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要穴足三裡 - 打通胃經_39健康網_中醫

2021-01-08 39健康網

  ·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按壓解溪穴,反應有局部酸、麻、脹感。同時活動雙患肢。解溪主治:肩關節周圍炎,亦可治膝關節炎,對糖尿病、頭痛、目疾、精神病也有醫療作用。

  治療手腕扭傷最有效的是指壓「陽池」。以手腕為中心,往不痛之處彎曲,用拇指一面吐氣一面強壓10秒鐘才放手,如此重複3次。如果是腳脖子話,指壓「解溪」也很有效。指壓要領同前,在指壓後腫消、痛止。

  ·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粗隆前緣二橫指(中指)

  豐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經穴四周上下左右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當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

  中醫講的痰溼,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溼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每天按壓1到3分鐘。

  ·上巨虛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上巨虛穴可以行滯通腹,調理腸胃,因此可以治療便秘。穴位消毒後,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分鐘,一天1-2次,皮膚會出現紫紅色瘀血。

  ·足三裡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郭醫生介紹說,現代醫學已經對足三裡穴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針灸或按摩足三裡穴,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並可調節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提高T淋巴細胞轉化率,調節銅鋅失調等。艾灸可以使周圍白血球計數增加,增強防禦功能的作用,增強巨噬細胞系統吞噬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郭醫生說,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裡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三裡」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裡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裡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用足三裡穴防病健身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裡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裡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二是可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裡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裡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以上做法,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應用足三裡有何魅力?

  1、減肥 促進胃的動力,讓有用的營養更好的被吸收

  2、祛斑、祛痘、止脫髮 胃經是採納氣血和排毒的要道。胃經暢通了,它所主管的頭髮也就有了光澤和彈性,有了氣血的營養,也就不容易脫落和變白了。面部氣血暢通,色斑和痘痘能被循環的氣血排除體外。

  3、補氣血,不上火 在每天中午9—11點,脾經經氣最旺之時,按揉左右腿的足三裡各20分鐘。能起到跟吃中藥燉老母雞一樣的大補效果。

  4、調理腸胃 只要每天上午7—9點,按揉左右腿的足三裡各15分鐘。當天就能改善症狀。長期堅持,能加強脾胃功能。

  5、抗衰老,悅容顏 《扁鵲心書》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足三裡,雖未得長生,亦可保有年壽也。」就是說,平時我們經常艾灸和按揉或敲打足三裡,雖然不能保證長生不老,但卻可以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身體虛衰、病老體弱的到來。


 

  在講座中,郭醫生反覆強調了足三裡穴的重要性,以至於大量聽課的市民還打斷郭醫生講課,讓郭醫生教如何定位足三裡。在此,我們製作了一張利用「同身寸」度量足三裡穴的圖片,希望能夠幫助網友認準足三裡。提醒:找到大概位置以後,可以在周圍在按壓一下,如果有感到特別酸麻脹痛的那個位置,就是穴位所在的位置,這樣一般都不會有錯了

  ·梁丘穴


 

  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生的心窩疼痛。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

  梁丘穴可以治療急性胃痛,胃痙攣

  ·天樞穴


 

  在腹中部,距臍中旁2寸

  按摩的方法是用兩個拇指頂在天樞穴位置,然後做輪轉按摩即可。這樣做可以使腑氣通暢,幫助人改善臟腑氣機,治療便秘。

  腹痛如果是因上下氣機不交引起的,我們就可以用艾條灸天樞穴二十分鐘,就能使病情很快得以改善。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中醫養胃方法分類

