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新探索!養蟲子吃廚餘垃圾,這裡的蟲子每天可吃掉2.5噸

2021-01-09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14日,記者走進黑水虻繁育基地,只見示範點1000平方米的生物大棚內,林立著4排養殖架,剩餘的空地上,還有十多塊養殖池,每層養殖架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黑水虻。「你看,現在正在猛吃餐廚垃圾的就是黑水虻小幼蟲,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漆橋街道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物示範點負責人劉金寶說,工廠能消耗掉漆橋街道每天產出的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廠內大約養殖著1000斤黑水虻,每日可「吃掉」2.5噸廚餘垃圾。

  廚餘垃圾到達生產車間後,他們會先對這些垃圾進行篩選,將雜物與餐廚垃圾分離,再將分離出來的廚餘垃圾進行粉碎處理,顆粒度達到投餵標準後,還要再看垃圾的狀態。如果垃圾溼度過高,則進行乾燥處理,最後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通過泵管輸送到養殖區,餵食黑水虻幼蟲。

  據介紹,黑水虻從幼蟲長成成品蟲只需要15天,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可轉化成有機肥,用於果樹施肥。成品蟲富含多種維生素、卵磷脂以及有益礦物質元素,可用於螃蟹、龍蝦等水產養殖,還可以添加到寵物飼料中。

  「養殖黑水虻消耗廚餘垃圾屬於生物處理方式,轉化率高,基本可實現『零殘渣』。」劉金寶說,可用於廚餘垃圾生物處理方式的還有蟑螂和蒼蠅,但均為害蟲,而且價格昂貴、產出率低。蟑螂大約3個月才能消耗一次廚餘垃圾,蒼蠅幼蟲成本價為10元/斤。黑水虻的產出率大約是蟑螂的6倍,成本價僅為蒼蠅的五分之一。50克黑水虻卵經培育孵化出的幼蟲,可處理掉約1000斤餐廚垃圾,5噸餐廚垃圾可培育出1噸黑水虻幼蟲。

  隨著南京垃圾分類的不斷推進,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分出量都在上升。為滿足後端處理需求,該黑水虻繁育基地正在擴建,預計7月底,生物大棚面積將達2000平方米,每日廚餘垃圾處理量將提升至5噸至10噸。

