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07:14
長期伏案、久坐不動、缺乏鍛鍊,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中,我們的頸椎很容易疲勞過度,脖子酸痛的人也越來越多。權威骨科專家送你一套「頸椎保養秘籍」,別讓脆弱的頸椎受到傷害。
一、8個潛伏症狀最易被忽視
1.吞咽不暢
食管的上端和第六頸椎相鄰,當第六頸椎出現增生,就會壓迫和刺激食管,甚至造成食管周圍炎症、水腫,在進食時產生異物感、吞咽不暢等症狀。
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且伴有頸肩痛的人,如果出現吞咽不暢、異物感時,要懷疑頸椎病的可能。
2.腹脹便秘
部分頸椎病人,因鄰近的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和損傷,不適的感覺能上傳至大腦,導致相關神經的興奮性增強,使受其支配的胃腸道蠕動減慢,出現腹脹、便秘等不適。
因此,對於原因不明的頑固性便秘患者,要及時發現蛛絲馬跡,找出病因。
3.視力障礙
有的頸椎病患者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不等大,甚至視野縮小、視力銳減。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以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有關。
4.經常落枕
有的人對枕頭、床等睡眠環境要求非常高,稍不注意就特別容易落枕,這往往是頸椎不穩、頸部肌肉肌力不夠所致,要當心發展成頸椎病。
5.脖子彈響
總覺得脖子有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不自覺地想轉脖子,並發出「嘎嘎」的響聲後才感覺舒服,這是典型的頸椎失穩表現。如不注意調養修復,頸椎受損會越來越嚴重。
6.血壓升高
有的人突然出現血壓升高,吃了降壓藥也控制不好,此時,要注意是否有頸椎問題,特別是在年輕患者中。
這是因為頸椎的錯位、增生會壓迫椎動脈或頸交感神經節,導致椎動脈痙攣,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導致血壓升高。
7.心動過速
有的患者轉頭、扭脖子時,會感覺心跳明顯加速,甚至出現胸悶等不適。這可能是頸椎的第四神經根受到刺激產生,在頸部位置突然改變時易出現。
8.突然跌倒
頸椎如果出現退變、增生等病變,可能壓迫或牽拉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大腦缺血,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在轉頭、改變體位時突然跌倒。
二、 5件事誘發頸椎病
1.慢性感染
一些看似和頸椎完全不相關部位的炎症,特別是慢性感染,可能增加頸椎病發病的機率。
常見的有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可直接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因此,一旦發現要積極治療,不能「手軟」。
2.錯誤鍛鍊
不少伏案工作的人,經常「搖頭晃腦」,或學些頸部操來鍛鍊頸椎。
可鍛鍊要因人而異,頭上頂書練平衡、頻繁扭頭、雞啄米等動作並不適合頸椎已有慢性勞損的人,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最好拍個頸椎X片,弄清自己的情況。
3.頭頸部外傷
50%髓型頸椎病的病因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頸椎病患者,由於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一旦受到外傷,很可能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誘發症狀的產生。
4.經常受涼
不少年輕人穿著越來越「清涼」,一年四季都愛穿低領、露背裝。
可頸椎特別怕凍,外界環境的風寒溼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回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誘發頸椎病。
5.衰老退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位的損傷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改變,壓迫刺激神經根和椎動脈,導致頸椎病發生。
因此,從小注意平衡飲食,適當進行戶外運動促進骨骼發育;成年後注意正確坐姿,不要睡高枕頭,多跑步、遊泳等,都可以讓頸椎「老」得慢一些。
三、 24小時頸椎保養指南
7∶00——喝碗驅寒湯
頸部受涼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因素。每天早上,可以喝一碗驅寒湯,預防著涼:將紅糖2湯匙、生薑7片與適量清水同煮10分鐘,分2次喝完。
10∶00——轉脖子
久坐不動會使頸部負擔過重,工作間隙不妨活動一下脖子,分別做低頭、抬頭、左轉頭、右轉頭、前伸頭、後縮頭,然後再分別沿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脖子,堅持5分鐘,可有效緩解酸痛。
14∶00——搓搓後脖子
伏案工作幾個小時後,頸椎已經達到疲勞的頂峰,此時不妨適當按摩一下。十指交叉,放在頸部後方,輕柔地摩擦直至發熱。