相關焦點

  • 足三裡穴——強身健體長壽穴!
    足三裡出自《靈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本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凡是六腑之病皆可取之。足三裡穴是所有穴位當中最具養生保健價值的穴位之一。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是強身健體的長壽穴!
  •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按摩,中醫穴位,經絡
    【保健養生】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此穴,每次1~3分鐘。早中晚各3次。多按效果更佳。或是以木製或牛角制按摩棒按摩效果亦佳。禁忌:懷孕忌按此穴,以防子宮強力收縮流產。中醫穴位 別名虎口2、五官科聖藥中醫針灸《四總穴歌》說:「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 學習穴位按摩打通健康養生「筋絡」
    編者按:中醫認為,經絡腧穴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不僅在疾病治療方面療效卓著,而且在養生保健方面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推拿、點按、艾灸、刮痧、貼敷等方法刺激體表特定的穴位,來激發經絡之氣,以起到通經活絡、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的作用,達到預防保健、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 家有老人之教你如何敲胃經享長壽!
    陽明脈指的就是胃經,胃經一衰,面容開始憔悴,頭髮開始脫落,所以女人如果不想衰老,就要養好胃經。其次,胃經走膝關節。如果你不想讓腿腳提前衰老,也要好好保養胃經。除此之外,胃經還是我們的減肥經、保健經、安眠經,是女性朋友的豐胸經、祛斑經。有一個觀點說:每個季節的最後一個節氣都是脾胃之氣最強的時候。所以,我們應該抓緊這段時間,好好調節胃經。
  • 中醫經絡,穴位,通天要穴,百會穴,神醫扁鵲用此穴能起死回生
    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起死回生之法,是針刺三陽五會穴,也就是百會穴。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 足三裡穴:補脾健胃,消除疲勞!
    足三裡穴主要掌管腹部上、中、下三個區域的症狀,其影響範圍非常的廣泛,所以被稱為三裡。而這個穴位位於下肢部分,為了和手部的手三裡加以區分,故名足三裡。足三裡穴是胃臟精氣的匯集之地,所以常用於消化器官的病症,同時還是下肢保健經常要用到的穴位。足三裡穴穴位歸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 中醫補氣8大穴位,改善心氣虛,肺氣虛,腎氣虛和脾胃氣虛
    穴位治病保健是中醫的一大絕活,很多慢性疾病和偏頗體質都可以通過按摩穴位調理治療。針對氣虛體質,調理補氣有8大重要穴位,養生虎這裡分享給大家,以饗讀者,文章較長,可以收藏。百會穴取穴: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是補氣之要穴。作用:中醫裡講,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
  • 按這個穴位可長壽 每人身上都有個長壽要穴
    足三裡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代表穴,也是最重要的長壽穴之一。俗話說:「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意思是身體虛弱的人,可常艾灸足三裡進行養生保健。足三裡的保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老人按延緩衰老。足三裡是胃經的合穴(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全身氣血不和或陽氣虛衰引起的病症都可以通過敲打足三裡來調整。具體方法是:用大拇指或中指做按壓,每次5~10分鐘,感覺該處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感。持之以恆,可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女性按緩解痛經。
  • 補「脾氣虛」就選脾俞穴、足三裡穴!
    提起脾氣虛,大家也許會一頭霧水,但如果你有下面這些症狀,比如一天到晚總感到渾身沒有力氣,還懶得動,連說話都懶得說,幹什麼都沒有心情,稍稍活動一下就覺得特別累;而且頭腦不清爽、頭昏,這些症狀就是中醫所說的脾氣虛了。
  • 百會穴功效主治及操作方法
    就是說,百會穴是人體諸多穴位的交會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在救治虢國太子的時候,其中的「三陽五會」就有百會穴名列其中。其實,百會穴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秘密就是它是人體任督二脈的開關之一。百會穴是人體的天門穴,上接天氣,如果頭部是人體的總司令,那麼,百會穴就是總司令的大腦,可以說是核心中的核心。
  • 此穴就是中醫治療足內翻的要穴