  實習生劉春交匯點記者白雪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垃圾處理新探索!養蟲子吃廚餘垃圾,每日可吃掉2.5噸
    交匯點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神秘助手解決廚餘垃圾 外國小蟲一天吃掉260噸剩菜
    東城引進神秘助手解決廚餘垃圾處理難題  外國小蟲一天吃掉260噸剩飯菜  殘羹剩飯、果皮菜葉這些廚餘垃圾,如果直接填埋到地下,會產生垃圾滲瀝液,汙染土壤和地下水。那該怎麼辦?其實,廚餘垃圾還有另一種更神奇的處理方法——餵蟲子。
  • 寧波鎮海有臺「神器」 1噸垃圾被蟲子吃掉60%
    10月1日晚飯後,家住寧波市鎮海區華豐花園小區的洪阿姨,準時提著廚餘垃圾來到小區的智能垃圾箱旁,刷卡、開蓋、投擲——定時定點投擲廚餘垃圾,已經成了她每天的「規定動作」。今年5月,駱駝街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進浙江青草地集團的智能垃圾精確分類平臺,在華豐花園小區1300餘戶居民中試點開展廚餘垃圾分類。「每天把廚餘垃圾分好投到垃圾箱,還可以得0.2元獎勵,我卡裡已經有27元了。」69歲的翁阿姨向記者展示了她的積分卡,裡面的獎勵金可以在社區愛心超市兌換實物。這種「花錢買垃圾」的新理念,極大提升了居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 章丘用蟑螂吃垃圾:每天吃掉15噸 衛生種群控制存疑
    來源:新京報章丘用蟑螂吃垃圾 衛生種群控制存疑3億隻「美洲大蠊」蟑螂每天吃掉15噸廚餘垃圾,網友擔心蟑螂成災,專家質疑種群控制與公共衛生問題工人在孵化室進行蟑螂卵鞘孵化。受訪者供圖蟑螂是人們公認的害蟲之一,近日,山東濟南市章丘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利用「蟑螂吃掉垃圾」的生物無害化處理垃圾的方式引發熱議。
  • 一天分揀上百噸垃圾 廚餘可「養」蟲
    記者體驗韶關翁源後端垃圾分揀一天分揀上百噸垃圾 廚餘可「養」蟲記者跟隨分揀員楊永剛學習垃圾分揀。南方日報記者 李赫 攝「太難了,這味道受不了啊!」「是,一般人剛到都受不了,戴上口罩好些。」垃圾分揀員楊永剛笑著說。這段對話發生在廣東惜福翁源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驗基地(以下簡稱「試驗基地」)的垃圾分揀線上。
  • 廣州白雲要用這種蟲子吃垃圾制肥
    廣州白雲要用這種蟲子吃垃圾制肥 2019-01-10 08:07   澎湃新聞記者 杜心羽 胡芮默 視頻編輯 孫鵬程 實習生 何羽茜 劉芷珊 來源:澎湃新聞
  • 生活垃圾難處理?交給這種蟲子吧,一天吃掉60噸!
    這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就是現在生物處理餐廚垃圾的主角,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幼蟲時取食餐廚垃圾能力最強。漿料打得越碎,黑水虻吃得越快,處理起來效率越高。  企業負責人遊禮雲介紹:「黑水虻吃餐廚垃圾後,長成幼蟲以後,我們把它風乾進行出口,黑水虻吃過餐廚垃圾後產出來的糞便,就是有機肥,對環境沒有一點汙染 。」
  • ...下的小區垃圾分類,沒人收的破爛家裡存,易腐垃圾送去農場給蟲子吃
    疫情發生後,餘杭區推行的「虎哥回收」家庭幹垃圾回收服務停運,小區居民就把可回收垃圾攢起來,放陽臺存著;每天要倒的易腐垃圾,家家戶戶堅持分類,集中送到黑水虻昆蟲農場生物分解。沒人收的破爛家裡存,易腐垃圾堅持分類早晨6點到8點半,傍晚5點到7點半,是向陽苑小區定點投放易腐垃圾的時間。
  • 北京東城餐廚垃圾處理有「神秘武器」
    10噸黑水虻,一天就能夠吞食260噸廚餘垃圾。現在,北京市東城區餐廚垃圾處理就用上了這種「神秘武器」。小蟲每日「吞食」東城廚餘垃圾260噸東城全區每天能產生廚餘垃圾260餘噸。而這260餘噸垃圾,只需要短短一天工夫,就能夠被一種名為「黑水虻」的外國小蟲全部吃光。
  • 世界最大蟑螂廠,養10億隻蟑螂,每天消滅50噸垃圾,就在中國
    如今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可能天不怕地不怕,卻會被小小的蟲子嚇得魂飛魄散,其中最讓人頭疼的一種莫過於蟑螂了,甚至有一種說法叫做如果你看到了一隻蟑螂,其實看到的是一個家族。蟑螂的生活和繁殖能力的確讓人十分頭疼,不過北方人可能還感受不深,畢竟這裡的環境只能養出德國姬蠊這種蟑螂界的小矮子。
  • 養昆蟲吃垃圾,電池廢水養魚……這些廢物處理令人大開眼界
    如何破解「垃圾圍城」困局?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廢物處理再次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日前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一些廢物處理的新技術新方法正在運用中,成為守護世界藍天碧水的新力量。如今,這個只有幾畝地的小農場每天能處理餐廚垃圾12噸左右,基本上就地解決了整個崇賢街道18萬人口的餐廚垃圾處理問題。
  • 教授馴化蟲子吃垃圾: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都是它的菜
