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講的空,到底是指什麼

2021-01-08 深山讀書

周秋鵬

你可能會去聽一場音樂會。音樂會請來了一個著名的鋼琴家演奏世界名曲。演出時間已經提前貼了海報,還印在門票上。你買了門票,在演出前就趕往音樂廳。你一定會帶兩樣東西,一樣是你的門票,另一樣是你的耳朵。

因為你要去聽一場音樂會。到了音樂廳,演出的時間到了,鋼琴家上場,音樂廳裡突然安靜下來,鴉雀無聲。鋼琴響了起來,一段音樂穿過空間,進入到你的耳朵裡。

音樂穿過的地方就是空,空間,而你的耳朵深處,有著更大的空間,來接納那段音樂。音樂之所以被人聽到,是建立空間的基礎上的。一場音樂會,實際有兩個構成部分,一部分是鋼琴家,發出一段音樂,一部分是你的耳朵,你用耳朵裡面的空去接納了那段音樂,是你用自己的空和鋼琴家的演奏共同完成了那個音樂作品。往深裡想想也很有意思,一個平時跟你相隔萬裡的鋼琴家,因為一場音樂會,你們兩個人趕到同一個地方,然後一個彈出一段音樂,一個用自己的空接納了那段音樂,兩個陌生的人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一次美妙的連接,而後又各奔東西。

有時候會在網上找一段阿炳拉的《二泉映月》來聽聽,雖然他早就不在了,但是當那段音樂進入到耳朵裡,就感覺跟阿炳建立了一種穿越時空的連接。

空是什麼?實際空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能用語言描述的是有,或者是色,色指有顏色的東西,引申為看得見的東西,而有些東西是看不見的,但也存在,比如聲音,所以色本質上指的是有。有是可以描述的,大到一個地球,小到一粒灰塵,一隻杯子,一條狗,一輛汽車,只要是在有的範圍,就可以用文字描述。唯獨這個空,不能描述,只能通過有,去感知到空的存在。佛經說,不立文字。因為文字講不清空,反而會製造空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用文字來講空,那麼最好的引導大家去覺知那個無處不在的空。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實際都用到了自己內在的空。有一些科學家說,我們在街上看到一個美女,並不是真實的,因為眼睛只是攝影機,只負責拍攝,身體的內在具有顯示圖像的功能,如果某一天身體這個顯示圖像的功能消失了,再多的美女站在面前也看不到。而這個圖像,就是用內在的空顯示出來的。

一個聲音聽不見另一個聲音。如果去參加一場音樂會,鋼琴家在臺上演奏,你在臺下大聲唱歌或者說話,就聽不到那段音樂。所以音樂會要求大家都保持安靜,讓大家都在空的狀態,去接納音樂的進入。

空可以把一切事物連接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太陽,跟太陽連接在一起,是因為我們內在的空容納並顯現了太陽,關鍵是我們和太陽之間是空的,要是中間有什麼阻擋住了,我們就看不見太陽了。我們甚至可以通過閱讀佛經,跟幾千年前的佛陀形成一種連接。因為空是唯一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空不光連接了太陽和地球,還連接了古代的人和未來的人。

《西遊記》裡有一個人物叫悟空,他的本領那麼大,都是他內在的空顯現出來的。所以師父要他去悟那個空,他開始不知道,只盯著有的東西,想當官,先當養馬的官,覺得太小,再去看桃園,還是有意見,最後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500年,沒有事情可以幹了,才轉向自己內在的空。

