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專家建議最好不要觸碰,更不要食用

2020-10-05 迷你科學星球

非洲大蝸牛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系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國主要出現在東南沿海,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省份都有見到。雨後的夜晚,經常可以在路上見到大量的這種蝸牛。不過專家建議最好不要觸碰,更不要食用。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非洲的大蝸牛。

簡介

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a Fulica)瑪瑙騾科,屬非洲大蝸牛屬成年非洲大蝸牛的體長通常在7~8cm,大的可達20cm,現存最大的記錄標本39.3cm。我這麼說可能不夠直觀,人的臉長大概20cm,現在你知道它有多大了吧。闊怕!作為腹足綱生物,壽命也很長,壽命一般5~6年,最長可以達到9年,這在腹足綱生物中也算是比較長壽的了;晝伏夜出,喜陰厭陽,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38℃,土壤溼度為45%~85%。

優生優育,成長快速

擁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非洲大蝸牛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所以任意兩隻蝸牛相遇,就會進行交配。然而更厲害的是,它的繁殖可以根據環境自行調節,它可以儲存異體的精液,並能保留數月在體內,等到環境適宜再進行產卵。如果條件不行,那就等等再生,堅持「優生優育」,保證下一代生存環境。下一代經過5~15個月又可由幼卵到發育成熟;為啥跨度這麼長,這又是它的另一個特性,在適宜的環境,適宜的溫度就能快速成長。成年非洲蝸牛在適宜的環境一年可以繁殖四次,一次可以產150~300顆卵。

我們來算道數學題,證明下它驚人的繁殖能力:如果小明有一對健康的非洲大蝸牛,在適宜的環境,按照20%丁克的概率,一次200顆的排卵量,6個月即成熟的標準,王健林一個億的小目標,小明要多少年後才能實現?

如果算錯,不接受反駁

按照上表,小明兩年即可達成一個億的小目標,並且還有80多億的潛力股!

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機制

除了繁殖力強,非洲大蝸牛生命力也很頑強,當生存環境不適宜時,它們會進行閉關,在外殼口分泌一種類似蠟一樣的東西,封住殼口,在裡面能堅持數月。等到雨季的到來,又會衝破封蠟,繼續活動。

牙齒多,胃口好

非洲大蝸牛屬雜食性,有25000顆牙齒,可危害500多種農作物,在東南亞椰子,可可,橡膠園都是他們侵害的對象,餓了甚至還能吃同伴的屍體,紙張等。最最厲害的是他們居然可以啃食水泥,補充鈣質,促進外殼的發育。

為啥不要碰,不要吃

因為它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會給人類帶來各種疾病。比如管圓線蟲,即廣州住血線蟲,這種寄生蟲正常宿主是老鼠,在老鼠的糞便中就可能會帶有這種寄生蟲,而非洲大蝸牛的棲息地與老鼠的棲息地環境很接近,所以很容易攜帶這種寄生蟲。管圓線蟲在人體活動會引起各種神經問題,比如嗜酸性腦膜炎。還有結核桿菌,會直接導致結核病。而且並非只有食用才會引起這些病菌寄生蟲的傳播,科學家發現在非洲大蝸牛的生存環境中也會有這樣的寄生蟲和病原菌。

入侵案例

介於它的以上特性,非洲大蝸牛被多地定義為外來入侵物種,它是公認的熱帶和亞熱帶最糟糕的一種蝸牛。尤其是美國,每年要花大量人力財力來消滅它,不過效果有限,每年到了雨季,它們又會爆炸性增長。美國的蝸牛入侵,最早要從1966年說起,一名小男孩從夏威夷帶了三隻蝸牛回到邁阿密,七年後,它們在當地就形成了17000隻的龐大群體。不過跟上面一個億的小目標相比,理論值和實際值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然而在東非加納,非洲大蝸牛卻備受歡迎,因為吃蝸牛已變成當地的一種飲食文化,加納號稱一年要吃掉1000噸的非洲大蝸牛。當地蝸牛因大量食用,快瀕臨滅絕。

