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向心理學》的答案:你無需改變,接納自我更能優雅生活

2020-11-30 愛家心理張麗

一個孩子的疑問

朋友跟我抱怨,說外向的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養出了一個內向的孩子,很是為孩子在一些事情上不敢出頭感到著急。

孩子現在被人欺負了,都不敢站出來大聲的反抗,以後到社會上可怎麼辦?

老話不是說會幹的不如會說的,幹的再好,不會說還不照樣沒戲!

加上她本身就是因為性格外向獲益的人,所以就更加看不上自己內向的兒子!

孩子不開心了,問我:「張麗阿姨,內向性格真的不好嗎?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可以改變嗎?」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更多的,幾乎佔全部人一半的內向性格的人。咱們今天就來談談性格的問題。

性格無好壞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是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方便,給性格傾向的一個大致的分類而已。

我們不能說內向性格就不好,外向性格就好。

歷史上有很多偉人就是內向性格。

榮格就是一位典型的內向性格的人,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恰因為他的內向性格的優勢,才讓他對自己的學說得以堅持和深入研究。

作為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後輩學者榮格最初很崇拜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也很欣賞榮格。在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弗洛伊德和榮格相見恨晚,他們兩個連續談話13個小時。從此弗洛伊德經常暗示榮格是自己學派的繼承人。

內向性格的榮格對精神分析卻有一些懷疑,他對自己的學說更加自信。

內向的他不善與人爭辯,但卻給他專注研究的習慣,所以後來榮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成為了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

順便說一句弗洛伊德是典型的外向性格的人,他經常是聚會的中心人物,並且滔滔不絕,這是榮格從來不會做的事情。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於心理學的熱愛和研究。

每個人都具備內向和外向的特質

在德國有一位內向的企業培訓師,她在德國學術交流諮詢中心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2003年開始她開始專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

多年來,她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她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高度多元的話題,領導者可以利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異,提高合作與深化關係,她就是西爾維亞.洛肯《內向心理學》的作者。

在《內向心理學》中洛肯寫道「內向與外向是一條曲線上的兩極,每個人在這條曲線上都有自己的舒適區。最好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這個區域裡,否則健康會受到影響。由於在內向與外向之間是正常的人的性格傾向,會因為文化情境扮演的角色,年齡甚至心情變化而有所變動。」

我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記得上學的時候寒假我和同學一起去打工。

當時應聘酒類推銷員。應聘的時候同學侃侃而談,而我不怎麼說話,主管很擔心我是否做的下去。

最終結算的時候,我成了那個銷售最多的人。這是因為我在工作的時候和應聘的時候不是同一個狀態,我會跟每一個路過的人打招呼並且介紹我們的品牌。

到現在我依然還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喜歡安靜的讀書,而不是聚會,很多時候言簡意賅,但是這不妨礙我工作的時候口若懸河。

很多初次見面的人都覺得我太能說了,一定是個外向的人,其實我並非外向,只是工作需要而已。

影響性格的四大因素

人格

總體來說性格存在一定的可變性,不變的是人格。

一個人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主要取決於人格,我們天生帶有內向或者外向的傾向,其中包含相應的特性與需求,成長過程又進一步塑造了我們。

在《內向心理學》中,洛肯博士建議我們把內向和外向當做一條曲線的兩個極點。

本身一個人身上可能兼具內向和外向,而人格讓這個人身上某一方面的特徵多一些,所以我們就會說他是外向或者內向的人。

這是因為我們出生的時候,人格決定了那些孩子外向,那些孩子內向。我們會發現有些嬰兒躺在床上很安靜,有些則很容易哭鬧,有些嬰兒見人就笑,有些嬰兒則誰都不帶搭理的。我們會對這些孩子評價和貼標籤。這個孩子外向愛笑,那個孩子內向害羞。

情景

當我們給孩子貼上了標籤的時候,很多孩子開始按照標籤生活。

小孫是一個看起來特別內向的孩子,說話輕聲細語,行動唯唯諾諾,第一次見她的人很容易把她當成一個內向的人。小孫媽媽經常說她是:「小悶葫蘆!」

可小孫在同學的眼裡可不是這個樣子。她是同學心中的知心大姐、娛樂達人。校慶,班裡的晚會她總是有出色的表演。老師和同學對她的評價是開朗,大方,活潑,熱情!

