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6 4 7 期
傳/統/二/十/四/節/氣
霜
降
記者 王敏
霜降 · 節氣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稱:「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意味著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裡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
霜降 · 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
霜降之日「豺祭獸」,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殺獸陳列,古人說是「祭秋金」,也是別秋的一種儀式。
/二候草木黃落/
後五日「草木黃落」,木葉飄零,颯颯風乾,冬天即將來臨。
/三候蜇蟲鹹俯/
再五日「蟄蟲鹹俯」,鹹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頭,是臥而不食,就是冬眠。
作為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就如同歲月莽原上的一座高山,翻越它就是別樣的景色。
在這樣一個季節交替之際,走在銀川街頭,隨著氣溫的逐漸變冷,街兩旁已是一幅油畫之景——這裡金黃一片,那裡紅葉似火,也有綠意不忍退去,或有小果掛於枝頭。但霜降畢竟是霜降,有諺語說得好,「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霜降的到來,是一夜之間草木榮枯的轉折。
有過農事經驗的人都知道,霜降節氣之後,曾經鬱鬱蔥蔥的紅薯秧、絲瓜藤一夜之間白霜過後,全變成了光禿禿黑黢黢的梗了。霜的威嚴,之於草木是沒得商量的肅殺。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正是霜降之後草木凋零的寫照。大約也正因此,經霜不敗的菊花,才有了「菊殘猶有傲霜枝」的美名。
霜降 · 農事
據銀川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是天冷的表現,由於凍才有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統稱為霜凍。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會越來越頻繁。」專家稱,霜降之後,寧夏及周邊西北地區的平均氣溫會降到0℃以下,冬作物也從此時開始停止生長,正式進入越冬期。
另外,雖然叫的是「霜降」,但真正危害莊稼的是「凍」而不是「霜」。「當水汽凝華成霜時,還可放出大量熱來,它會使重霜變輕霜、輕霜變露水,免除凍害。所以與其說『霜降殺百草』,不如說『霜凍殺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現,凍才是殺害莊稼的敵人。」寧夏大學農學院教授蔣全熊說。
霜降 · 習俗
/吃柿子/
說起霜降的民俗,除了賞菊、登高、進補外,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吃柿子。老人們說,柿子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而在銀川,很多曾經住在農村的人回憶說,每到了霜降時節,孩子們都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下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在衣服上抹抹就吃。也有的要拿回家在開水裡燙一燙,剝皮了再吃,這樣甜味更足,還沒了柿子皮的澀味。
/備冬/
而對過去的老銀川人來說,霜降就像是一個信號,意味著要開始「備冬」了。很多老百姓都會在霜降後做三件事:保暖、醃鹹菜、儲存大白菜。冬天要取暖,在沒有集中供暖的時候,需要燒煤點爐子,這就得預先清洗好「煙筒拐脖」,散掉燒煤產生的濃煙。今年62歲的市民王利德回憶,那時一到霜降,就得把爐子重新用膠泥「抹」一下,這樣火又旺,又省煤,「還要提前買煤,在天冷前曬乾,然後全堆放在煤房裡。」
王利德說,自己小時候住在西夏區的一條胡同裡,到了霜降,家家戶戶都開始醃鹹菜,預備冬天食用,這也是一景;除了醃菜,很多家還會開始在菜窖裡儲藏蔬菜,尤其是大白菜,一定要備上的。還有的家裡會儲備上很多紅薯,一部分放在地窖裡,一部分切成片,趁天晴晾成地瓜幹,然後慢慢食用。
在他看來,無論是上述種種有趣的霜降習俗,還是人們為了過冬所做的一些準備,其實都代表著對身體健康、家庭興旺的祈盼。也是這些習俗,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