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顏氏後人捐贈明代「鎮國將軍」誥命聖旨 系涉臺文物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6月13日,福建顏氏後人將傳承380年的明代「鎮國將軍」誥命聖旨捐贈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 黃善哲 攝

中新網泉州6月13日電 (孫虹 吳冠標)13日,在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鎮西安村顏克英故居,顏氏後人將傳承380年的明代「鎮國將軍」誥命聖旨捐贈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

顏克英(1612-1702),字啟拔,號雄立,晉江安海人,為鄭芝龍妻弟。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封授「鎮國將軍」,又升遷廣東總兵官,崇禎十四年移鎮廣西,轉江左,加徵蠻將軍,後任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同知。顏克英善文章,工書法,如泉州府匾額,龍山寺坊匾,皆系其手書。

據了解,此次捐贈的聖旨系「明崇禎十三年誥授顏克英為鎮國將軍」誥命,為明崇禎十三年十二月,崇禎皇帝誥授首次打敗荷蘭侵略者及消滅海盜劉香的顏克英為「鎮國將軍」,誥封其正妻陳氏為「夫人」。

安海鎮西安村顏氏後裔顏輝煌告訴記者,「這份誥命聖旨是2015年整理故居時,在橫梁上發現的。由於保護的方式不好,發現時已經快要脆化了。2017年2月又遭遇火災,差點被燒掉。」

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大陸與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一級專題博物館。該館藏品部文物保護人員陳曉嵐介紹,這份誥命聖旨是重要涉臺文物,殘長206.5釐米、寬29.2釐米,誥命墨書於黃地祥雲紋錦上,首尾兩條上下翻飛的雙龍圖案及文字均已缺失。

由於保存方式和使用方法不當,目前文物本體保存狀況較差,除文字內容基本完整外,誥命首尾缺失,本體脆化、破損、蟲蛀嚴重,且有繼續惡化的趨勢,亟需進行搶救性保護。

此前,顏氏後人曾將該文物寄存於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藏品部,交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初步的回潮、整形並採用無酸材料隔絕封護對誥命進行搶救性保護,使其處於脫氧、恆溼環境中,延緩其自然損害程度。

陳曉嵐表示,接下來將依據文物本體情況,啟動保護修復程序,爭取恢復文物原有形制。同時制定複製方案,根據捐贈人的要求,複製一份給捐贈人保存及使用。(完)

