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我是鄉土動物區的獐寶寶,請多多關照。」
6月9日,1隻獐寶寶「呱呱」落地,這是鄉土動物區開門迎客一個多月以來迎接的首個新生命,第二天獐媽媽又產下1隻獐寶寶,隨後,另一隻母獐也產下兩隻幼崽。4隻獐寶寶「三男一女」目前體況良好,已經在展區與遊客見面啦,快來看看這些上海本土小可愛吧!
獐
學名:Hydropotes intermis
英名:Chinese Water Deer
分類:偶蹄目 鹿科
分布:我國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各省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IUCN易危(VU)
獐,東亞地區特有動物之一,歷史上曾廣泛分布在遼東半島、華北平原和長江兩岸,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就有獐分布,在松江廣富林遺址中就有獐的骸骨,19世紀末數量還相當多。
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棲息地遭到破壞,20世紀初,獐在上海就再也沒有野生記錄,這一消失就是將近100年。
鑑於獐的進化和生態價值及其瀕危狀態,與上海市城郊近自然生態系統重建的需求,2006年,獐的重引入項目在浦東華夏公園啟動,從飼養、適應、繁殖到野化試驗,再野放,如今,已經在華夏公園、松江浦南林地、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南匯東灘、上海明珠湖公園、松江新浜等6個地點建立了半人工條件下的獐飼養繁殖種群和野外放養種群,種群數量達300多隻。
兩位大肚獐媽媽(離鏡頭近的兩位 攝於產前20天)
今年5月初,飼養員觀察到2隻母獐懷孕了。獐生性膽小易驚,為避免其流產,飼養員們在清潔打掃和飼餵時儘量輕手輕腳,還為它們準備了產房,草坪上的四間小房子裡都鋪上了乾草,乾爽又能避雨。同時,為「準媽媽」們補充營養,增加了新鮮的樹葉、胡蘿蔔和玉米。終於,等到了母獐順利生產。
小獐出生的第二天,獸醫和飼養員即協同華師大科研人員為小獐稱重,做標記。6月19日,獸醫和飼養員們對4隻幼仔打了耳標,黃色的耳標加上「男左女右」的規則,更加便於工作人員分辨。當天,還與華師大科研人員一起對4隻幼仔進行了稱重,測量了肩高、體長、耳長和尾長,採集了口拭、肛拭和毛髮的樣本,以期通過數據的積累,結合它們的身體和行為狀況,建立與它們健康有關的指標體系。
小獐從一出生就很獨立,有的剛出生就吃奶了,有的出生後,媽媽去覓食,過一陣子回來找它餵奶。吃完奶,小獐就安靜地躲起來。一般一周齡內的小獐偶爾會嗅嗅草,啃著玩玩,1—2周後才開始吃些草或青飼料。
鄉土區中自由奔跑的獐
這幾天,飼養員們已經發現有和媽媽一樣的迷你版顆粒狀糞便,說明已經有小獐開始自己覓食了。小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會不停地舔寶寶小屁屁,同時把寶寶清理得很乾淨。
現在大家可以到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看到獐媽媽和4隻獐寶寶哦!小獐長勢喜人,但畢竟還小,大家來觀賞時可要睜大眼睛好好觀察哦~因為小獐毛被有縱行排列的線色斑點,吃飽後就自己躲藏在樹叢或是山後,把自己藏得很隱蔽,不易被發現哦。
素材來源:上海動物園
你長的這麼好看
請給綠容君一個「在看」
好讓綠容君記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