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建造了許多的艦艇,名字也千奇百怪,如果仔細歸納一下,你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命名規律。簡單捋一下,不一定對。航空母艦,他們是以神話裡的龍鳳或飛禽來命名,龍、鳳、鶴、鷹之類的,等等;戰列艦以他們的行政區劃來命名,比如我上次說的長門、大和、武藏、信濃之類;巡洋艦他們以山河的名字來命名,大的用山的名字,小的用河的名字,比如金剛、比叡、高雄都是山、最上、能代、阿賀野就是河的名字。到了驅逐艦就有意思了,他們用風花雪月、自然現象來命名,於是就有了許多在我們看來有點意境的名字,比如高波、朝霧、秋月、出雲等。
我今天要寫的「雪風」號驅逐艦就是其中之一。「雪風」號驅逐艦是陽炎級驅逐艦中的一艘。這個「陽炎」級二戰時在日本很有名,因為它是日本擺脫華盛頓條約限制後自己設計製造的驅逐艦,一共建造了18艘,分別是:陽炎、不知火、黑潮、親潮、初風、夏潮、雪風、早潮、磯風、天津風、時津風、浦風、濱風、谷風、野風、嵐、萩風、舞風。這些「陽炎」級驅逐艦除了「雪風」號以外,都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擊沉了,而「雪風」號據統計,直到戰爭結束一共死傷不到26人。
一、「雪風」號的基本戰技性能和特點
戰術性能數據是網上找的,不離大譜。一艘軍艦最準確的數據是他的《履歷簿》上記載的數據,這個《履歷簿》的封皮是鐵的,一般由艦長保管,屬於絕密。向外說的數據都不準確,但也離得不遠。比如吃水深度,肯定加上隱藏水深,讓別人不能準確掌握。但也不能胡說八道,明明只有15米,你不能說25米,也不能說5米,因為一聽就是假的。所以,能看到的數據都是模糊的,可以參考一下。
雪風號的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490噸;艦長118.49米,型寬10.82米;吃水3.76米;
艦員編制228人;
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5000海裡/18節;
武器裝備有:50倍徑127mm雙聯裝主炮3座;單管25mm高射炮2座;魚雷發射管2座;
雪風號是「陽炎」級的一員,有著陽炎級共同的特點,就是:快速、穩定、全面、能打。
雪風號是1938年8月開工,此時日本的造船已經開始部分使用電氣焊接,由於是新的技術,許多人不是很相信,倒是「陽炎」級建造師大量採用了,但是標準要求還是很高的;再加上受到「友鶴事件」的教訓,日本也開始重視艦艇的穩性要求。這些在建造雪風號時都已經很成熟了,使得雪風號重心很低,全艦的穩定性、適航性的提高不少。雪風號的動力系統採用三座燃油鍋爐,兩座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最大航速達到35節。從武器裝備上看,雪風號對空、對海、對潛能力都有,十分全面,它還有掃雷與布雷設備。所以非常的全面和能打。
1938年8月開工,1939年3月下水並被命名,1940年1月完工服役,被編入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二艦隊司令就是那個有名的「逃跑的慄田」。在這裡多說一下日本海軍當時的編配,他們按任務編配,平時各個艦隊獨立存在,有任務時組成獨立的任務編組,這個任務編組指揮權高於平時的艦隊。比如後來豐田副武任聯合艦隊司令時,為了「捷號作戰」,把兵力組成第一機動艦隊,下轄第二艦隊和第三艦隊,這些艦隊下面又有各個戰隊,一些不了解的網友就會給弄糊塗了。我的一個文友寫軍事文章就遇到一個不懂還鑽牛角尖的網友問,說這麼亂,不對。叫人沒法解釋。
二、這是一艘特別邪門的驅逐艦
雪風號是1941年12月12日初次參戰,當時日本的軍部組織在菲律賓登陸,以「妙高」號為指揮艦的南菲律賓艦隊擔任了這次任務,雪風號作為防空兵力加入編隊,在戰鬥中被美軍的飛機用機槍打壞了油缸,與受傷的指揮艦「妙高」號一起接受維修,沒想到又受到美軍轟炸機的轟炸,「妙高」號重巡洋艦被炸得遍體鱗傷,而「雪風」號左躲右閃居然一點事沒有。從此,雪風號開始了它開掛的人生,不對,叫「艦生」。