    北極星固廢網訊:導讀:華中農業大學水虻實驗室三個玻璃恆溫室裡,擺放著六七個養蟲籠,數以萬計的亮斑扁角水虻成蟲在裡面飛舞。地上、架子上到處都是各色各樣的塑料盆子,盆裡蠕動的幼蟲嗷嗷待哺。您可別小看這些蟲子,他們可是經過馴化專門愛吃垃圾的蟲子,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都是它的菜!
  • 深讀| 這是什麼神仙蟲子?竟然能吃掉那麼多垃圾!
    300萬條黑水虻幼蟲10天可吃掉2噸餐廚垃圾。■ 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餐廚垃圾該怎麼處理?步入垃圾分類時代,這是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在海南省萬寧市,以往和其他生活垃圾一樣運到填埋場的餐廚垃圾,如今有了更好的去處——被「吃」掉!
  • 海澱這個小區厲害了:用蟲子消化廚餘垃圾,垃圾分類人人自覺
    今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開始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就在有些人還在抱怨這麼做太麻煩,不好管,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位於海澱區的蘇州橋西社區居民,早已把垃圾分類當做了一種常態,而且開始嘗到了甜頭。
  • 北京新發地:「大胃王」就地吃掉廚餘垃圾 垃圾減量率達95%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的廚餘垃圾處理設備。處理廚餘垃圾。屆時將每日處理100噸果蔬等廚餘垃圾。近日,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果品批發區,工人們正在忙著將裝滿了果皮、果葉的垃圾桶送進區域一角的鐵皮房。
  • 引入黑水虻吃掉「廚餘垃圾」縉雲推出垃圾處理新模式
    近日,縉雲縣每天收集5噸左右的餐廚垃圾,經過噴淋益生菌,分揀、攪拌、粉碎等一系列機械化處理,形成了適合餵養黑水虻的餌料原料,不僅能「吃掉垃圾」,還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黑水虻養殖黑水虻是一種資源昆蟲,幼蟲在自然界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可以將食物高效地轉化為自身營養物質,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其富含粗蛋白、脂肪、磷、鈣等物質,除可作為優質的昆蟲蛋白飼料外,其產生的抗菌肽,具有很強的抗病性,市場前景廣闊。
  • 山東這個地方養3億隻蟑螂:每天可「吃掉」15噸餐廚垃圾
    這裡就是章丘市餐廚垃圾處理中心,3億隻蟑螂每天可吃掉15噸餐廚垃圾,開創了國內生活垃圾處理新模式。7月18日,記者在章丘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看到,倉庫裡成堆的餐廚垃圾先被工作人員自製的製漿機運上傳送帶,被粉碎並打成漿狀後,便沿著輸送管道運至了隔壁的大型蟑螂飼養室。飼養室為全密閉環境,透過玻璃,可看見密密麻麻的蟑螂在食用打碎的餐廚垃圾。
  • 黃粉蟲:吃進垃圾,產出財富
    小小的黃粉蟲蠕動著,不一會兒,鋪在木盒底部腐臭的菜葉、果皮等垃圾被「消滅」得乾乾淨淨。  「黃粉蟲屬於腐食性昆蟲,愛吃廚餘垃圾。」5月22日,在淄博科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公司創辦人巴兆功介紹,他們收集生活垃圾做「飼料」養殖黃粉蟲,形成了一條黃粉蟲深加工的循環產業鏈。
  • 她養的「吃貨蟲」日吞1噸垃圾 留下有機肥料(圖)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查看正在孵化的蟲卵。在這兩個恆溫棚中,形如蒼蠅、四處亂飛的蟲子,就是胡榕養殖的黑水虻,這些可都是她的寶貝。每天早晨四五點,她就要起床在棚中噴水,好讓它們補充水分,順利產卵、繁殖。  據介紹,黑水虻是一種起源於南美草原的腐食性昆蟲,取食動物的糞便和屍體,生長於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在別人看來,這種蟲子很噁心,但在我看來,全身是寶。」
  • 「大胃王」助力廚餘垃圾就地處理
    在這裡,一臺佔地不大、「胃口」卻很大的方正機器,在等待著「投餵」。  「很神奇,也很方便,以前這些垃圾都運走處理,現在就地分解,真是省了不少事。」負責打掃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  在現場,蔬果皮、菜幫菜葉等垃圾被眼前的「大胃王」吃掉後,不過4個小時,在高溫複合微生物菌的作用下,就會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少量殘渣。目前,這臺智能化設備每天能處理新發地市場內約500公斤的果蔬垃圾。而在不久的未來,整個新發地市場的8個批發區域都將陸續上馬配套設備,屆時將每日處理100噸果蔬等廚餘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