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講的「五濁」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國學雜談

在佛經中,佛陀經常提到「五濁」,說我們處於五濁世間,那什麼是「五濁」呢?我們簡單學習一下。

「濁」就是汙染,「五濁」,就是五種汙染。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這五種,「五濁」也叫「五滓」,也叫「五渾」,意思都一樣,無論是渣滓還是渾濁不淨,都是被汙染的意思。下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五濁」:

一,眾生濁。我們現在的眾生,這裡指的是我們世間的人,身心汙染到極處,我們不相信倫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

二,見濁。沒有正確的知見,迷惑顛倒,認假為真,沒有智慧。人心浮躁,很難保持一顆清淨之心,缺乏獨立思考認知的能力,相信道聽途說,喜歡人云亦云,看不到事實真相,這就是見濁。

三,煩惱濁。缺乏真誠心,貪心卻特別大,不懂得知足常樂,隨遇而安。虛榮、嫉妒、慳貪、諂媚、虛偽、嗔恨、自私,樣樣都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煩惱痛苦肯定是少不了的,所以叫煩惱濁。

四,命濁。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的壽命最長的是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叫一減;然後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再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加一減就叫一個小劫。我們現在處在減劫裡面,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人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我們這裡,減了三十歲,就只剩下七十年,這裡說的是平均壽命。

因為我們現在是處在減劫時期,平均壽命會越來越短,人也會活得越來越苦,所以叫命濁。

五,劫濁。劫是代表的時間,時間並沒有染汙不染汙。為什麼說劫濁呢?就是因為前面四種染汙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所以把我們處的這段時間,叫做劫濁。在這個時期,造善業的人少,早惡業的人多。到人的平均壽命減至十歲的時候,刀兵災起,人人都看人不順眼,看到人就想殺人,這叫劫濁。

