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福壽螺是原產於南美的外來入侵物種,1981年被引入中國,後來帶來巨大的生態麻煩。筆者先問一個問題:誰知道「福壽螺」是什麼時候入侵北京的?
2006年8月11日,北京市衛生局接到了關於福壽螺的舉報,北京市開始全面圍剿福壽螺。2006年8月17日,北京市衛生局發布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情。這則新聞曾經是2006年的年度大新聞之一。
2020年10月15日,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中國綠髮會)獲悉,此前在北京溫榆河溼地公園發現的粉紅色葡萄狀卵塊,初步確定為福壽螺卵。溫榆河溼地公園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些卵塊已被及時清理。
但是,最初是什麼時候有文獻記載關於北京福壽螺的跡象的呢?筆者在學術檢索系統中,查到的最早的文獻,提到了2012年在紫竹院有發現福壽螺。那麼,更早的呢,有沒有?
近日,筆者在查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的往期研究資料時發現了一份2005年的關於北京市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研究報告。這份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後改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而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市農業局植保站研究推出的《建立北京外來生物入侵監測預警和防控系統的研究》預研報告(2005年),在2005年就已經指出:「現在北京不同的人群,有著各自的目的,通過各種渠道從國內外引進了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其中已經知道有些就是危害性很大的入侵物種,如食人鯧、福壽螺、一枝黃花等。」
這就是研究資料的巨大價值,有助於我們了解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的「家底」、釐清歷史脈絡。
本文是該報告的第三部分。在這部分中,該研究(2005年)對於「構建北京外來生物入侵預警和防控系統的主要結構和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由於生物多樣性信息不足帶來的「數據孤島」,可能帶來大量原本可以避免的重複研究、以及低效科研投入。文獻梳理、電子化、大數據化,能為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巨大的價值。作為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唯一的國家一級學會,科學研究和普及工作是中國綠髮會的工作領域的重中之重。為了推動生物多樣性信息化,並從科學研究和大數據的角度來推動生物多樣性治理及決策、為「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作出一份努力和貢獻,「綠會宣傳」平臺現將此研究列入「史海鉤沉」專輯系列,與廣大讀者分享。並藉此機會,向當時為這份報告作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們致敬!!
編者按+檔案整理/花花 核/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