成為產品售賣的重要渠道,因此「直播帶貨」成為消費熱詞。
  • 快樂柚子:萬億直播帶貨市場需完善標準,不能跨越誠信「紅線」
    2020年,直播帶貨儼然成為全民追捧的熱門行當。各大直播平臺都已經涉足直播帶貨。然而,直播帶貨「火」了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亂象頻發,各類事件頻上熱搜。作為一種網際網路經濟新業態,直播帶貨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營銷及引流手段。
  • 曝光:直播帶貨假貨TOP100
    在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等平臺上,關於直播售假的投訴高達20多萬起。 今年3月31日,中消協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者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有37.3%的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誇大其詞」「假貨太多」「魚龍混雜」「貨不對板」成為消費者的集中吐槽的問題。
  • 那些在抖音直播帶貨的明星都怎麼樣了?
    文丨CBNData消費站從羅永浩的1.1億到張庭的2.5億,抖音直播帶貨最高紀錄的更新花了2個月。作為短視頻平臺,抖音對於帶貨變現的渴求和電商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新榜報導,抖音粉絲數並不高的張庭,直播間的流量或許絕大部分來得益於其微商屬性,從微信朋友圈導流抖音直播間成交,帶來超高的直播間銷售額。另一位讓人有些大跌眼鏡的明星是關曉彤,近3000萬粉絲,帶貨交易額卻不足350萬。可見,人氣高並不能完全與帶貨力劃等號。相反人氣不高,也可能有著優質的帶貨潛力,例如不足160萬粉絲的佘詩曼帶貨金額超過860萬,1300萬粉絲的袁姍姍帶貨4700萬。
  • 直播帶貨,沒有想得那麼美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為,客觀而言,直播帶貨行業符合現代商業發展規律,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客戶提供良好體驗,最大化實現商品價值。直播帶貨不僅可以刺激內需,同時作為一種銷售渠道,可以讓客戶成為粉絲,保障產銷鏈條,易實現長期復購。
  • 2020年直播帶貨全面爆發後進入冷靜期
    ●2020年,幾乎重大的民生問題都和新冠肺炎疫情息息相關,它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而直播帶貨的盛行即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觸動之一●直播帶貨要想像電商一樣成為成熟、常見的商業模式,不得不經歷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