相關焦點

  • 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佛教文物展」
    2013年,這位先生參觀河北博物院,看到佛身及旁邊展出的舊時完整佛像照片,感覺佛身與15年前所見佛頭可能為一體,遂協調原收藏者將佛頭轉讓給臺灣善心人士,並由其捐贈給佛光山星雲大師,請星雲大師牽頭完成佛首榮歸故裡的心願。這位先生及相關團體參與過1999年山西靈石資壽寺16尊明代彩繪泥塑羅漢和2尊童子頭像、2002年山東濟南四門塔東魏石雕阿閦佛頭返還回歸的協調工作。
  • 明代樂陵第一位進士史邦直
    學軍 明代於1368年建立政權。一、系出名門學識卓越 史氏系延周室,太史令佚為周初四聖、周文王長孫,後人以官職為姓,尊史佚為始祖。西漢年間,史恭女弟史節為漢武帝太子妻,宣帝、成帝年間一門四侯,樂陵侯史高、將陵侯史曾、平臺侯史玄、武陽侯史丹。平臺侯史玄裔孫崇佐光武中興,是為溧陽侯。其後人為溧陽史氏。在樂陵史氏家族的大門春聯上,過去都寫著:系延周太史,功勳漢平臺。
  • 40冊明代名人湛甘泉作品捐贈省博物館(圖)
    40冊明代名人湛甘泉作品捐贈省博物館(圖) 時報記者周濤攝  近日,明代著名哲學家湛甘泉的後人湛靜將一套同治丙寅輯刻的湛甘泉著作全集捐贈給廣東省博物館。有關專家表示,之前廣州只見湛甘泉先生著作的零散版本,該套古籍書收錄了湛甘泉先生的所有文著,對於保存其學術精華很有好處,是彌足珍貴的善本。  據湛靜介紹,這次捐贈的古籍書是家傳之寶。
  •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麼意思?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提起「誥命夫人」,往往是持負面印象。這是因為戲曲《唐知縣審誥命》深入人心的緣故:《唐知縣審誥命》,說的是明朝嘉靖時期,嚴嵩弄權,嚴嵩的妹妹也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並且魚肉鄉裡,最終,縣令唐成不畏權貴,巧妙的依照《大明律》懲處了嚴嵩的妹妹誥命夫人,為民除害。
  • 這五大中國文物絕世罕見,可惜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所以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堪稱絕世罕見的中國文物,要到國外才能一睹真容,其中有五件中國文物還成為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知何時,它們才能回歸祖國。一:蘭亭雅集玉山子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是美國中西北部最大的博物館,始建於1883年,並於1977年成立亞洲分館,收藏了亞洲各個國家數萬件文物。其中有14個常設展廳專門用來展示中國文物,可見重視程度。
  • 星露谷物語捐贈文物獎勵一覽 捐贈文物有什麼獎勵
    本次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星露谷物語》捐贈文物獎勵一覽、捐贈文物有什麼獎勵,尚不清楚還不知道是否該捐贈的玩家不妨快來參考一下吧。 向博物館捐贈往往也能獲得不錯的回報   將古代種子捐贈給博物館,可以獲得古代種子的製作方法以及一包額外的種子,種下古代種子之後能夠收穫古老的水果;
  • 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開幕
    據悉,此次送展的展品以容庚所著《頌齋書畫小記》為線索,從他捐贈的1083件(套)捐贈作品以及院藏容庚書畫作品中精選出48件套(實物165件)。其中包括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即南宋佚名的《雲山圖》和明代林良的《秋樹聚禽圖》。
  • 中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讓你一次看個夠!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整件器物製作精美,簡潔大氣,不愧是巴蜀西周銅器的代表,國之重器。 西漢偏將軍印章,系龜紐方形金印,通高2釐米,紐高1.2釐米,邊長2.4釐米,重108.95克。
  • 「我家有5份聖旨,距今接近200年了」
    他說,家裡收藏了道光年間的5份聖旨,分別是祖輩福克錦泰(滿名)在盛京任職期間先後於道光二年、道光七年、道光八年和道光十五年接到的升職任命書和嘉獎書。  但這5份聖旨是不是真的呢?周先生希望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幫忙驗證,「這是叔叔從奶奶手裡傳來的,希望我們後人以先人為榜樣,努力工作,報效國家。」
  • 打卡福建「小墾丁」,漳州火山島+鎮海角攻略
    每到夏天就一定要去海邊,海島寄託了人們浪漫奇異的想像,關於海的一切都很美好啊,碧海、藍天、陽光、白沙……福建除了廈門之外,還有其他十分有趣好玩的小眾打卡地,假期來這裡,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小編給各位小夥伴分享的是福建漳州的火山島和鎮海角,景色簡直美極了!
  • 南京將軍山發現兩座明代黔國公大墓(圖)
    上圖:沐紹勳墓發掘現場 下圖:沐崑墓航拍圖  說到將軍山,南京人都知道,這一帶是明代開國功臣、黔寧王沐英的家族墓葬地,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便是出自沐英墓。記者近日從市文物部門獲悉,將軍山東南麓此前又發現了兩座明代高等級貴族墓葬,現場出土的兩合墓誌,則為人們揭開了兩位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原來,兩座墓葬都是沐氏家族墓,兩位墓主不但等級很高,還是一對父子,分別是明代第六任黔國公沐崑和第七任黔國公沐紹勳。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修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昨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對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為救亡圖存,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系、淮系開展「洋務運動」,購軍械、興實業、辦學堂,並將改革重點放在建海軍、強海防。1875至1884的十年間,清政府從英國、德國購置大量船舶,此間也遣專員和水兵赴英國接收軍艦、接受培訓,其中五位水兵因病長眠於異國他鄉。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四年 山東發現了這些寶貝
    整個外型看起來很像是西方的教堂建築,堪稱青島郵電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全世界僅存不到十部,可謂彌足珍貴。5.明黃花梨圓角櫃 收藏單位:曲阜市文物商店此櫃整體輕巧挺秀,線條流暢、裝飾簡練。據王世襄先生著作中得知,由我國流落海外現存美國納爾遜博物館中的一對黃花梨園角櫃於此櫃幾乎相同。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西周晉侯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見證了第一代晉侯開國之初的功業,確定了西周時期晉國的國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晉侯鳥尊不僅是西周青銅文物中的傑作,更是見證大國滄桑的國之瑰寶,堪稱晉國之瑞。2013年,晉侯鳥尊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 福建15個小眾古鎮,輕鬆看遍八閩之地歷代繁華
    福建,八閩之地。 「閩」系福建省的簡稱,最早出現於周朝,距今已2000多年。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閩,為東南越蛇神。」福建自古多蛇,居住於福建的古代氏族把蛇奉為圖騰,作為崇拜的偶像。故秦始皇設都時,改「東越」為「閩」。
  • 福建漳州:法院與臺商協會聯動化解涉臺糾紛
    新華網福州10月18日電(記者 鄭良)福建省漳州市中級法院日前出臺規定,建立法院與當地臺商協會解決涉臺民商事糾紛聯動機制,妥善處理涉臺民商事糾紛,保護臺商合法權益。     林貽華告訴記者,臺商協會具有熟悉臺資企業和臺商的優勢,在涉臺案件審理中,臺商協會能協助法院送達司法文書、安排並促成司法調解,為妥善解決涉臺民商事糾紛提供建議,維護臺商合法權益。      閩南漳州與臺灣一水相隔、血緣相親、方言習俗相同,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
  • 打卡網紅福建小墾丁,漳州火山島+鎮海角攻略
    每到夏天就一定要去海邊,海島寄託了人們浪漫奇異的想像,關於海的一切都很美好啊,碧海、藍天、陽光、白沙……福建除了廈門之外,還有其他十分有趣好玩的小眾打卡地,假期來這裡,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小編給各位小夥伴分享的是福建漳州的火山島和鎮海角,景色簡直美極了!提起福建,你可能會想到:文藝代表地廈門,攝影師最愛的霞浦《大魚海棠》中的永定土樓。
  • 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有什麼來歷?這個封號有多大的權力?
    到了唐朝,對女子的封號做了進一步的規範,有了諸如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國夫人、郡夫人、郡君、縣君、鄉君等封號。此時,並沒有誥命夫人之說。到了宋朝,才正式有了「誥命夫人」之說。誥,雖然出現得比較早,先秦時期就有,但通常泛指自上而下的命令,偶爾下告訴上也會用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