為什麼會有兩個小孫呢?

這是因為小孫的媽媽本身性格內向,對小孫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小孫在媽媽面前很少表達什麼,加上媽媽老說她是小悶葫蘆久而久之她就真變成了媽媽口中的小悶葫蘆。

同時在有些情況之下,內向的人會外向,比如我工作的時候,無論是學生時期我去做推銷員,還是現在做心理諮詢師,性格並沒有多大改變,但是我的工作需要我開口說話,所以那樣的情景下我可能更偏向於外向。

文化背景

我們身處的文化背景也或多或少的影響我們的性格。

我們可以看整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文化講究含蓄的美,所以我們很多人都不善表達,愛裝正人君子。而西方人則比較外顯,往往我們說他們就是敢愛敢恨,熱情奔放!

而當一個東方人到西方之後,想要儘快融入環境,就需要比在自己國家更加的外向一些,而西方人到東方國家之後,往往也會收著點。

人生閱歷

洛肯博士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都會越來越靠近曲線的中間部分,內向或外向性格都會趨於緩和。

作為一個內向的企業培訓師,洛肯博士很多年前第一次上臺演講的時候,幾乎緊張的說不出話來,但是隨著培訓經驗越來越多,這樣的場合她已經可以從容應對,但是當她自己創業面對選擇的時候,她會傾向於去選擇網絡諮詢,這樣就可以避免見面時最初的尷尬。

隨著給更多像她一樣的內向的人帶來幫助,看著他們成長,內向的洛肯開始演講、寫書來幫助更多的內向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用內向或者外向來定義一個人,更不要給孩子貼上內向和外向的標籤,畢竟性格無所謂好壞。每個性格都有其獨特性和優勢,找到自己性格的舒適區就可以了。

性格如何改變

性格並非一成不變,往往會隨著時間,閱歷,逐漸改變。

很多外向達人可能到了人生的下半場,他們不但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內向特質,甚至開始重視內向性格優勢帶來的便利,比如注重自我反省,思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實在是覺得自己當下的性格和社會,工作,學習環境格格不入,這很可能是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性格舒適區。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改變,而是方法的刻意練習。

還記得《國王的演講》中的國王喬治六世嗎?喬治六世他不但內向而且口吃,但是他需要鼓舞處於二戰中的英國民眾,需要發表演講。最終他在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的訓練之下發表了著名的聖誕講話。

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可以作為內向性格人的人生指導書來看,它並非針對性格的改變,而是給內向性格的人提供了很多具體環境下的找到自己性格舒適區的方法。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不敢勇於追求自己應得的利益,我們可以培養他果敢;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可以鍛鍊他的辯論能力。他需要的是在自己當下性格中適應環境的方法,而不是對自己性格的鄙視。

最後把洛肯博士的一句話送給內向的朋友和我自己:

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障礙,將他們當做一輩子的朋友。從此你便能將逆境轉化為順境,安靜的發揮自身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性格老實內向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改變
    所以她下定決心進行改變,覺得只有自己變得主動積極了,對方才能夠愛自己,其實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心理學家認為:性格老實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改變。內向力的正面作用一個內向的人,他的言語、思維和情感都會偏向於安靜、離群、內省,並且喜歡獨處。老實內向的人通常會懂得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做事的時候也有計劃。
  • 自我成長|接納自己,內心才能真正強大
    確實,對於接納自己或接納他人,很容易被人理解為不思進取。比如,接納孩子成績差,接納自己內向,就是給孩子和自己不再改變的理由。但其實,接納自己,並不是選擇不思進取。因為接納自己,包含一個重要的信息,即接納真實。也就是說,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是一個不擅長學習的孩子;自己的性格就是很難改變(或者說內向本身就不需要改變),而這些就是真實。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3個層面決定問題能否改變,實現自我提升
    這場演講,宣告了「積極心理學」的誕生。這本書是馬丁·塞利格曼代表作之一,是我們實現幸福成功人生的一個最好起點。它幫助你接受自己「本性難移」的部分,換個方式去解決問題;它也幫助你了解自己「人定勝天」的部分,輕鬆化解問題,迅速得到自我提升。它將顛覆你以往深以為是的觀點。節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嗎?戒菸、戒酒能成功嗎?
  • 老實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做老實內向,心理學將內向型人格解釋為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無論是人的言語、思維還是情感常指向於內者為內向。著名心理學家艾森克對於典型性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且喜歡離群,更喜歡獨處的。思想上過於保守,行為上表現猶豫不定,情緒上更是過於悲觀。如果說外向型人格的人喜歡在外界來尋求滿足的話,那麼內向型人格的人則喜歡以自己為主體,獲取滿足感。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以下心理學書單,相信當你讀完這12本心理學書,你會更愛你自己。這12本心理學書,我為大家分成四個維度,分別是:認識心理學、認識自我、療愈自我和提升自我。作為卡倫·霍妮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對現代人內心衝突的研究與分類,涵蓋了所有的人格類型,不管是哪個階層、年齡和職業的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重要的是,她不僅從心理學層面幫助你分析問題,讓你看清自己,還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你有什麼樣的內心衝突,快來這本書裡尋找你自己的答案吧。
  • 內向不好?敏感不好?錯,克服3個障礙掌握4個步驟發揮內向優勢
    由此可見,專注於一件事,獨立的生活,同時也能給別人獨立的空間;富有同理心,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擁有這些美好品質讓內向高敏者變得更優秀,在工作中更容易脫穎而出。03、內向高敏者的優勢顯而易見,同時,這些性格也有陰暗面,會帶來阻礙。
  • 九型的使命——從自我揭露到自我接納
    在國內,傳播九型,更需要幫助大家去接納自我。因為在我們的教育中,實在有太多的批判,大家都不接納自己。每次做沙龍,開課,都在說自己的缺點如何改正,羨慕別人的優點,因此活得不開心,不快樂。如果九型人格不能在平等心的前提下傳播,就很難傳播好。
  • 心理學:生活中的焦慮多來自於「想太多」?
    「反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正向反饋,它的作用是使我們走出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將目光放在未來的生活中;而「過度思考」則會讓人深陷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過度思考」會引發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極大地影響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幾種常見的引起過度思考的原因。首先,是害怕被孤立。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任何人
    我們作為社會動物,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當中,各種程度的社交始終伴隨著我們。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自我空間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牴觸社交,甚至反感社交。 近年來,社交恐懼症這個概念逐漸為大家所熟知。
  • 心理學:脆弱時,經常做這五件事,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心理學:內心強大1、無需討好他人,做好真實的自己心理學發現,導致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很大程度來自我們討好他人。討好型人格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現實中,許多人無形中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認可上。心理學:內心強大2、嘗試改變,走出自我舒適區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舒適區,自我舒適區是獲取穩定與安全感的來源。但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變得更強大,我們就必須嘗試改變,走出自我舒適區。多數人認為勇氣就是不害怕。
