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一則關於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的新聞橫空出世,之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今年四月,這座大陸首個本土動物主題展區終於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
說實話剛看到鄉土區得照片時有一些小失望,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或許是對它的期望值太高了,剛完工時的大部分展區環境都比較單一,丰容、布景很單調且與遊客步道的隔離不夠,節假日的投餵現象恐怕會非常嚴重。經過時間的推移,三個月已經過去了,這座鄉土動物區開始越發完整,儘管這次遊園是在暴雨中度過的,但小編還是從這裡獲得了不一樣的驚喜,也讓小編覺得這半天的遊園是值得的。
話不多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座鄉土動物區
淺水區
中國分布有三種水獺,分別是歐亞水獺(Lutra lutra)、亞洲小爪水獺(Aonyx cinereus)以及江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上海動物園中展示的是三種水獺中最小的一種——亞洲小爪水獺。
深水區,可以在水下增加一個取食器
鄉土區中的水獺展區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兩個淺水區和一個深水區,淺水區非常生態,動物也非常活躍,而正是它們的活躍造成的這裡嚴重的投餵現象。當然投餵現象的原因來源於遊客們的「熱心」以及展區隔離設施的問題,而先天的不足需要後天的彌補,在鄉土區呆的一個多少時中可以始終看到工作人員的影子,他們也成為了勸阻遊客投餵的最後一道屏障,在這裡為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們點讚
小獸展區相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展區內大多安置了洞穴及樹幹供動物躲藏,並根據每種動物的習性進行整改,例如貉有定點排洩的習慣,園方在水池邊設置了一定面積的卵石場地供其排洩,這樣用心的小獸展區還是相當好看的。
如果運氣好的話是有可能在動物園中看到野生的貉的
左狗獾,右豬獾
豬獾和狗獾的展區「背靠背」,遊客多走幾步就可以直觀比較他們的區別。它們最明顯的的區別在於吻部,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豬獾的吻部長得非常像豬鼻子,而且叫聲也非常像豬。豬獾和狗獾在我國分布較廣,但由於人類的捕殺,它們的數量也開始減少。
魯迅筆下閏土叉的的「猹」指的就是狗獾啦。
豬獾的對面是獐的展區,獐的展區還是非常大的,遊客有很大機率可以看到它們蹦跳奔跑的樣子。獐與上海可謂是頗具淵源,由於棲息地的減少以及獐肉的興起,上海地區的獐於20世紀初消失,但上海又於2006年開始進行獐的重新引入,並於 2009年至2011年在上海地區幾處不同類型生境實施了重引入獐的野放,對獐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華夏公園都有獐的種群。
上圖可以清楚的看到獐嘴邊的獠牙,雄性的獐的獠牙最長可達8㎝,正是這長長的獠牙為它們博得了「vampire deer(吸血鬼鹿)」的英文俗名。
上海的獐共展出十頭,前段時間接連繁殖四隻幼崽,希望這些小傢伙這一在這裡無憂無慮的長大。
這處豪豬與獐的視覺混養也是小編非常喜歡的展區。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衝擊平原的一部分溼地資源豐富,且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上,候鳥種類繁多,鄉土區裡就有這麼一片溼地景觀來展示上海的鳥類。島上種植了蒲葦、茅草、菖蒲等植物,除了展出的丹頂鶴、東方白鸛,白枕鶴等動物,野生的黑水雞、白頭鵯、珠頸斑鳩、灰喜鵲以及赤腹松鼠等動物也經常出沒在這裡,足以說明這裡的生態環境還是非常理想的。
觀鳥亭上的展牌
岸邊還建了一座兩層的觀鳥亭供遊客觀鳥
觀鳥亭旁的黃麂住的就沒有對面的獐那麼舒服了,儘管展區面積不算太小,但展區內的遮蔽物不夠,對於生性膽小的麂子來說僅有兩個木屋是不夠的,希望園方後期可以進行完善。
鄉土區的末尾是猛獸區,目前展出豹、豹貓、赤狐以及虎(掛牌華南虎,實際展出疑似孟加拉虎)
虎展區
虎的科普展牌,主要介紹了對於虎的滅絕人類做了什麼,而現在上海動物園對於虎的保護又在做什麼。
左手邊的展牌不由得引人思考,也許虎的滅絕看似離我們很遙遠,而如果不是人們對虎骨、虎皮的嚮往,不是人類大面積濫砍濫伐擴大農田面積,虎這一物種不會離我們漸行漸遠,還好現在一切還不晚。不僅僅是老虎,鄉土區的每一個物種都面臨著生存的困難,也許我們每拒絕一件皮毛製品或是其他通過傷害動物來獲得的非必需產品,我們也許就可以救活一條生命,動保的理念看似遙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關愛本土動物,愛護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正是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想要向我們傳播的!
鄉土區中除了展示動物,還專門設計了一片上海本土植物區,展示了上海野外的部分喬木層、灌木層以及草本植物。這個展區的設置大概是園方用心的最好體現。
這次遊園中最令hanson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動物園已經把本土動物的保護宣傳作為一種理念擴散到全園而不僅僅是鄉土區內,有了這樣一座以本土動植物為主題的展區,不僅讓人們對上海動物園的未來又多了一份期待,因為它真的非常有實力。
上海動物園的中國本土動物並不只集中在鄉土區,靈長區的多種獼猴、食草區的多種小鹿、羚牛、巖羊等等,只需要你用心觀察,希望大家能對我們的中國本土動物多一份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