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陳巖 鬥門美食多,乾務蔗鼠長期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被一些食客列在鬥門美食三甲之中。不過今年3月5日珠海最後一家糖廠停榨後,鬥門已沒有了甘蔗田,蔗鼠也失去了生存空間,那麼乾務蔗鼠這道鬥門美食是否也將消失?昨日,鬥門區有農家餐廳的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說,沒有蔗鼠可以「用田鼠來湊數」,乾務蔗鼠這道菜還是會繼續保留的。
曾經蔗鼠吃不絕
乾務鎮吃蔗鼠很有些歷史,年近五旬的乾務鎮文化站站長周永燊對南都記者說,他小時候就經常吃蔗鼠,而更早的時候,乾務還沒有種植甘蔗時,當地人也會抓水稻田裡的田鼠做菜吃,漸漸地就成了乾務鎮的特色美食。近十年來每到年底水稻和甘蔗收割後,就會有大批食客趕來乾務吃蔗鼠。
「那時候蔗鼠吃不完,很多都賣到井岸(鎮)去了。」乾務鎮一家農莊的梁老闆說,蔗鼠大小不一,大的兩斤多都有,小的只有三四兩,十多年前只是在乾務鎮本地吃的人多,名氣還不大,因此很多都只能拿到別處去,賣給那些敢吃的人。
數量逐年減少
在鬥門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張先生是個美食家,他認為鬥門排名前三的美食分別是蓮洲黃沙蜆、白蕉黃金風鱔、乾務蔗鼠。不過他注意到,這幾年如果不專門跑去乾務鎮,在鬥門其它地方想吃蔗鼠越來越難。難的原因在於甘蔗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到如今,鬥門已經沒有甘蔗田了。
「我吃的是紅燒的,肉甜絲絲的。」在市區某局工作的陳先生說,兩年前快過春節時,下屬的鬥門局到市區請吃飯,專門帶來五個瓦缸,每個瓦缸裡裝的都是做好的蔗鼠,當成好東西跟大家分享,但市區的同事敢吃的人不多,最後剩下不少,鬥門局的人又全部打包帶了回去。通過這件事,他才知道蔗鼠對於鬥門人來說是「很拿得出手的」。
田鼠蔗鼠實際上為同一品種
在乾務鎮經營農莊的梁老闆介紹,蔗鼠實際上跟田鼠沒什麼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一個在甘蔗田裡打洞,以吃甘蔗為主,另一個是在稻田裡吃住,實際品種是一樣的。但由於蔗鼠毛比較蓬鬆、鼻子和頭比較圓,看起來顯得挺「憨厚」,吃起來心理上也不會太難受,不像城區鑽垃圾堆的老鼠長個「奸詐」相,看著就不敢吃。
梁老闆說,蔗鼠名氣大,但數量越來越少,近幾年很多餐廳都不得不拿田鼠來湊數。而如今田鼠的數量也開始不足,一些大田鼠收購價都賣到了三四十元一斤,隨著乾務鎮工業進一步發展,田鼠估計也很難找了。
乾務鎮文化站站長周永燊說,實際上蔗鼠只是一個叫法,乾務鎮一直以來都是田鼠、蔗鼠各一半,只是蔗鼠名氣大就統稱為蔗鼠了。他說,目前乾務鎮還有一兩千畝水稻田,到秋冬時節田鼠還能供應得上,未來如果田鼠不足,也可以從鬥門鎮、蓮洲鎮引進,這兩個鎮的水稻種植面積有3萬多畝,田鼠也不會少,只是未來蔗鼠的名字可能要改成田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