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變一個字的讀音,讓已婚女性罵了三年,如今這個字人人都在用

2021-01-08 楊哥說歷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有些字可能是同一個字但是卻有好幾個讀音,比如說尾、了等字,也有一個讀音但是意思卻不相同的,比如說他、她、它,這三個字現在分別是第三人稱用來表示男性、女性以及人以外的事物。但在很久之前「她」其實並不是表示女性的,是一個叫劉半農的人將「她」改了讀音的,當時還轟動了全國並被反對攻擊。

很早以前古人是不區分人與物,他這個字是男女和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的。《詩經·小雅·鶴鳴》記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別的山上面的石頭很堅硬,可以琢磨玉器。而「她」不是劉半農首創,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這個字,讀音是jiě。

劉半農生於1891年5月29日的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很聰明,六歲就能夠做對聯、詠詩。民國二年(1913年)的時候他進入中華書局擔任編譯員,先後在多刊物上發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譯或創作的小說。

民國六年(1917年)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只有將古人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學才能得到發展。他主張在白話文沒有正宗的地位之前,應該將文言跟白話文放在同一個地位上,白話要吸收文言的優點,文言要淺顯。從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學為參照,想實現文學的變革。

他長期對中國的文字進行研究,他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活動「以身試罵」。有一次他為了編一本罵人的專輯,就在北京的報紙上刊登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語言學家趙元任知道以後就特意趕到劉半農住的地方去,用四川、湖南、安徽這些地方的方言罵了劉半農很長時間。之後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罵了他一通,他也向他的學生徵罵。為此還特意去見了章太炎,章太炎是著名的學者,於是不僅罵劉半農還要告訴他這個罵人的話是哪個朝代的、哪個人說的出自哪裡,一直從早上講了中午,劉半農才告辭。

劉半農在1918年,擔任北大教師的時候,第一次提出可以用「她」字來指第三人稱的女性。在五四運動之前的文學作品裡,會有用「伊」來指代女性的。劉半農提出的這個她一出現,就遭到了封建保守實力的反對和攻擊,1918年8月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面發表的文章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很快這件事就引發了人們的爭議。

1920年初,上海的一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這是劉半農的錯》,提出劉半農創造這個字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個字在看的時候能區分,但讀起來音是一樣的。沒多久,另一家報社發表了支持劉半農創造她字的文章。經過雙方的爭執,這個字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魯迅先生對此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而劉半農當時認為這個字是首創是因為她字在古代是生僻字,極少用到。劉半農想創造這個字也是當時的環境下,西方語言特別是英語興起,沒有區分男女的第三人稱的問題就出來了。漢語中沒有一個字能跟she相對應,每次翻譯這個單詞的時候就會譯作他女或者是那女的,這個詞又是一個常用詞,不管是讀還是看都很彆扭,所以劉半農對此研究就出了「她」這個字。

