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臺上,任何一個國家,只有同鄰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才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否則就可能會產生消極影響。在中東地區,敘利亞和伊拉克是一對鄰國,但是這兩個國家卻長期不和。
伊、敘兩國擁有超過500公裡的陸地邊界線,是一對典型的陸路鄰國。同時,伊、敘兩國的主體民族都是阿拉伯人,主流信仰都是伊斯蘭教,執政勢力又都是阿拉伯復興黨。按常理講,這兩個國家淵源頗深,雙邊關係應該不會差。
但是,伊、敘兩國的關係並不算好。例如在80年代兩伊戰爭時期,身為阿拉伯國家的敘利亞,不僅不幫助「同胞兄弟」伊拉克,反而大力支持波斯人主導的伊朗。戰爭中,敘利亞關閉了伊拉克的過境輸油管道,同時還在邊界布置了軍隊,大有威懾伊拉克之勢。
又例如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敘利亞同樣站在伊拉克的對立面。在這場戰爭中,敘利亞不僅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徑,同時還積極參加美國主導的「多國部隊」,協助美國對伊拉克進行打擊。總的來說,在21世紀之前,伊、敘兩國很多時候是處於對立狀態的。
那麼,伊、敘兩國既是鄰國,又同屬阿拉伯世界,可為何相互之間的關係卻一直不睦呢?簡單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教派問題。伊、敘兩國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卻在派別上有所差別。粗略地講,敘利亞遜尼派人口居多,但是掌權的阿薩德家族卻是什葉派;伊拉克什葉派人口不少,但是掌權的薩達姆家族卻是遜尼派。什葉派與遜尼派,向來互相看不慣對方。什葉派掌權的敘利亞,自然會警惕遜尼派掌權的伊拉克。
第二,資源矛盾。伊、敘兩國共享幼發拉底河水,1976年,敘利亞在河的上遊建立塔布卡水壩,導致伊拉克的河水流量銳減,伊拉克因此非常不滿。同時,伊拉克在敘利亞境內有輸油管道,兩國在有關費用方面存在分歧,敘利亞要求多收費,而伊拉克則提出少收費。兩國在有關資源分配的問題上達不成一致,相互之間心存芥蒂。
第三,爭奪「阿拉伯老大」地位。70年代之前,阿拉伯世界的領頭大哥是埃及。戴維營協議籤訂之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一落千丈。而伊、敘這兩個實力較強的「二把手」,便有了向上晉升的機會。伊、敘都想成為「阿拉伯老大」,都想儘可能多的爭取話語權,相互之間難免產生對立。
由於上述幾個因素的影響,伊、敘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裂痕。1979年7月流產政變後,伊拉克指責敘利亞參與了陰謀。而敘利亞則在隨後的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朗,以作為對伊拉克的回擊。當然,後來到1997年左右的時候,兩國關係實現了緩慢恢復。近年來,由於中東局勢的惡化,兩國也結成了短暫的「戰火友誼」。
文|劉紀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