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400多封梁啓超家書,才知道現在中國父母的教育有多失敗

2021-01-08 男孩派

你所理解的富養,99%都是錯的。

作者:洞見Autumn

網上有人總結了當代教育的「三大癥結」:

吃穿上有求必應,精神上視而不見;

學習上嚴加管理,心理上從不過問;

生活中包辦一切,成長中養廢孩子。

調侃之餘,也有幾分戳心,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

總是懷揣著「富養」的想法,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要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可他們傾其所有,最後不僅沒能把孩子富養好,反而把孩子養廢了。

問題出在哪裡?

關於這一點,沒有人比「民國最牛老爸」梁啓超先生更有發言權。

他一生培養了9個兒女,有3個成了院士,其餘6人,也個個都是人傑。

我翻看了他寫給孩子的400多封家書,才發現:

當今很多父母所理解的「富養」,99%都是錯的。

01

給他金山銀山,不如用心陪伴。眾所周知,梁啓超是個超級大忙人。

平日裡他為了救國大業四處奔波,閒暇之餘還要忙著著書立說。

可即便如此,他卻從未缺席過孩子們的成長。

孩子病了親自照顧,穿衣打扮也會關注,還經常跟他們談心。

實在沒空回家,也會寫信跟孩子們交流學習、生活。

提起陪伴,現在很多父母常抱怨:「我也想陪孩子,無奈工作太忙啊。」

我們總說工作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殊不知陪伴才是最好的富養。

所有以忙為藉口的現在,都會迎來一個後悔不迭的未來。

時刻陪著當然不現實,但下班陪孩子吃頓飯、睡前跟他談談心並不難。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給金山,給銀山,不如花心思,花時間。

親子間的疏遠,是多少錢也彌補不了的遺憾。

02

寵愛不是溺愛,富養不是放養。梁啓超在家書裡常直白地稱呼子女們「心肝寶貝」,跟他們大聊戀愛交友。

他從不會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向來風趣幽默,循循善誘。

但正如他在家書中寫的:「爹爹常常寵愛你們,卻絕不肯溺愛。」

梁思永小時候有次跟人打架,梁啓超得知後狠狠批評了他一番。

讓他反思了很久才許吃飯,之後還親自帶著他去給對方道歉。

老話常說:「慣子如殺子。」

教育的一大誤區,就是拿溺愛當愛,拿放養當養。

你不管教好孩子,社會自會替你狠狠教育。

養育孩子,愛與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把握滿足孩子和管教孩子之間的度,是每個父母要學習的課題。

03

正確的三觀,勝過萬千家產。在教育孩子方面,梁啓超一直遵循「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的理念。

他在家書中曾多次告誡他們:

「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要求子女從小便讀《論語》《孟子》,學習做人。

在他的悉心培養下,9個孩子們不僅才華斐然,人品也一直為人稱道。

就像南懷瑾先生說的:

「不要以為拿什麼大學文憑、有個博士學位就厲害了。你要曉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個人。」

最好的富養,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家產,而是教他如何做人。

門門功課一百分,不如學會善良和感恩。

教孩子學會明辨是非,他才不會輕易誤入歧途。

幫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他的路才會越走越遠。

04

帶他看世界,但路他自己選。梁啓超家裡有條規矩:

只要他在家,孩子們晚上都要圍在一起,聽他講中西文化、政治歷史。

他還鼓勵孩子們多涉獵不同學科、出國留學,以此培養寬闊的視野。

但對子女的專業選擇上,他卻從不會獨斷專行,包辦一切。

而是既尊重他們的想法,又不忘給出自己的建議。

這種開明,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難得的。

看過一句話:「每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有知道何時牽手和放手的父母。」

教育的一大誤區,就是做孩子成長路上的「獨裁者」。

所謂的富養,絕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帶他看世界,但路他自己選。

事事有商量,孩子才能感覺到被尊重。

自己做選擇,他才能學會獨立,快速成長。

人生路漫漫,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當好引路人,然後讓孩子自己上路。

05

健康的身體,是教育最好的投資。因為兒子梁思成自幼身體不好,在海外求學時,身邊又沒人照應。

梁啓超便常常去信叮囑他要好好照顧身體,不可勞累過度。

在家書裡,他還常常告誡子女們「少熬夜少勞累,多遊戲多運動」。

先生當年最重視的健康與運動,卻常常為現在的很多父母所忽視。

在「一切以學習為中心」的導向下,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成了「塑料人」:

