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理解的富養,99%都是錯的。
作者:洞見Autumn
網上有人總結了當代教育的「三大癥結」:
吃穿上有求必應,精神上視而不見;
學習上嚴加管理,心理上從不過問;
生活中包辦一切,成長中養廢孩子。
調侃之餘,也有幾分戳心,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
總是懷揣著「富養」的想法,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要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可他們傾其所有,最後不僅沒能把孩子富養好,反而把孩子養廢了。
問題出在哪裡?
關於這一點,沒有人比「民國最牛老爸」梁啓超先生更有發言權。
他一生培養了9個兒女,有3個成了院士,其餘6人,也個個都是人傑。
我翻看了他寫給孩子的400多封家書,才發現:
當今很多父母所理解的「富養」,99%都是錯的。
01
給他金山銀山,不如用心陪伴。眾所周知,梁啓超是個超級大忙人。
平日裡他為了救國大業四處奔波,閒暇之餘還要忙著著書立說。
可即便如此,他卻從未缺席過孩子們的成長。
孩子病了親自照顧,穿衣打扮也會關注,還經常跟他們談心。
實在沒空回家,也會寫信跟孩子們交流學習、生活。
提起陪伴,現在很多父母常抱怨:「我也想陪孩子,無奈工作太忙啊。」
我們總說工作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殊不知陪伴才是最好的富養。
所有以忙為藉口的現在,都會迎來一個後悔不迭的未來。
時刻陪著當然不現實,但下班陪孩子吃頓飯、睡前跟他談談心並不難。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給金山,給銀山,不如花心思,花時間。
親子間的疏遠,是多少錢也彌補不了的遺憾。
02
寵愛不是溺愛,富養不是放養。梁啓超在家書裡常直白地稱呼子女們「心肝寶貝」,跟他們大聊戀愛交友。
他從不會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向來風趣幽默,循循善誘。
但正如他在家書中寫的:「爹爹常常寵愛你們,卻絕不肯溺愛。」
梁思永小時候有次跟人打架,梁啓超得知後狠狠批評了他一番。
讓他反思了很久才許吃飯,之後還親自帶著他去給對方道歉。
老話常說:「慣子如殺子。」
教育的一大誤區,就是拿溺愛當愛,拿放養當養。
你不管教好孩子,社會自會替你狠狠教育。
養育孩子,愛與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把握滿足孩子和管教孩子之間的度,是每個父母要學習的課題。
03
正確的三觀,勝過萬千家產。在教育孩子方面,梁啓超一直遵循「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的理念。
他在家書中曾多次告誡他們:
「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要求子女從小便讀《論語》《孟子》,學習做人。
在他的悉心培養下,9個孩子們不僅才華斐然,人品也一直為人稱道。
就像南懷瑾先生說的:
「不要以為拿什麼大學文憑、有個博士學位就厲害了。你要曉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個人。」
最好的富養,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家產,而是教他如何做人。
門門功課一百分,不如學會善良和感恩。
教孩子學會明辨是非,他才不會輕易誤入歧途。
幫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他的路才會越走越遠。
04
帶他看世界,但路他自己選。梁啓超家裡有條規矩:
只要他在家,孩子們晚上都要圍在一起,聽他講中西文化、政治歷史。
他還鼓勵孩子們多涉獵不同學科、出國留學,以此培養寬闊的視野。
但對子女的專業選擇上,他卻從不會獨斷專行,包辦一切。
而是既尊重他們的想法,又不忘給出自己的建議。
這種開明,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難得的。
看過一句話:「每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有知道何時牽手和放手的父母。」
教育的一大誤區,就是做孩子成長路上的「獨裁者」。
所謂的富養,絕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帶他看世界,但路他自己選。
事事有商量,孩子才能感覺到被尊重。
自己做選擇,他才能學會獨立,快速成長。
人生路漫漫,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當好引路人,然後讓孩子自己上路。
05
健康的身體,是教育最好的投資。因為兒子梁思成自幼身體不好,在海外求學時,身邊又沒人照應。
梁啓超便常常去信叮囑他要好好照顧身體,不可勞累過度。
在家書裡,他還常常告誡子女們「少熬夜少勞累,多遊戲多運動」。
先生當年最重視的健康與運動,卻常常為現在的很多父母所忽視。
在「一切以學習為中心」的導向下,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成了「塑料人」:
只知埋頭苦讀,卻鮮少鍛鍊身體。
打開新聞看看,那些贏在起跑線,卻輸在體質線上的孩子並不少見。
倘若沒了健康,再好的成績、再大的付出都是徒勞。
幫孩子輔導作業、關心衣食住行,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帶他走出家門,邁開雙腳,富養身體,也同樣重要。
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習慣,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6
父母最不該吝嗇的,是鼓勵。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留學時,沒法適應那裡的教學模式,成績一度很差。
梁啓超得知後不僅沒有責怪,反而寫信安慰道: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
在父親的鼓勵下,梁思莊很快便調整好了狀態,學習也逐漸步入了正軌。
平常的書信往來裡,梁啓超也從不掩飾對孩子們的誇獎。
所謂的「打擊式教育」,是當今最毒的教育雞湯。
好孩子從來不是罵出來,一味地打擊,只會讓他越挫越自卑。
父母的欣賞,才是他成長路上的最強助推劑。
所謂的富養,不僅是不吝嗇金錢的付出,還包括大方為他鼓掌。
孩子做的不夠好時,把到嘴邊的批評換成「沒事,下次還有機會。」
孩子取得進步時,把嘴角的微笑換成說一句「寶貝,你可真棒。」
你的孩子也可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只要你學會在他身後鼓掌。
07
最該富養的,是孩子的心。梁啓超在教育子女時,特別注重「逆商」的培養。
他在家書中寫道:「爹爹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
還以曾自己為榜樣教育孩子:
「我總是一邊失敗一邊做,在成功裡感覺趣味,在失敗裡也感覺趣味。」
這種教育理念,放到現在依然不過時。
養育孩子,要提供物質保障,更要有心理營養。
生活總是難免風雨交加,父母不可能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
就像馮唐在《致女兒書》中寫的:
「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人生幾多坎坷,我們最該富養的,是孩子的心。
一顆風吹不破、雨打不碎的「金剛心」,勝過所有豐厚的物質條件。
08
最高層次的富養,是育兒先育己。梁啓超曾在家書中寫道:「我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兄弟的模範。」
先生一生奔波不停、筆耕不輟,政治、文學建樹不計其數。
大是大非前,始終堅守內心的原則,待人處世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這樣的父親做楷模,孩子們自然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其令人豔羨的家教成果背後,藏著一個戳心的教育真相: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你要是下了班就躺沙發上玩手機,就不能怪孩子沉迷遊戲。
你若是半年也讀不完一本書,又哪能指責孩子不愛閱讀?
鄭淵潔老師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曾感慨道:
「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成功的父母不是願意為孩子花多少錢,而是先做好自己,再影響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想富養孩子,先要求自己。
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會改變他們一生的軌跡。
▽
政治家梁啓超也好,文學家梁啓超也罷。
在這一切之外,最根本的是作為父親的梁啓超。
孩子人生的每一步註腳,都是由父母親筆書寫的。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為人父母一生的事業。
很認同董卿的一句話:
「當一個媽媽,當她覺得沒辦法給孩子特別富裕的生活的時候。
她努力地給他一個富足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媽媽,是有遠見的媽媽。」
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的輸送,而是精神的灌溉。
最頂級的富養,是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增值。
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不斷學習,不斷精進。
活出最好的自己,託舉出不凡的孩子。
與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