中國最早的入侵案例是在1932年,臺北一日籍大學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為由,將非洲大蝸牛從新加坡引入臺灣。後來陸續在廣東、福建、廣西等省份出現。不過好在非洲大蝸牛在中國目前還並未引起很嚴重的物種入侵危害,所以我國暫時也未對它進行一些有力的主動地消滅措施。

結尾

兩個世紀前,非洲大蝸牛還只生活在非洲沿海地區,現在卻可以在全球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類。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面對大自然要時刻保持警惕,千萬不要為滿足一時的獵奇心理,而打開了大自然潘多拉的魔盒。新型冠狀病毒,SARS等等事件歷歷在目。

相關焦點

  • 草坪驚現十幾隻非洲大蝸牛 專家:不觸碰不食用
    原標題:草坪驚現十幾隻非洲大蝸牛 專家:不觸碰不食用 盧先生走近一看,草地上還真的聚集著很多蝸牛,但和平日見到的蝸牛不同,這些蝸牛每一隻都有雞蛋大。   「我數了數,有十幾隻,都往草地上廢棄的桌椅上爬。」盧先生告訴記者,他曾在報紙上看到過類似蝸牛,上網查詢比對後,更加確信這就是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網上說千萬不要碰觸,會傳播疾病,我擔心有小朋友抓去玩,那就太可怕了。」
  • 入侵物種又作妖?這次是非洲大蝸牛,破壞農村土地,怎麼都抓不完
    就在人們還在為草地貪夜蛾的問題焦頭爛額的時候,又有入侵物種在農村作妖了,福建莆田有網友發博表示家鄉出現了大量的非洲蝸牛,村民們每天拿著大桶去撿,卻怎麼都撿不完!該網友表示這些大蝸牛現在正在莆田各地農村的菜地和田地裡蔓延,肆無忌憚的啃食瓜果蔬菜,為了消滅它們,農民們也用了很多藥,可是依然殺不死。
  • 成都彩色蝸牛成小學生新寵 專家:入侵物種
    成都彩色蝸牛成小學生新寵 專家:入侵物種 2017-04-15 13不過,一些商家甚至說這些蝸牛都是自然顏色,並因此熱銷。蝸牛成了一些市民的「新寵」,一些小學生更是對這些蝸牛愛不釋手,一邊飼養,一邊寫觀察筆記。  然而動物專家卻表示,這些蝸牛其實就是褐雲瑪瑙螺,以前作為食用蝸牛引進,現在已成為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南方一些地方都能見到。這些寵物對於農作物危害較大,在東南亞等地甚至泛濫成災。
  • 颱風過後非洲大蝸牛橫行,疾控中心:不要吃更不要養,當心得病!
    非洲大蝸牛如何渡過重洋「入侵」中國? 據了解,非洲大蝸牛是世界公認的有害螺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也將其列入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外來物種之一。
  • 成都彩色蝸牛成小學生新寵專家:入侵物種
    市場上熱銷的「彩色蝸牛」赤橙黃綠顏色各異,近日,在成都的寵物市場上,這些染得跟「殺馬特」一樣的蝸牛,已和大家印象中的蝸牛相去甚遠。不過,一些商家甚至說這些蝸牛都是自然顏色,並因此熱銷。蝸牛成了一些市民的「新寵」,一些小學生更是對這些蝸牛愛不釋手,一邊飼養,一邊寫觀察筆記。
  • 非洲大蝸牛大如雞蛋「入侵」莆田 不能摸和吃
    當地村民說,從沒見過體形如此大的蝸牛大如雞蛋,長約10釐米;是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專害農作物,還會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果不其然,之後他們上網搜索發現,家裡的這隻大蝸牛與「非洲大蝸牛」十分相似,其不僅是一種外來有害物種,還可能會傳播疾病。林女士說,她所在工廠旁是一條河溝,她懷疑大蝸牛是從河溝裡爬到食堂內的。「聽同事講,他們曾抓到幾隻體形差不多的大蝸牛。」林女士說。「前段時間看新聞說,福州、廈門等地都發現了非洲大蝸牛,看來,莆田也遭到了『入侵』。」採訪期間,國歡鎮村民對這種大蝸牛的「身份」感到擔憂。
  • 非洲大蝸牛出沒,食用可致腦膜炎,對蔬菜危害極大!
    這種蝸牛為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介紹,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高。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謝勝提醒市民,這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食用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這是蝸牛嗎?可以吃嗎?