只知埋頭苦讀,卻鮮少鍛鍊身體。

打開新聞看看,那些贏在起跑線,卻輸在體質線上的孩子並不少見。

倘若沒了健康,再好的成績、再大的付出都是徒勞。

幫孩子輔導作業、關心衣食住行,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帶他走出家門,邁開雙腳,富養身體,也同樣重要。

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習慣,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6

父母最不該吝嗇的,是鼓勵。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留學時,沒法適應那裡的教學模式,成績一度很差。

梁啓超得知後不僅沒有責怪,反而寫信安慰道: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

在父親的鼓勵下,梁思莊很快便調整好了狀態,學習也逐漸步入了正軌。

平常的書信往來裡,梁啓超也從不掩飾對孩子們的誇獎。

所謂的「打擊式教育」,是當今最毒的教育雞湯。

好孩子從來不是罵出來,一味地打擊,只會讓他越挫越自卑。

父母的欣賞,才是他成長路上的最強助推劑。

所謂的富養,不僅是不吝嗇金錢的付出,還包括大方為他鼓掌。

孩子做的不夠好時,把到嘴邊的批評換成「沒事,下次還有機會。」

孩子取得進步時,把嘴角的微笑換成說一句「寶貝,你可真棒。」

你的孩子也可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只要你學會在他身後鼓掌。

07

最該富養的,是孩子的心。梁啓超在教育子女時,特別注重「逆商」的培養。

他在家書中寫道:「爹爹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

還以曾自己為榜樣教育孩子:

「我總是一邊失敗一邊做,在成功裡感覺趣味,在失敗裡也感覺趣味。」

這種教育理念,放到現在依然不過時。

養育孩子,要提供物質保障,更要有心理營養。

生活總是難免風雨交加,父母不可能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

就像馮唐在《致女兒書》中寫的:

「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人生幾多坎坷,我們最該富養的,是孩子的心。

一顆風吹不破、雨打不碎的「金剛心」,勝過所有豐厚的物質條件。

08

最高層次的富養,是育兒先育己。梁啓超曾在家書中寫道:「我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兄弟的模範。」

先生一生奔波不停、筆耕不輟,政治、文學建樹不計其數。

大是大非前,始終堅守內心的原則,待人處世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這樣的父親做楷模,孩子們自然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其令人豔羨的家教成果背後,藏著一個戳心的教育真相: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你要是下了班就躺沙發上玩手機,就不能怪孩子沉迷遊戲。

你若是半年也讀不完一本書,又哪能指責孩子不愛閱讀?

鄭淵潔老師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曾感慨道:

「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成功的父母不是願意為孩子花多少錢,而是先做好自己,再影響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想富養孩子,先要求自己。

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會改變他們一生的軌跡。

政治家梁啓超也好,文學家梁啓超也罷。

在這一切之外,最根本的是作為父親的梁啓超。

孩子人生的每一步註腳,都是由父母親筆書寫的。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為人父母一生的事業。

很認同董卿的一句話:

