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教育心理學中,斯金納與班杜拉的理論都是比較重要的考點,並且二者也是比較相似的知識點,尤其是對於強化,二者的觀點到底是完全一樣還是部分相似呢?那我們今天就詳細的來了解一下它們吧。
(一)
斯金納是通過他的做的迷箱實驗得出結論的。他專門製作了一個箱子叫做「斯金納箱」,裡面有食槽,有開關,只要點開關,食槽中就會出現食物。把一隻小白鼠放進來,小白鼠發揮它的天性,亂跑亂竄,無意間碰到了開關,發現食槽中出現一個食物,很開心的吃掉;繼續玩耍,無意間又發現食槽中出現一顆食物,又很開心的吃掉食物;小白鼠發現這個規律後,就一直點開關,然後一直吃食物,直至吃飽為止。其中食物叫做強化物,小白鼠點開關行為頻率增加,這個屬於正強化。所以正強化的概念就出現了。
正強化: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強其其行為出現頻率。
既然有正強化就會有負強化,負強化斯金納依然用實驗證明了其結論:小白鼠剛放進來的時候,腳下的電板通著電,小白鼠被電的胡亂的在跑,無意間碰到開關,發現電流沒有了,所以小白鼠為了擺脫電流的刺激,就會一直按著開關。小白鼠為擺脫電流刺激而一直按著開關,就屬於負強化,那麼負強化的概念就出現了。
負強化:撤銷一個厭惡刺激,從而增強其行為出現頻率。
所以,綜上所述,斯金納的強化最終導致的行為頻率一定是上升的。舉個例子:小明考了一百分,他媽媽就獎勵他100塊錢,小明下次依然會考100分,這就屬於正強化;小明考了一百分,他媽媽說:這周的衣服不用你洗了,我幫你洗。小明不想洗衣服下次依然考一百分,這就屬於負強化。
(二)
班杜拉的強化本質上是從他的理論:觀察學習中得出來的。認為由直接導致的所有學習現象,都可在替代的基礎上發生的,即都可以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其結果而實現。所以觀察學習,又稱替代性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並沒有外顯得操作。班杜拉把強化分為三種,分別是:
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
替代性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自我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
三者在區分時,可以區分主體,直接強化就一個主體:觀察者(側重外界對觀察者的強化),替代性強化:兩個主體,自我強化雖是一個主體,但是是主體自己對自己進行強化或處罰。
各舉個例子:
直接強化:小明上課睡覺,老師讓他站起來聽課。
替代性強化,小明看見小紅上課睡覺,老師讓小紅站起來聽課,小明上課就不睡覺。
自我強化:小明覺得自己困了,就自己站起來聽課。
所以對於斯金納和班杜拉的強化,它們二者還是不一樣的,斯金納更側重的是刺激導致的行為結果一定是上升的,但是班杜拉的強化行為結果可能是上升的,也可能是下降的。那在做題時如何區分這二者呢,就看題幹,如果題幹側重行為頻率增加,即斯金納的強化;若題幹側重看到不同的情形有不同表現,則是班杜拉的強化。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