  • 心理學家:內向的人缺乏自信?那是你沒發現他們身上很珍貴的一點
    導語談及性格,有人的描述是性格好與壞的區別,有人的描述是溫柔或剛烈,或者大多數人的描述是內向或者外向。可是這些描述的不足之處在於按照自己意願看到的表象進行描述,在心理學中,性格被認定是一個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這個答案,你滿意嗎?性格與自信心有關係嗎既然,從導語看到了這一行文字,或許你些許認同了心理學中對性格的定論。
  • 心理學:內向的人,更容易被別人傷害,原因有三點
    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外向有外向的優勢,內向有內向的好處,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在自我體驗上,它們還是有優劣之別的。這主要是因為下面兩個原因:1、內向的人,缺乏安全感,他怕真實的自己不被別人接受從某種角度來看,內向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他缺乏安全感,心理學上就有一種說法,過分內向就是一種封閉,就是把自己的「心門」關閉起來,那為什麼要關閉起來呢?
  • 心理學:想要自信,請逼自己養成這三個習慣
    這種眼神的堅毅一方面來自自我內心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我們積極的行為塑造出來。心理學發現,行為可以影響我們潛在的意識。從前梅蘭芳老師的兩隻眼睛微微近視,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有時迎風還會流淚,眼珠轉動也不靈活,看起來非常羸弱自卑的。這對於他來說,是個致命的缺陷。
  • 瑜伽冥想強調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核心自我,談談冥想改變心態
    瑜伽冥想主要分三個部分,就是冥想的好處、冥想的技巧、通過冥想改變心態。重點是第三部分,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他人、如何調節自己情緒。瑜伽冥想強調一個心理學概念:核心自我。這是我非常遵從的一個心理學觀點,絕大部份國人從小做好孩子、好學生,長大做好員工、好配偶、好父母、好同事、好公民,卻獨獨忘了自己。但是生而為人,最首要的是認識自己、愛自己,一個懂得如何愛自己的人才會懂得如何愛他人,才會尊重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思想、生活習慣和空間,才能在茫茫人世中不迷茫。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詳解從自我厭惡到自我接納的現實意義
    過了很久將也從昏迷中醒來,兩人在瑩瑩月光下坦露心聲,硝子說:都是因為我一直沒有做出改變,才害得你受傷。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硝子已經意識到自己內心的問題了,如果不是自己把每件事都想的那麼悲觀,如果不是自己一直沉浸在自卑中,自己的生活根本就沒有那麼糟糕。於是她決定要將自卑消極的態度轉變為積極陽光的心理。自卑可能是每個殘疾人都無法避免的一種內心障礙,它會讓你整個人看起來很喪。
  • 真正的自信,是全然的自我接納
    真正的自信,是全然的自我接納。我做過上千個諮詢,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是不夠自信的。他們經常會說:「我沒什麼好自信的呀,我又不夠美,不夠有錢,不夠有能力,不夠有才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是,認為自信是需要條件的。
  • 該怎麼改掉自卑內向的性格?
    在這個我們每天避免不了的要隔著屏幕跟別人聊天的時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了社交恐懼症,而這部分社交恐懼症中,自卑內向的人卻佔到百分之七十。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自己的不滿,也就是自卑心理,輕微倒沒什麼,可是嚴重了,在生活或是事業又或是感情上,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 心理學:從你喜歡的顏色,看透你的內心,很準的
    心理學:從你喜歡的顏色,看透你的內心,很準的。 負面: 喜歡綠色的人有一種冷漠或是孤僻的感覺,大多沒有自我,做事比較被動,凡事不會主動爭取,也不善於表達自己,更不會主動關心他人的事,但卻是難得的傾訴對象,很有愛心、也很有耐心。
  • 所謂的自信,就是去接納自己
    就比如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會因為一點小事而焦慮,對待家庭間的關係,也整日愁眉苦臉,總覺得命運虧欠了自己。其實,你所有的這些心理原因,都來自於你自己。因為你對自己缺乏積極的肯定,不敢去反思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就造成了你的心態上的不自信。我一直覺得,你想去克服自己的不自信,不能僅僅用抱怨,比較去解決,而是要去進行「自我分析」。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課
    這學期,劉書冰在內的22名同學選修了管健主講的「社會心理學」,他們發現:這門心理學的課程能夠改變生活。  自我、人格、人際關係……從心理學知識講授到日常生活應用,同學們從課堂上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學會更好地開展社會關係,更重要的是,這門課讓同學更加喜愛自己的專業——心理學。  「如果你經過大學四年還不喜歡心理學,畢業時可以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