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陽
「一身職業套裝,上課時思路清晰、滔滔不絕,站在那裡就給我們很好的感覺。」這是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大二學生劉書冰對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健的印象。這學期,劉書冰在內的22名同學選修了管健主講的「社會心理學」,他們發現:這門心理學的課程能夠改變生活。
自我、人格、人際關係……從心理學知識講授到日常生活應用,同學們從課堂上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學會更好地開展社會關係,更重要的是,這門課讓同學更加喜愛自己的專業——心理學。
「如果你經過大學四年還不喜歡心理學,畢業時可以來找我。」高永睿清楚地記得大一剛入校時管健說的這句話。這學期,他修了「社會心理學」課程,通過聆聽管健的講解,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專業,以至於雖然只是個大二學生,也要申請加入管健的研究團隊。
管健當然不會拒絕,因為她認為自己的課堂一方面在於傳授知識,另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學生不能滿堂灌,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是管健心中認可的教育理念。
為了培養同學們的興趣,管健儘可能地讓課堂鮮活起來。她的課件、布置的作業常常更新,希望提供給學生最新的學科前沿;她上課舉的案例儘可能生活化,有時甚至是同學們前天晚上發的一條微信,因為她知道作為一名教師,不能關在書屋裡,要了解學生的語言,知道他們在關注什麼。
《自我》《親密關係》《決策與判斷》《跨文化溝通心理學》……說起管健課上的推薦書目,高永睿如數家珍。這學期,他把這些書一讀再讀,並認真撰寫了讀書報告,他覺得管健推薦的教材可讀性很強,十分具有操作性。
「閱讀完《跨文化溝通心理學》一書,我從中認識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偏重集體主義,西方人則更注重自我。了解到這些中西方社會心理文化的不同,對我們今後同外國人交流有很多啟示。」劉書冰說。
有些同學周末會去福利院、養老院參加社會實踐,在課下這些同學常向管健請教: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群體實行有效的心理幹預。這種活學活用知識通常效果最為明顯,師生一起討論如何利用專業知識更好地幫助他人,反思實施的效果、探索新的方法。每當這時,學生們特別開心,因為發現自己能夠學以致用,發現自己「被人需要」。
這是管健最希望看到的畫面,她認為上課的樂趣就在於此:她可以通過課堂了解學生的想法,而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己、改變生活,再去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