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閘蟹注水增重」是真的嗎? 記者實證注水後螃蟹死了
▲給大閘蟹注水
▲注水前重169克
▲注水後重181克
還讓不讓人愉快地吃螃蟹了?
一則配圖「針眼螃蟹」的傳聞,在朋友圈出現:「注意了!我家買到的螃蟹很奇怪,拿起來沉甸甸的螃蟹煮熟後卻變得很輕,掰開後蟹肉少得可憐!仔細研究了半天,在肚子處、蟹腿上分布著一個個小洞,像是被針扎過似的,應該是黑心商家注了水增加重量。」
這是真的嗎?導報記者為你實驗驗證。
記者實驗
注水8分鐘後 螃蟹掙扎著死亡
實驗準備
兩公、兩母,一共四隻鮮活大閘蟹。
實驗步驟
稱重:四隻大閘蟹,張牙舞爪,重量分別為175克、165克、173克和169克。
注水:導報記者用容量為20毫升的針管,灌滿自來水,從大閘蟹腹部較軟部位插入,水沒能完全注入,約一半溢出。四隻大閘蟹都在被注水的同時口吐水沫,並迅速停止掙扎。
稱重:注水後,四隻大閘蟹重量分別為185克、172克、178克和181克。
觀察:公蟹掙扎時間很短,被注水後很快停止了求生的努力。8分鐘後,四隻大閘蟹失去生命體徵。
實驗結論
原本爬上爬下、非常活躍的大閘蟹,在被注水後迅速「變蔫兒」,8分鐘後徹底死亡。
注水後,每隻大閘蟹增重5-10克不等,並不明顯。而且蟹立即死去,價格已經大打折扣。
記者調查
昨天,導報記者諮詢了幾位賣大閘蟹的商戶和超市賣海鮮的工作人員,一聽到「注水螃蟹」的說法都連連擺手否認,覺得很荒唐。
「賣注水螃蟹得不償失,往活螃蟹體內注水會導致其臟器所處環境發生劇變,各臟器會失水萎縮或吸水膨脹而致死,這個過程相當迅速。」從事螃蟹生意的周先生說,「如果非要往螃蟹體內注水,則需要注入與螃蟹體液環境相同的生理鹽水,但鹽水的比例很難控制。因此,給活螃蟹注水等同於殺蟹,商販不會幹這種傻事。」
超市的一位員工也告訴導報記者,注水增重不了多少,而且螃蟹在注水後無論添不添興奮劑都一個結局:死!因此,也就不會有無良商販添加興奮劑的情況出現。
螃蟹身上的「針眼」哪裡來的?
那螃蟹身上的「針眼」哪來的?
水產老闆分析,蟹殼比較脆,扎針後很可能破損,影響品相,不容易出售。傳言中的「針孔」,更可能是因為螃蟹身上有很多硬而長的尖刺,它們互相碰撞、擠壓,就在同伴身上刺出一些小洞。
此外,曾經也有人看到大排檔用注射器往螃蟹口中注射棕黃色的液體。其實,這是一種烹飪手法,是將料酒和調料放在注射器內注入螃蟹口中,然後馬上上鍋蒸,味道非常好。這個行為並不是為了增重,更不是注射假蟹黃。
教你兩招
如何挑選大閘蟹? 看「防偽戒指」
如何甄別真正的陽澄湖大閘蟹?最簡單的辦法是看「防偽戒指」。
據了解,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根據每個蟹農養殖水域的面積,計算出大閘蟹的數量,售賣相應數量的蟹扣,大概按照每畝發放300個。每年的蟹扣設計都不一樣,今年的防偽專用標識是新版,由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著作權標識和專利結構件組成,防偽專用標識正面為3D彩色印刷的專用標識,背面數碼則為綠、藍、紅3色,而數碼上、下端共排列一次性印刷的14種不同專色。結構件符合國家食品衛生安全要求。消費者打開防偽專用標示,背面顯示12位防偽碼,就可以通過微信、電話、網絡等方式查驗。
目前,市面上還出現了許多「洗澡蟹」。顧名思義,「洗澡蟹」就是一些蟹商從其他地區購買大閘蟹後,放在陽澄湖裡養殖一小段時間再出售。因為其原始生長環境並非陽澄湖,只是進去「洗了個澡」,因此被叫做「洗澡蟹」。專業人士也指出,「洗澡蟹」因為蟹種與陽澄湖大閘蟹相同,因此,即使是業內人士也不容易分辨。
靠「掂分量」判斷螃蟹肥瘦不科學
現在,螃蟹到了最肥的時候,但有的市民買螃蟹時掂量著很沉,回家一蒸卻發現流了一堆湯,蟹殼裡比較空,這又是怎麼回事?
買螃蟹靠「掂量」來判斷肥不肥是不科學的。對於挑選海鮮非常有經驗的市民沈女士說,農貿市場的螃蟹在批發回來之後如果沒有馬上賣出去,是養在水箱裡的,那麼3天過後螃蟹就「瘦身」了,「螃蟹養幾天就空了,就跟人一樣,不吃飯就瘦了」。
一般來說,挑選螃蟹時應該用手去按螃蟹的臍部,如果按起來手感發硬,就說明是肥而新鮮的好螃蟹。同時,臍的顏色暗紅甚至紅得發黑說明螃蟹比較肥。螃蟹嘴和臍之間的那個部位如果發黑了,則說明這隻螃蟹不新鮮。
(記者 崔曉旭 孫春燕/文常海軍/圖)
(責編:吳舟、施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