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羊車界」很少為讀者和粉絲朋友們貢獻飛機類的文章。不過今天在「老爺車博物館」的展館門口,卻見到了一架!它不是一架米格或國產噴氣式戰機,從機頭鯊魚嘴的塗裝看,這可能是一架與近代戰爭史有諸多淵源的活塞式戰鬥機!
見慣了少年宮、博物館、景區陳列的米格系列戰鬥機的雄姿,老實說,當我在博物館門口第一眼見到這架螺旋槳式飛機時,確實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起初,基於肚裡的那些軍事常識,以為這是一架經典的P-51「野馬」......差點出了洋相。經過詳細的比對歷史資料,發現面前的這架軍機竟然是一架比P-51年代更遠一些的P-40戰鬥機。
P-40,綽號「戰鷹」。是寇蒂斯公司在P-36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而來,第一架原型機於1938年10月試飛,1939年開始裝備部隊。它也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主力機型。除了美軍大量裝備外,還被援助給英國、法國、中國、蘇聯等國家。援助給我國的P-40,使用它最為成功的一支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飛虎隊」!
當年,由於我國的空中力量在抗戰初期損失殆盡,以志願者身份援華的「飛虎隊」,確實裝備了該機。但是從整體性能上說,P-40並不是美國當時最先進的戰機。其最大速度為573千米/小時,初期型號只配備有兩挺12.7毫米機槍,在纏鬥性能上也不能與日本的「零」式戰機相比。促成該機成為二戰時期,美國戰鬥機產量第三位(13143架)的原因,是P-40價格低廉,而且投產迅速。
在此說陳納德的「飛虎隊」是使用P-40比較成功的一支部隊,是因為「飛虎隊」在與日軍空戰中,充分發揮該機的俯衝優勢。多數情況下採用高速俯衝,打了就跑的戰術;避免與「零」式戰鬥機糾纏,做到取己之長避己之短,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如今在我面前的這件展品,與P-51戰鬥機的主要區別是機身外形。P-40從側面看像一個圓潤的梭形;而P-51會從機身的後三分之一處,具有明顯的弧形上收,很像直升機尾部的樣子。此外,發動機進氣口的位置和造型也不同。P-40的進氣口位於螺旋槳處機頭的下方,而且從進氣正面看,橫截面是三段式的;而P-51的進氣口多位於主翼翼根的機身結合處後方。再有,就是駕駛艙門、前主輪機翼外櫞等細小差別......
仔細觀察面前這架編號為「68」,編碼「P-8109」的戰機塗裝。竟然採用了與坦克相近的「黃、綠、白」為主色;而該機的機身徽章和個性標識,既充滿了時代印記,又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首先,位於機頭處的鯊魚嘴塗裝和機身兩側的飛虎標識,證明它曾隸屬於援華的「飛虎隊」。但是,位於該機駕駛艙前兩側、呈對稱噴塗的美女簡圖,似乎又是美國轟炸機飛行員的最愛。而且,位於該機駕駛艙左側的10個戰績標記,噴塗的不工整,略顯業餘,這多少令人驚訝和不解。
另外,在這架P-40右側機翼下方,被人貼了面國旗貼紙,左側翼下卻塗有原國民黨的徽章。通過與歷史圖片比對,位於機身「68」字樣的位置,原本是美空軍的徽章,而不是這兩個阿拉伯數字。雖然可以通過這些塗裝,臆斷出這架飛機歷經「飛虎隊」,後轉給國民黨空軍,又被我軍繳獲,而且極有可能還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從標識沒有在它該在的位置,雖有改動,但是不徹底,又故意遺留這點分析。即便是為了展出,進行了一定的復;再加上機身多處的鏽跡,還是難免讓人懷疑:這是一件為抓人眼球而造的仿製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