雪風號的邪門之處在於,和它一起戰鬥的軍艦不是沉沒就是重傷,由它護航的艦船基本都會被打沉,它自己卻啥事沒有,最有名的是1944年6月19日,馬裡亞納海海戰,這場戰鬥我在前面文章裡詳細介紹過,非常慘烈,雪風號也參加了,和它一起的「翔鶴」、「大鳳」、「飛鷹」三艘航母被擊沉,「隼鷹」、「龍鳳」、「千代田」、「瑞鶴」以及重巡洋艦「摩耶」、"高雄"重傷,雪風號如同觀光船一樣,毫髮無損地回來了,連塊油漆都沒掉;1944年10月24日,雪風號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一起的武藏號和3艘重巡洋艦都被擊沉,雪風號毫髮無傷。搞得後來沒有軍艦敢和它一起編組打戰,說它專克戰友。
被它護航更是一件讓人恐怖的事:1942年11月12日,在瓜島海戰時,它護衛「比叡」號戰列艦,結果比叡號重傷自沉,這場戰鬥的文章我也寫了,在前面;1943年3月1日,它又和其他的驅逐艦一起護航陸軍的運輸船隊,遭到美軍攻擊,其餘4艘驅逐艦、7艘運輸艦全部被擊沉,雪風號還是一點事沒有地回來了;1944年11月21日,雪風號護航「金剛號」戰列艦經過臺灣海峽,金剛號被美軍潛艇擊沉,雪風號呢?當然沒事;1944年11月29日,雪風號護衛「信濃」號超級航空母艦,信濃號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擊沉,不要再問雪風號了,它沒事的。後來那艘軍艦聽說要派「雪風」號給它護航,就堅決拒絕,寧可裸奔也不要護航。
其實「雪風」號也很勇敢,總是一點傷都沒有讓它很沒面子。1943年7月12日夜,由第二水雷戰隊旗艦"神通"號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警戒隊"在伊崎峻二少將的指揮下由拉包爾出航,遇到美軍麥金納尼上校指揮的第21驅逐艦分隊,「雪風」號是第一個發現美軍並投入戰鬥的;後來美軍發現旗艦「神通」號並向「神通」號發射魚雷,「雪風」號奮不顧身地撲上去解救,但是因為吃水淺,魚雷從它下面穿過,擊沉了旗艦「神通」號,伊崎峻二少將和艦長佐藤寅治郎大佐以下482人全部葬身大海,求死不得的「雪風」號安然無恙地回來了。雪風號的經歷就是這麼邪門。
「雪風」號的最後一戰是1945年4月7日參加的「菊水作戰」。這場戰鬥完全是自殺式的戰鬥,取名「菊水」就是求死的意思源自「水上菊花」,它是日本14世紀著名武士楠木正成的標誌,楠木正成在眾寡懸殊的戰鬥中立下「七生報國」之「豪言壯語」,所以「菊水」就是與敵人同歸於盡。雪風在這場戰鬥中被編入聯合艦隊為旗艦「大和」護航,唉,可憐的「大和」號,這一次不死也難了。果然,這是一次「雪風」給「大和」送行的戰鬥,自大和以下,矢浪,濱風、磯風、朝霞等艦均被擊沉,而雪風僅有3人死亡,15人受傷,日本的海軍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雪風號沒有大礙地回來後,居然在艦上發現一顆美軍的炸彈,是個啞彈,如果爆炸了,雪風號會粉身碎骨,但它就是沒炸。
三、最後的歸宿
日本投降後,這艘邪門的軍艦在「日本軍艦抽籤分配大會」被國民黨代表的中國政府抽得,1947年5月1日改名為「丹陽號」,編號DD-12,改名叫「丹陽號」,加入國民黨海軍。1948年10月,改了名字的雪風號和國民黨的「重慶號」一起參加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它的邪門勁又發作了,國民黨在這場戰鬥中徹底失敗,一潰千裡,錦州失陷,好幾個全裝師被殲滅。和它一起的「重慶號」看苗頭不對,起義了,要不然可能和「雪風」號那些前戰友一樣,要沉入海底。
1966年11月16日,丹陽號退役,世上再無「雪風」。有人說,「雪風」號是冥冥之中的一個暗示:
「當雪風的詛咒將整個太平洋納入射程時,大日本海軍對自己即將面對的命運仍舊懵懂無知」。
我更願意相信:世上只有風吹雪,何曾見得雪壓風。待得暉暈展顏日,雪融梅開笑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