相關焦點

  • 佛經中的「五濁」是在講什麼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釋迦牟尼佛能在這樣的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直被稱為五濁惡世的地方,那五濁是在說什麼?它是怎麼形成的?今天有幸讀到正智出版社出版的《法華經講義》第二輯P311頁,看到五濁的解釋,結合思維,覺得很符合我們的一些現狀,特為大家節錄,供參考:五濁的現象為什麼會產生?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
  • 四川方言五,巴不得、醒豁、濁得很、老巴子,你們知道意思嗎?
    請問「巴不得」什麼意思?2.醒豁----兄弟,你整醒豁點,我都是剛剛才來的。請問「醒豁」什麼意思?3.濁得很----這個吊毛濁得很,你跟他講啥子道理嘛!請問「濁得很」什麼意思?4.老巴子----張哥,我剛才上街,看到你老巴子還是在街上。請問「老巴子」什麼意思?5.歪(wai 一聲)----那個批娃兒,堆堆不大,還歪得很哦!請問「歪」什麼意思?
  •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道家有思想叫做「無為而治」,佛家也有差不多的思想叫做「隨緣」,今天我們今天客觀的理解下,佛教的「隨緣」一詞的意思。佛教的隨緣是指順遂各種因緣的意思。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佛法講的是宇宙的事實真相,佛教的經典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很多人覺得佛經很難懂,這也是很正常的,佛經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但這個跟文化程度無關,不是說你學歷高就容易讀懂,學歷低就不容易。你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但只要聽一遍佛經,他就能全部明白經裡的意思,就能為別人講經。
  • 佛經講的空,到底是指什麼
    空是什麼?實際空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能用語言描述的是有,或者是色,色指有顏色的東西,引申為看得見的東西,而有些東西是看不見的,但也存在,比如聲音,所以色本質上指的是有。有是可以描述的,大到一個地球,小到一粒灰塵,一隻杯子,一條狗,一輛汽車,只要是在有的範圍,就可以用文字描述。唯獨這個空,不能描述,只能通過有,去感知到空的存在。佛經說,不立文字。因為文字講不清空,反而會製造空的概念。
  • 佛經中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
    佛經裡面的文字,只要不是文盲,這些文字大家都認識,但是形成佛經,整篇地閱讀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多數人總是說讀不懂,其實早期接觸佛經,就是讀文字,文字熟悉之後,裡面的內容慢慢就會懂,這裡懂會讓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發現佛法的美妙。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這五本名氣很大的佛經,本本都無比殊勝
    那麼問題來了,三藏十二部多達上萬卷的佛經,想要全部都讀幾乎是不可能的,哪些更值得或者說更優先一讀呢?今天紅塵君為大家來推薦五本佛經,本本都極其殊勝,妙用無窮,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資質,根器,學歷等等來挑選一本或者幾本來學習,請相信紅塵君,只要你認真讀了一定會大有收穫,絕不會後悔,否則你盡可以來罵我。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書中內裡豐富,用作取名即是絕佳。男孩一定仙風玉骨,女孩也是仙氣十足。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金剛經》「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佛陀說法「聞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我聞」。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他是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經藏的誦出者。「我聞」就是說阿難所誦出的佛經都是其親耳聽聞佛陀宣說的,而不是道聽途說或輾轉聞得的。「時成就」,即「一時」,指佛陀宣講佛經的時間。這是佛經中一種表示時間的特殊方式。「主成就」,即「佛」,指說法者確實是佛陀。
  • 為什麼讀佛經要回向
    小芳學佛兩三年了,從中獲益很多。小兵是小芳的男朋友,小芳也希望小兵能來學佛,小兵因為小芳的緣故,偶爾也讀讀佛經,做些財物上的布施。小芳和小兵說:「你讀佛經,財布施都是有功德的,你可以把功德進行回向。」向是趣向,目的地是哪裡,從世俗到不世俗,就像我們讀佛經、印經、理解的法義,以及收集的「道糧」的這些聖財、功德財,要趣向什麼地方。」這是在佛法修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普賢十大願王中,普階回向在最後一願,可見祂的重要性。這是簡單從文字上講,但小兵似乎還是不怎麼理解,小芳只好表達再通俗一些。
  • 金魚聽觀音講經,卻變成了妖精,觀音講的到底是什麼經?
    再說這靈感大王的來歷,「西遊記」中也是交代的清清楚楚,觀音的蓮花池裡原本有一條小金魚,而靈感大王正是因為偷聽了觀音講經才變成了妖精,偷偷溜到了通天河畔,做起了吃人的買賣。佛家講究因果,此事本身的因果關係就非常的清楚,因就是小金魚偷聽了觀音講經,果就是偷聽講經的金魚變成了妖精,那麼有人不禁要問,觀音究竟講的是什麼經,為何會讓金魚變成了妖精,不是應該成佛才是嗎?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我們今天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佛經的記載,不過據佛經記載,佛陀當年說法時並沒有直接記錄成經,而是通過口口相傳,最後再到經典的集結,這段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每個修行人都會遇到的五濁,究竟是什麼?佛早在楞嚴經裡講明白了
    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 學佛為何要先來讀佛經
    心之秘發表的很多文章,多數都是勸人來讀佛經的,有些人認為我整天叫人讀佛經,這是一種偏執;有的人則說,佛經我讀,可是讀不懂;還有人說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哪種方法都可以……。其實,關於這些問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都有提到,也講了很多為什麼要去讀佛經,乃至有些人,一直叫我要用通俗的話語舉例說明。
  • 讀真正的佛經,學生活中的佛
    如果你的小孩喜歡自己或跟大人一起讀,很好;如果他(她)不喜歡,也很好。如果硬要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那是,如果他喜歡讀,適合他;如果他不喜歡讀,不適合他。讀佛經,並不比讀一本世俗的文字高明或神聖。它們都是文字,如果一個人不以內觀者的品質去讀,即使讀佛經,也同樣把人帶進黑暗的意識之坑,像世俗的文字一樣。
  • 熱戀中的男女常表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世上的女孩子太多了,我只愛你一個。」有點情有獨鐘的意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句話相傳最初源於佛經中的一則故事。有一位富人問佛祖:「我有田有地,糧食堆積如山,家中妻妾成群,為什麼我還是不快樂呢?」佛祖聽罷微微一笑,沒有直接回答富人的問題,而是說:「我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富人點了點頭。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在原始佛教時代,人們都按照佛陀講的法修行。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
  • 人體內有三種廢物濁氣濁水濁物,想要調理好身體就要把三濁排出去
    真的沒有危言聳聽,萬病皆跟生氣有關,所以聽到這裡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關鍵是剛才我講到另外一句重點,叫什麼?有氣滯。就停滯不前的意思,血瘀的地方多了,就會出現什麼肝膽病、腎臟病、高血壓、心臟病、血液、月經病腫瘤,所以中醫眼百病從氣生正是此宜,為什麼一定要灸,就是告訴大家利用天時,把自己一些濁氣、濁水和濁物給它灸出來,讓我們的身體恢復到一個健康正常的能量上去,當然每天都健健康康的人生才會最開心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