參考資料:《詩經·小雅·鶴鳴》、《劉半農研究資料》

相關焦點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女性罵了三年,現在「真香」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整個世界逐漸掀起一陣「漢語熱」。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故事是發明了一個漢字,反倒被罵的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劉半農,他曾在英國的倫敦大學留學,因在外國他鄉,思鄉心切,寫下一首叫《叫我如何不想她》的詩篇,此詩句句情感真摯,令人動容。詩名最初是《情歌》,後《改成了《教我如何不想她》,整個詩篇裡共有五個「她」字。
  • 此人寫了「一個字」,被女人罵了3年,魯迅也罵他,後卻誇用得好
    此人寫了「一個字」,被女人罵了3年,魯迅也罵他,後卻誇用得好我們中國的漢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這種歷史長度在全世界都是少見的。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子,以及說的話,都已經和古時候有了很大不同,因為隨著時間的流轉,人們行為習慣的改變,大部分的漢字都已經簡化了,說的話也更加口語化了。
  • 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比方說,民國有個語言學家,說了一個詞,卻被中國女人罵了三年。劉半農,1891年出生於江蘇江陰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尤其在語言文字方面,更可謂是名不見經傳,6歲時就能吟詩作對。民國三十三年(190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劉半農是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在中華書局任編輯,專攻翻譯與寫作。在此期間,劉半農又投身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
  • 他發明了1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這個字每個女性都在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發明了漢字,一筆一划一撇一捺都是中國文化,而漢字對他國的影響也十分大,在古代為附屬國的高麗國與扶桑國所用的文字也都是漢字,而這兩個國家就是現在的韓國與日本,可見中國的漢字是一項多麼偉大的發明,現在也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中國文化,來學習中文。
  • 他發明一個字,被女性痛罵3年,如今卻被收錄進字典
    如今我們所運用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和金文演變而來,漢字的一筆一划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古代時期的漢字書寫較為複雜,主要以象形為主,現代史的漢字已經簡單化。漢字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如今已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它能夠延續數千年說明它是優秀的中華文化,其實古人在接受漢字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曾遭遇許多阻礙。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而字體其實也在不斷的演變中,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再到現在的簡體字,漢字的變化其實有了很大改變。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
  • 真香定律: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3年,現如今卻廣受歡迎
    中華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就連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不同的含義。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在眾多漢字之中,有一個漢字並非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而是近代所創,是由一位名為劉半農的文學家所創造,在當時的社會引發了熱議,甚至被女性痛罵3年,現如今卻廣受歡迎,人人都在使用,看來就連漢字都逃不過「真香定律」。劉半農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也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劉半農主張漢字改革,認為漢字最終應該走在拼音化的道路上,擬定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如今說到方言的不同,最典型的就是江浙一帶,那裡的方言分布及其密集,可以說隔一個村就是有不同的語言偏差。在此誕生了最難聽懂的方言,那就是溫州話,如果溫州話稱第二,那沒有方言敢稱第一。曾經有人為了打趣,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而那些封建時期的歷史與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中語言的出現。雖然如今的我們,使用的都是統一的漢字,並且國家也規定,普通話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各地的方言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卻並未因此而消失。正是因為有語言和文字的基礎,才有了歷朝歷代的發展。這個字,是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究竟這個字有多奇特呢?
  • 百年前發明一個新漢字,遭到女權主義者痛罵,如今人人都離不開它
    原來在中國古代的漢語中,是沒有這個"她"字的,不但沒有"她",而且連"他"字都很少使用。準確地說,"他"這個字就存在了,但是在古代的漢語中,並不作為我們現在熟悉的男性第三人稱使用,而是根本不分人或者物,都可以使用,比如「他山之石」、「無他」、「他人」。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漢字在人們一代一代使用的過程中也慢慢在發生變化,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隸書,直至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漢字的讀音以及寫法都和之前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在中國有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前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 中國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漢字是十分有趣的,其千變萬化的字義和讀音,常常讓遠渡重洋的外國學子頭痛不已,因理解不了中國文化與用語習慣,常常鬧出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除開這個,漢字本身也是十分特別的,許多字來源於象形文,而象形文來既源於日常生活,又來源於所見所聞,皆是圖畫所得,屬於表意文字,易被學習與掌握。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奇特字,但也因象形文字的圖畫性,有些抽象的想法無法用象形字表達,這也是它的局限性。文字除字形有趣,讀音也是好玩之極。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讀音相同的奇特漢字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讀音,在使用同一文字的前提下,讀音與含義區別不是特別大,讀音相同的字也不在少數。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引言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4672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學科——甲骨學。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如果廢除了漢字,這樣的文章連神仙都難讀懂,不信來試!千古奇文,全篇78字只有一個讀音,故事卻講得很精彩!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話並不誇張,因為,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漢語言文字越來越博大精深。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是否讀錯了
    方言的產生是多種多樣的,中國有句俗話叫:「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哪怕是一個小鎮都有三到四種不同的方言。方言的產生最初起於先秦時期,周滅商之後,劃分中原,以周王室作為華夏中心,將南方作為「蠻」、東方為「夷」、西方為「戎」、北方部落為狄。五方之民語言不通。春秋時,各地諸侯達到了170個,在兼容當中才逐漸形成七雄。
  • 鐵騎(qí)、斜斜(xié)……這些字的拼音改變了,讀古詩詞的時候...
    另外,在有稿主持的時候,主持人們都是進行了精心準備的,因此讀音的改變不會造成主持人太大的困擾,可能在出外景的過程中,外景主持有可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海光這樣說道。除了主持人的身份,海光也是一名經典誦讀的推廣者,因此他認為有些讀音的改變有一點遺憾,迎合大眾是在「媚俗」:「大家都念錯了就把它算做正確讀音,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一種媚俗。它損失的是這個讀音的歷史淵源,文化元素。
  • ...qí)、斜斜(xié)……這些字的拼音改變了,讀古詩詞的時候怎麼辦?
    另外,在有稿主持的時候,主持人們都是進行了精心準備的,因此讀音的改變不會造成主持人太大的困擾,可能在出外景的過程中,外景主持有可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海光這樣說道。除了主持人的身份,海光也是一名經典誦讀的推廣者,因此他認為有些讀音的改變有一點遺憾,迎合大眾是在「媚俗」:「大家都念錯了就把它算做正確讀音,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一種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