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有些字可能是同一個字但是卻有好幾個讀音,比如說尾、了等字,也有一個讀音但是意思卻不相同的,比如說他、她、它,這三個字現在分別是第三人稱用來表示男性、女性以及人以外的事物。但在很久之前「她」其實並不是表示女性的,是一個叫劉半農的人將「她」改了讀音的,當時還轟動了全國並被反對攻擊。
很早以前古人是不區分人與物,他這個字是男女和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的。《詩經·小雅·鶴鳴》記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別的山上面的石頭很堅硬,可以琢磨玉器。而「她」不是劉半農首創,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這個字,讀音是jiě。
劉半農生於1891年5月29日的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很聰明,六歲就能夠做對聯、詠詩。民國二年(1913年)的時候他進入中華書局擔任編譯員,先後在多刊物上發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譯或創作的小說。
民國六年(1917年)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只有將古人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學才能得到發展。他主張在白話文沒有正宗的地位之前,應該將文言跟白話文放在同一個地位上,白話要吸收文言的優點,文言要淺顯。從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學為參照,想實現文學的變革。
他長期對中國的文字進行研究,他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活動「以身試罵」。有一次他為了編一本罵人的專輯,就在北京的報紙上刊登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語言學家趙元任知道以後就特意趕到劉半農住的地方去,用四川、湖南、安徽這些地方的方言罵了劉半農很長時間。之後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罵了他一通,他也向他的學生徵罵。為此還特意去見了章太炎,章太炎是著名的學者,於是不僅罵劉半農還要告訴他這個罵人的話是哪個朝代的、哪個人說的出自哪裡,一直從早上講了中午,劉半農才告辭。
劉半農在1918年,擔任北大教師的時候,第一次提出可以用「她」字來指第三人稱的女性。在五四運動之前的文學作品裡,會有用「伊」來指代女性的。劉半農提出的這個她一出現,就遭到了封建保守實力的反對和攻擊,1918年8月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面發表的文章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很快這件事就引發了人們的爭議。
1920年初,上海的一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這是劉半農的錯》,提出劉半農創造這個字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個字在看的時候能區分,但讀起來音是一樣的。沒多久,另一家報社發表了支持劉半農創造她字的文章。經過雙方的爭執,這個字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魯迅先生對此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而劉半農當時認為這個字是首創是因為她字在古代是生僻字,極少用到。劉半農想創造這個字也是當時的環境下,西方語言特別是英語興起,沒有區分男女的第三人稱的問題就出來了。漢語中沒有一個字能跟she相對應,每次翻譯這個單詞的時候就會譯作他女或者是那女的,這個詞又是一個常用詞,不管是讀還是看都很彆扭,所以劉半農對此研究就出了「她」這個字。
參考資料:《詩經·小雅·鶴鳴》、《劉半農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