佛門被指為空門。佛法應該是幫助人們了解和體驗空的途徑。空,無處不在。但只能通過有,而去覺知到。所以有即是空,色即是空。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眾所周知,《心經》是一部關於講述「真空妙有」的佛經。雖然《心經》篇幅短小,但對於佛家講空的實質,闡述得淋漓盡致。作為佛家修行的人,一定要理解空的本意。在《心經》中,空的本意,是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後出現的。
  • 金魚聽觀音講經,卻變成了妖精,觀音講的到底是什麼經?
    靈感大王相信我們都清楚,那哪是什麼神仙,分明就是個吃小孩的妖怪,那莊戶之所以將其稱為大王神仙,無非是因為對方年年在莊上施甘露,可在這看似慈悲的背後,卻是傷人的勾當。原來靈感大王之所以會為莊子施甘露,乃是一筆相互的勾當,作為代價,村子裡每年都要給靈感大王獻上一對童年童女供其享用,這不是吃人的妖怪又是什麼?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玄奘法師的所謂「不翻」,並非指跳過原文省略不翻,而是指在目的語與來源語之間不需要或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對應詞,有時將直接採用音譯,而不採用意譯。因此,「不翻」指的是「音譯」。「音譯即不翻之翻」。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金剛經》是一部佛陀講的經書,它的目的是讓人通過了解佛經的意思,生出諸般智慧,用以作為修行的指導。正因為它是一部指導修行的經書,所以看裡面的經文,要站在修行者的角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它。經文中,佛陀提到了四種相,分別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相,都是人對事物的一種直接了解和認識。
  • 那些耳熟能詳的佛經,到底是「真經」,還是「假經」?
    怎料阿難陀與摩訶迦葉二人心中有「想法」,竟然給了唐僧師徒無字佛經。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假經」。幸虧被燃燈佛祖拆穿,繼爾轉回頭去尋要有字佛經,這才算是取得了真經。當然西遊記中的這個橋段,並非是真實的記錄。只不過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東西,絕非那麼容易。哪怕你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切,最後得到的,有可能並非是你想要的那個結果。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金剛經》「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一部佛經一般分為三大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稱作「三分」。「序分」是佛經的序言和引子,敘述佛經的由來及因緣;「正宗分」是佛經的主體部分,闡述佛經所要表達的主要宗旨和義理;「流通分」是整部佛經的歸納總結,講述受持佛經的功德利益,勸誡眾生信受奉行,使佛經廣宣流布。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佛經講的四大皆空,是指一切都不存在嗎
    空是通過跟有比較而發現的。能夠看到的、摸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以及感覺到的東西都是有,但是所有的有都需要空間存放。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不在空間裡。科學家還發現,不光所有的東西周圍都是空間,而且在東西的內部,也到處都有空間。把一塊鋼鐵放大幾千萬倍,發現原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就跟宇宙中星星之間的距離一樣巨大。一切事物離不開空間。一朵花在空間開放,又在空間凋零。
  • 佛經中講的「五濁」是什麼意思?
    在佛經中,佛陀經常提到「五濁」,說我們處於五濁世間,那什麼是「五濁」呢?我們簡單學習一下。「濁」就是汙染,「五濁」,就是五種汙染。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這五種,「五濁」也叫「五滓」,也叫「五渾」,意思都一樣,無論是渣滓還是渾濁不淨,都是被汙染的意思。
  • 這五本名氣很大的佛經,本本都無比殊勝
    第一部,心經心經,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說是所有佛經之中名氣最大的一部,這一方面是因為它確實殊勝,乃是般若部所有佛經的「提綱挈領」,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篇幅極短,只有區區260個字。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亦是如此,「般若」指的是智慧,而且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波羅蜜」指的是彼岸,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道,「多」是去,度,行,「心」有兩個意思,一個指這本經是所有佛經的核心,另一個則是指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修「本心」。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在原始佛教時代,人們都按照佛陀講的法修行。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
  • 為什麼讀佛經要回向
    向是趣向,目的地是哪裡,從世俗到不世俗,就像我們讀佛經、印經、理解的法義,以及收集的「道糧」的這些聖財、功德財,要趣向什麼地方。」這是在佛法修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普賢十大願王中,普階回向在最後一願,可見祂的重要性。這是簡單從文字上講,但小兵似乎還是不怎麼理解,小芳只好表達再通俗一些。
  •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道家有思想叫做「無為而治」,佛家也有差不多的思想叫做「隨緣」,今天我們今天客觀的理解下,佛教的「隨緣」一詞的意思。佛教的隨緣是指順遂各種因緣的意思。
  • 芒種 這首風靡抖音的歌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一想到你我就wu~~空恨別夢久wu~~燒去紙灰埋楊柳這首被抖音屢次翻唱的神曲是有音闕思聽成員Morri3on組合創作,由趙方婧主唱的古風流行音樂。歌曲以深遠的意境和充滿古風韻味的旋律深受粉絲們的喜歡。但這首歌的到底講了些什麼?
  • 《道德經》這些話和佛經講到一塊去了,都是修行最高秘法
    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合一,尤其是佛道兩家,佛家的「空」和老子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被道教譽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他所講的《道德經》5000多字,雖然是字字珠璣,但最核心的莫過於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什麼才是真正的佛經?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今天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