18∶00——打羽毛球
下班後不要呆在家裡,可以放風箏、遊泳、打羽毛球、練瑜伽來放鬆頸部。要提醒的是,頸椎不舒服的人不適宜打桌球,運動也不要過於劇烈。
21∶00——大鵬展翅
看電視是鍛鍊和保養頸椎的大好時機。可以模仿「大鵬展翅」的動作來增加頸椎肌肉韌性:站立,輕輕彎腰至90度,將手臂向兩側展開,仿佛在展翅飛翔,但不要抬頭,堅持5分鐘。
23∶00——拍拍枕頭
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連累頸椎,建議選擇中央略凹進去,高為12釐米左右的枕頭,側臥時枕頭應該與肩同高。
睡前不妨拍一拍枕頭,使其恢復蓬鬆,睡覺時頸部不能懸空。
四、 生活中的護頸椎妙招
作為易損耗的身體部件,頸椎必須要好好呵護。生命君總結了一些實用的護頸椎妙招,讓你隨時隨地輕鬆保養
1.聳肩
保持一個良好的站姿,軀幹正直,肩胛自然下沉,吐氣的時候兩個肩膀向上提,頸椎微微前屈,這時應該能感覺到頸椎兩側的肌肉收緊。
保持兩秒,慢慢放下肩膀回到原始的位置。這樣的動作可以重複20次,但每做完一組要伸展兩側的上斜方肌,就是將脖子向兩側彎曲伸拉。
2.頭手較勁
這個動作能增強肌肉力量,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恢復肌肉功能,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後伸較力:兩手手指交叉置於頭後,手臂用力向前,頸部用力向後,頭手較勁。
側方較力:一手掌置於頭側面,手臂與頸部用力較勁,作等長收縮。
前屈較力:雙手置於額部,手臂與頸屈肌肉群用力較勁。
抗重力肌肉力量的訓練:分別側臥、仰臥或俯臥於床邊,分別做側屈、前屈、前後拉伸的動作。
以上運動每天堅持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堅持10秒鐘,剛開始每次6秒,循序漸進;間隔10秒,每組10次,在適應之後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至15秒,以運動後肌肉有輕微酸脹感為宜。
3.敷熱鹽
取500克粗鹽,在鍋內炒熱,裝入寬約15釐米,長約20釐米的布袋裡,將袋口反折後,用別針固定。
熱敷頸部10~20分鐘後,再熱敷背部10~20分鐘,早晚各一次。
注意,藥用粗棉布做布袋,更耐熱。鹽剛出鍋時,溫度較高,可在鹽袋下墊一塊毛巾,再熱敷,這樣不僅散熱均勻,而且保溫時間長,有助於改善頸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疲勞,保護頸椎。
每天堅持3~5次,配合散步或慢跑等運動,堅持半個月,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縮等症狀會明顯好轉。
哪些病容易和頸椎病混淆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頸椎病患者在生活中出現,這種疾病出現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生活中人們應該注意了解此病的症狀,避免患者的誤診誤治,那麼,哪些病容易和頸椎病混淆呢?
◎與脊髓型頸椎病鑑別的疾病
1、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以痙攣性四肢癱為主,無感覺障礙,且常侵犯延髓而出現下組顱神經症狀。
2、脊髓空洞: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出現較晚。MRI可清晰顯示脊髓中央管增粗。
3、多發性硬化:常同時出現腦和脊髓的症狀,膀胱功能障礙多發生於肢體運動障礙之前。
4、椎管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症狀發展較快。各種影像學檢查有助於鑑別。
椎動脈型頸椎病比較少見,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鑑別,如椎動脈粥樣硬化和發育異常等。椎動脈造影是最可靠的鑑別方法。
◎與神經根型頸椎病鑑別的疾病
1、頸肋和前斜角肌症候群:病人年齡較輕,主要表現為臂叢下幹受壓的症狀,如上肢內側麻木,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因鎖骨下動脈常同時受壓,故患肢蒼白、發涼,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Adson試驗(頭轉向患側,深吸氣後暫時憋氣,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陽性。頸部攝片可證實頸肋。
2、神經痛性肌萎縮:常累及C5分布區,引起嚴重的疼痛,肩部肌肉無力和萎縮。但感覺障礙較輕,症狀常能較快緩解,且一般不累及頸部。
3、椎管內髓外硬脊膜下腫瘤、椎間孔及其外周的神經纖維瘤、肺尖附近的腫瘤(Pancoast tumor)均可引起上肢疼痛。頸椎攝片可能發現椎管內佔位病變徵象和椎間孔擴大而無頸椎退行性改變,CT或MRI可直接顯示腫瘤影像,Pancoast tlamor病人還伴有霍納氏症候群。
4、肌腱套症候群:主要表現為肩外展無力和外展超過30。以後的疼痛,肌腱局部有壓痛,不同於神經根性疼痛。
5、心絞痛:疼痛可放射至上肢和肩頸部,但多為發作性,口服硝酸甘油片等能緩解,病人有冠心病史,一般不難鑑別。
6、風溼性多肌痛:類似臂叢神經痛,但不伴運動障礙。 (綜合自《生命時報》、 家庭醫生)
據人民網健康頻道微信公號
14655140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