「當一個媽媽,當她覺得沒辦法給孩子特別富裕的生活的時候。

她努力地給他一個富足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媽媽,是有遠見的媽媽。」

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的輸送,而是精神的灌溉。

最頂級的富養,是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增值。

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不斷學習,不斷精進。

活出最好的自己,託舉出不凡的孩子。

與父母們共勉。

相關焦點

  • 袁泉的300封家書看哭董卿:父母的不在線,是孩子最深的遺憾
    這個娛樂圈少有的氣質女神,不到11歲時就離家學戲整整7年,7年裡,她和父母以近300封家書的往來,完全了特殊的互動。《朗讀者》第二季,作為「朗讀者」的袁泉和董卿面對面,講述了她和這300封家書的故事。這樣的交流,貫穿了袁泉學戲的日子,7年,父母和她的通信有290多封。在網上翻看了很多袁泉和父母的通信,最大的感觸是爸媽字裡行間的情感和智慧。女兒的信裡,是事無巨細的生活:訓練的枯燥辛苦,實習的忐忑和收穫,偶爾偷懶的自責,有了成績後的滿足,還有一個人在外對家的思念。
  • 一封家書讓費翔不顧一切回內地,並付出了十四年有家歸不得的代價
    在知乎上有個提問,是父母年輕時候,做過的瘋狂事情。裡面很多提到了追星,瘋狂的迷戀一個人,高贊答案都與費翔有關。媽媽的偶像費翔,爸爸的情敵費翔。媽媽曾經給費翔寫了20多封情書還用攢了好久的錢按照他的尺寸買了一件夾克,打算在他演唱會上送給他;爸爸呢,迷戀著費翔的同款,春晚後,費翔火遍大街小巷,帥的人神共憤,男生們都在模仿費翔,於是在1987年,爸爸便花了400多塊錢,買了一件費翔的同款夾克,那時候的400塊錢,現在想想,追星也很瘋狂了。
  • 一封舊家書 念了又躊躇
    (資料圖片)  最近一年,「朗讀者」「信·中國」「中國情書」等讀信節目成為電視節目裡一股清流。張國立、歸亞蕾、徐濤等實力派演員通過讀信的方式,讓一個個歷史人物從泛黃的字片中站起來,有血有肉地展現革命、戰爭,幸福、苦難,以及平凡的日子。  許多觀眾看完節目後,直呼「淚目、震撼」,「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後想要用書信聯絡,反正我想試一試。」
  • 廉潔家書⑥ | 遙寄天國的父母
    廉潔家書⑥ | 遙寄天國的父母 2020-09-15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傅聰家信是深入閱讀《傅雷家書》的階梯
    晚上11點26分,傅敏在朋友圈發了譯林版《傅雷家書》書影,未著一字,我想他已知此事,不敢多言。29日早晨6點13分,得到消息:傅聰於倫敦時間28日凌晨兩至三點間在親人陪伴下平靜離世。這時,我才恍然明白傅敏發《傅雷家書》書影的真實用意:他預感到哥哥要走,以家書送別。
  • 86歲傅聰逝世,《傅雷家書》中留給我們的教育價值依然存在
    15年後,也就是1981年,由次子傅敏整理出版,人們才得以看見傅雷夫婦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裡面關於培養孩子要先做人、人格教育為主、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教育思想,對一代代父母和孩子的影響很大,也是他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金庸曾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傅雷夫婦一共育有2子,分別是長子傅聰,次子傅敏。
  • 中國為何「富不過3代」?看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傳承我知道:太現實
    中國為何「富不過3代」?看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傳承我知道:太現實洛克菲勒何許人也?很多人並不知道他,也別說他的生平事跡了,實際上他就是比爾·蓋茨口中的那位大名鼎鼎的石油英雄。約翰·洛克菲勒於1970年創立了標準石油,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億萬富翁,也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
  • 曾國藩:普通的人,因為懶惰而失敗,聰明的人,因為傲氣而失敗!
    有寄希庵一書未封口,交弟閱後封寄。次青十六日回祁,僅與餘相見一次,聞其精神尚好,志氣尚壯,將來或可有為,然實非帶勇之才。中諸將有驕氣否?弟日內默省,傲氣少平得幾分否?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吾因軍事而推之,凡事皆然,願與諸弟交勉(相互勉勵)之。
  • 梁啓超:最好家教,是讓孩子見這3種世面,建議每個家長都看看
    如果你的家庭有條件,你會給他如何的教育呢?那麼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我相信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樂意地去探討這個問題,也會綜合自己的條件而去參考別人的經驗而培訓孩子,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父母當孩子還是寶寶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了。
  • 失敗100年的頂級家族
