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在醫學上被稱為「最沉默的器官」,這主要得益於肝功能的強大,且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在肝臟出現疾病並損傷肝細胞的初期,患者基本上沒有特殊症狀出現,甚至是毫無症狀。所以肝病很難在早期發現,而體檢就是發現早期肝病的最佳方式。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肝功能檢查就是「抽血檢測」,通過化驗血液中的各類指標,來反應肝臟的基本情況,如果以下三個指標出現異常,那就可能是肝病發作的信號:
1、轉氨酶指數
轉氨酶在臨床上分為谷丙和穀草兩個種類,這種酶存在於肝臟、心臟以及肌肉和腎臟的細胞之內,以肝細胞內最為多見。而從血清轉氨酶的含量就能看到肝臟的受損情況,一般普通肝病患者多以谷丙轉氨酶升高為主,特別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以該症狀最為常見。而酒精性肝損傷則是穀草轉氨酶升高,當肝細胞受損之後,轉氨酶就會被釋放至血液,導致轉氨酶指數超標。
不過,如果在體檢前有熬夜、喝酒或服用感冒藥等情況,都可導致其指標異常。如果在進行「B肝兩對半」篩查時在正常範圍,只是轉氨酶一項升高,通常不需要過度緊張。
2、膽紅素指標
肝臟是分泌膽汁的主要器官,人體膽汁在生成後會進入到膽囊內進行濃縮和儲存,當腸道消化食物時,膽汁又會隨著膽管進入腸道內。而膽紅素就是膽色素的其中一種,是膽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黃色,它具有一定毒性,會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膽紅素指標是臨床上判斷黃疸的主要指標和依據。膽紅素如果越高那就說明肝臟受損越嚴重,同時膽紅素升高還能判斷黃疸的類型。膽紅素指標包括了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以及間接膽紅素三類,當肝臟運行出現問題後,比如腫瘤、炎症、肝硬化等,就可造成膽汁排洩受阻。
膽紅素無法被機體代謝和分解,反而是進入了血液中,從而導致患者總膽紅素超標。同時體表還會出現黃疸症狀,包括鞏膜發黃、皮膚發黃以及大小便發黃等。
3、蛋白指標
蛋白指標包括了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等幾個種類,其主要反映的就是肝臟的合成功能。當出現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癌之後,肝細胞合成蛋白功能就會逐漸減退,同時肝臟儲備功能也越來越差,從而表現出白蛋白低下狀態。另外,肝硬化患者還會出現球蛋白升高,表現出白球本倒置的情況。
而前白蛋白是通過肝臟進行合成的,作為靈敏的營養蛋白質指標,其在乾燥出現急性損傷、肝硬化或肝癌之後,血濃度也會因此下降。而當肝細胞大量壞死時,前白蛋白更是會明顯下降。一般而言,前白蛋白值越低,就說明患者的肝損傷越嚴重。
不過,僅憑這三項檢查還不能確診肝臟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還需結合ct、彩超、病毒篩查等多個方式,才能確診肝臟疾病,並進行科學系統的治療。當以上三個指標出現異常時,大家千萬不要忽視,積極進行下一步檢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