昨日,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急診醫學科(急救創傷中心)副主任兼急診內科主任謝勝提醒市民,這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食用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煮熟後吃仍有風險「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謝勝說,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 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近期深圳降雨頻繁,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對此,專家提醒,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其實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介紹,雨後出沒的這些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專家提醒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密切接觸或食用有可能導致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新聞頁-臺海網] 非洲大蝸牛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入侵動物—非洲蝸牛
    趕緊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這些都是非洲蝸牛的幼仔,這繁殖能力也太強了吧。順便科普了一下,「非洲大蝸牛的侵害對象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
  • 恐怖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從非洲一路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早在許久之前我們就曾科普過非洲大蝸牛,不過當時說的不夠詳細。其實非洲大蝸牛的種類是很多的,足足有五個亞種,分別是:非洲大蝸牛左旋亞種、非洲大蝸牛凹臍亞種、非洲大蝸牛指名亞種、非洲大蝸牛加納亞種和非洲大蝸牛黃色亞種。
  • 繼非洲大蝸牛之後,又有物種入侵美國,它快造成另一物種滅絕了
    除此之外,生物入侵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當人類製造出火車、飛機這些克服長遠距離問題的交通用具之後,一個地區的人開始走向其他的地區,跟隨著他們的是一些屬於原住地的生物。如果這些外來物種到了新地方後快速地融入當地的新環境,那麼它們基本就很難被清除掉了。再加上有些外來物種在新地方缺乏天敵克制,從而釀成了生物入侵的悲劇。
  • 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食人魚非洲大蝸牛等引關注
    「據初步估計,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造成574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還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引起土著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消失和滅絕。」  廣西近兩年出現的食人魚、非洲大蝸牛等入侵物種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巨型蝸牛入侵南寧 專家稱大蝸牛天敵多不必太恐慌
    原標題:巨型蝸牛入侵南寧 專家稱大蝸牛天敵多不必太恐慌   近日,多家媒體均以「巨型蝸牛入侵南寧」為題,報導了南寧市沙井中學附近一菜地裡出現非洲大蝸牛一事。外來入侵物種,這一平時很少有人提及的話題,再次吸引公眾注意。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水泥都能吃,國人束手無策,在非洲難以生存
    01非洲大蝸牛入侵我國,最大體長能超過20釐米近幾年來,我國對於外來入侵物種管控得非常嚴格,但總有一些漏網之魚令我們非常頭疼,其中非洲大蝸牛就是一種令中國人很苦惱的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年的蝸牛殼長一般為7至8釐米左右,最大則能超過20釐米。一般非洲大蝸牛是夜行性動物,屬於雜食性,基本上都是在潮溼的環境當中活動,尤其喜歡在下雨天以及夜間的時候出沒。非洲大蝸牛在平常的時候都躲在陰涼的地方,並且會在自己的殼口出做上一層白膜,只露一個小孔供自己呼吸,等到環境適合的時候再出來活動。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非洲大蝸牛讓消費者犯難了
    從名字可以看出,非洲蝸牛的老家肯定是在非洲了,然後才慢慢的滲入到那些溼熱地區,但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外來入侵物種,還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的第16個種類。 非洲大蝸牛能如此成功的走向全球,走向世界,只有這兩種理由:美食與寵物。
  • 非洲大蝸牛出沒高檔小區 物業將噴農藥防治(組圖)
    張先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自己見到的大蝸牛與最近常出現的會吃水泥、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的「非洲大蝸牛」十分相似,趕忙把非洲大蝸牛的危害發到群裡。大伙兒得知「大蝸牛」的危害後都很警惕,有人建議遇到大蝸牛就用開水燙、肥皂水泡,還有人希望找物業來撲滅蝸牛。  昨天,福州市有害生物防治協會的專家林奕辰,看完蝸牛照片後表示,極有可能是非洲大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