    但已入暮年的張之洞,顯然知道這位少年英雄的意義所在,於是力邀梁啓超擔任自己的幕僚兼兩湖書院院長,月薪「千二百金」。張之洞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跟隨他的意義不同凡響,因為要知道,當初李鴻章就是從曾國藩的幕僚做起的。但梁啓超拒絕了,這位搏擊在時代浪尖的青年,有自己的遠大理想,儘管此後 ,他將被清廷追殺、流亡多年。
  • 《傅雷家書》嘔心瀝血的父愛,造就兒子的成功
    《傅雷家書》中世界聞名的鋼琴家傅聰,2020年12月28日,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曾經,傅聰的父親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妻子,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蒙冤,遭遇迫害飲恨離世,令人不勝唏噓。《傅雷家書》聞名遐邇幾十載經久不衰,是一部教育子女的上好佳作,此書一度成為眾多家長的追捧,奉為圭臬。
  • 見字如面(一)丨這封家書在巴中監獄「霸屏」了
    「我不得不感恩監獄的又一次良苦用心,才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到唐某姐姐的這封家書。這是一封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的家書……每一次閱讀和學習都讓我飽噙熱淚、產生諸多感慨和思考。」近期,巴中監獄開展「家書抵萬金·學習促改造」主題活動,以上是罪犯馮某在「對照反省找差距、明理感恩知榮恥」活動中的討論發言。
  • 《山海情》主演黃軒:3年內連失3位至親,15封家書讓人心碎
    黃軒從小父母離異,他是在糾結迷茫中長大的。3年間,黃軒連失3位摯愛親人,15封偽造的家書,浸透著淚水和心碎……01正在熱播的《山海情》中,黃軒有著顛覆性的形象。此前的影視劇裡,他塑造的角色一個個帥氣瀟灑,身材挺拔,有著濃鬱的文藝氣質。
  • 家書:烽火歲月的濃濃家國情
    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有何憾。」 1929年3月24日趙雲霄給女兒留下了最後的遺囑:「小寶寶,我很明白的告訴你,你的父母是個共產黨員……我不能撫育你長大,希望你長大時好好讀書,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樣死的。
  • 黑龍江節目擅用臺灣女作家三毛家書,遭遺屬提告索賠
    黑龍江衛視頗獲好評的文化節目《見字如面》,主要會安排明星藝人在臺上朗讀中國古今特色書信。惟近日該節目被指侵犯著作權,未經許可使用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原名陳懋平)父親寫給三毛的家書。三毛遺屬將《見字如面》節目方起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要求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並且賠償損失11萬元。案件未有當庭宣判。
  • 梁啓超斷髮胡服走扶桑
    因為他太了解父親了,知道父親的性格是心中有話,口裡常常不肯說出。如果梁寶瑛急需使用,卻手頭無錢,而他又不願意跟兒媳開口,必然會心生煩惱。故此,梁啓超委婉地叮囑妻子,不要把錢全存於自己手中。《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熟讀經典的梁啓超自然也信守奉行。他不僅考慮到了父親的物質生活,而且充分思慮到了父親的精神生活。
  • 梁啓超的日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梁啓超為何要學習日文呢?他的日文水平到底如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逃往日本。直至1912年回國,梁啓超在日本度過了14年的逃亡歲月。在這14年裡,梁啓超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宣傳他的救國思想。與中國不同的是,他在日本接觸到了很多用日文翻譯的西方文明書籍,這讓梁啓超大開眼界。
  • 梁啓超:一條狗的使命,為開民智而發聲
    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麼一個問題。「中國」從何而來?這看起來是個非常易於回答的問題,「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縮寫,而在新中國成立前,「中華民國」的縮寫依然是中國,因此我們理所應當的會使用「中國」來自稱了。但問題是,在一開始我們為什麼會採用「中華」冠於民國之前呢?
  • 「差評師」父母導致越來越多孩子離家出走,貶低教育是否合適?
    就在最近一段時間,不斷有孩子離家出走的消息在網上出現,大致16、17歲,小至4、5歲,令不少家長都操碎了心。有些朋友可能覺得,就是因為現在這種「熊孩子」越來越多,才導致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熊孩子」就是欠收拾,收拾一頓就乖乖聽話了。
  • 一封家書|紙短情長,見信如唔!
    從小到大你們就一直教育我,要做個頂天立地之人,寧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坦坦蕩蕩無愧於天地,孩兒自入隊以來,日常生活作息變得井然有序,加之有中隊長、指導員,班長等悉心教導,身著戎裝的我,懂得了何為消防員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