    腦血管疾病後遺症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過後遺留的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中醫稱之為「偏癱」、「偏枯」等。隨著現代生活中腦中風的發病率逐漸增高,我們會經常看到偏癱患者走路時,出現患側腳內翻的現象,步行的姿勢非常的不協調,腦卒中病人的足內翻畸形的出現,會使患者足部與地面接觸不良,重心向前移動有困難,跨步和步頻、步速降低,當患者前移時產生典型的足趾拖地影響步行,而且長期力學對線偏移會導致足外側緣損傷及疼痛,對肢體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 艾灸五穴,調節女性痛經情況|穴位|血海穴|足三裡穴|關元穴_網易訂閱
    解答分析  關於痛經的情況,每年都要講幾次。有講過辯證方法,急性處理法,特效穴位法,等等吧。  中醫的氣血和西醫的血液是不一樣的,中醫的氣和血實際上是分開。中醫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並且氣對於血而言,有推動作用。而血對氣有滋養作用,兩者相輔相成。  艾灸此穴可以推動氣血運化,避免氣滯血瘀問題的出現
  • 中醫針灸常用穴功效表,每個穴的用處,一看就明白!
    中醫針灸常用穴功效表,每個穴的用處,一看就明白! 15、頸椎病穴——天窗 16、耳鳴穴——少海 17、頭暈、嘔吐、腸炎穴——梁丘 18、膝痛穴——內關 19、鼻炎穴——豐隆、手三裡
  • 犢 鼻 穴
    犢 鼻 穴犢鼻穴屬足陽明胃經;雙穴,可針可灸。犢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髕韌帶之側,韌帶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犢鼻.犢鼻屈膝,位於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犢鼻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是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穴之。很多人都知道,膝蓋下面內側和外側各有一個窩,稱作膝眼。其中外側的窩,就是胃經上的一個穴位:犢鼻穴。犢鼻」,是說這個穴特別像個小牛犢的鼻子。「犢鼻」的深意就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氣血最盛的,所以犢鼻穴是一個強壯身體的穴位。
  • 清明時節「潮」來「潮」往 祛除溼氣中醫幫你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主任方泓表示,氣虛質、陽虛質、痰溼質、特稟質的患者對潮溼的天氣特別敏感,容易外溼與內溼合而發病,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  如何判斷體內溼氣過重  方泓介紹,判斷體內溼氣,首先看外表,一般體型肥胖(小腹明顯)、溼疹、面油、眼腫、舌苔白膩等人群溼氣較重。
  • 中醫:每天按一按3個穴位,疏經固發
    但事實是淘米水含有的維生素無法被頭髮吸收,而且澱粉類物質沉積在頭髮裡,還容易滋養細菌,產生皮膚病,對頭條傷害更大。 中醫推薦:按一按3個穴位,疏經絡,固發補腎! 在中醫看來,按摩穴位對生發固發是有一定幫助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三個穴位。 第一個:角孫穴 該穴位位於折耳廊向前,耳尖直上髮際線處。
  • 百會穴——長命百歲保健穴
    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通過對這個穴位的保健和鍛鍊可以提升人體的真氣,從而調節心腦系統的功能,對頭痛、眩暈、低血壓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百會穴是養生保健的一個好穴位,平日有時間不妨多按摩。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李東垣曾說:「氣在腸胃者,取足太陰陽明,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足以說明中脘既能補中益氣,又調和五臟,通理中焦,是治療腹中一切疾病的要穴。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調理腸胃、調和氣血、疏風化溼、通經活絡、利水消腫、強壯健身的功效。
  • 面色憔悴,胃病纏身,試試早7點至9點,拍打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是屬於胃的經脈,敲打胃經能夠增強胃的功能,改善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還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讓五臟六腑氣血充盈。當身體氣血充足、經脈暢通時,身體自然更加強健。而且中醫認為,脾與胃互為表裡,胃的消化有賴於脾的作用,而脾的功能也離不開胃的支持。脾胃相互作用,才能夠化生出足夠的氣血。很多胃不好的人,不但身材消瘦,精神也往往顯得很萎靡,這就是身體氣血化生不足造成的。
  • 白雲山星群聯合39健康網,開辦「在線問診專欄專屬平臺」
    廣州白雲山星群(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孫維廣介紹,白雲山星群已經聯合39健康網開辦了「在線問診專欄專屬平臺」。只要關注白雲山星群官方服務號,通過星生活欄目菜單裡的防疫專欄,大家就可以免費問診並掌握新冠肺炎疫情一線信息!目前平臺累計問診6000餘例,累計瀏覽量50餘萬次,瀏覽用戶來自全國以及海外13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