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誕生了很多充滿想像力的奇異神獸,翻開遠古時代的《山海經》,各種神獸的描寫讓人眼花繚亂,就像是走進了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平行異世界。
中國古代的官修史書一向是比較嚴謹的,雖然也常有一些祥瑞的記載,不過都是通過臣民上報的方式側面記錄,鮮有直接寫神獸的內容。
不過,即使如此,在正兒八經的史書中,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關於上古神獸的正面記錄,讓後世讀者不由得好奇:是不是我們以為的神話,曾幾何時都是歷史上真實的存在呢?
孔子所著的《春秋》是後世史書的典範,影響了一代代太史公的寫史風格,而《春秋》中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春,西狩獲麟。」
這件事在《左傳》中也有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叔孫氏的家臣鑰商在大野狩獵,竟然捕獲了一隻麒麟,叔孫氏認為不吉祥,扔到城外,還請孔子來鑑別這是何物?孔子觀看後說:「麟也,胡為乎來哉!」孔子認出這是麒麟,涕泣沾衿,他認為麒麟出現是代表出現了聖明的君王,而麒麟被害則證明現在並非聖明的時代,於是孔子「封筆於獲麟之一句」。
「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就連大詩人李白也對孔子的遭遇也深表同情。
要知道,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著作中,極少出現鬼神之事,而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在多本史書中出現,包括孔子本人所著的《春秋》,不由得讓人生疑:孔子是否真的見到了麒麟?
2015年,泰國一頭水牛生下一個奇怪的生物,頭似鱷魚,身上長鱗片,與《清史稿》中關於麒麟的描述頗為相似,不過與傳說中的瑰麗神獸可見差遠了。
或許,古人也見過這種長著鱗片的變異物種,便將其當作是「麒麟」,並通過口口相傳,再加上文人們的美化,就形成今天大家熟知的麒麟形象吧。
中國歷史上出現次數最多的神獸,莫過於龍了,而中國人對於龍的特殊情結更是不言而喻,連皇帝都把龍作為自己的專屬象徵,而國人也自稱為龍的子孫。
史書中對於龍的記載屢見不鮮,《史記》中記載在舜時代還有專門養龍的「豢龍氏」,這一族人具有養龍的天賦和技巧,被賜予姓氏「御龍」。而《史記·封禪書》還記載有秦文公獵龍的事:「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
記載比較詳細的一次獵龍事件,就是遼太祖射龍,據《遼史》記載:「神冊五年(920 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
這件事在多本古書中都有記載,比如洪皓所寫的《松漠紀聞》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一天早上起床時,突然看到天上飛著一條幾十丈長的黑龍,他直接搭弓射箭向黑龍射去,黑龍被射中後墜落在相隔1500裡的黃龍府西,龍也萎縮成僅有數尺。而作者還表示他的長子親眼見過這條龍的遺骸,龍骨尾巴和肢體俱全,只是龍角被人鋸掉了。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記錄了此事,他出使遼國時親眼看到了遼國夜來山西面的遠祖射龍廟,「有龍舌藏於廟中,其舌如劍」。
古代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龍,一直以來沒有定論。現代似乎更多人認為龍只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但是歷史有趣兒認為,不能完全排除龍曾真實存在的可能性。
龍是十二生肖中特別奇怪的存在,因為十二生肖中有十一種動物是確實存在的。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來源歷史卻已不可考,只能說在先秦以前就已經有十二生肖的記載了。龍既然被列為十二生肖之一,是不是也是一種遠古人確信存在的動物呢?
關於龍的傳說由來已久,久到甚至超出了史書記載的範疇。1971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 7000 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這條玉龍雕琢精美,與現代所傳說的龍的形象高度一致,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可見,在上古時代,龍的形象就已經被確定了。
1987年,在貴州省順安關嶺縣還發現了「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該化石收藏於順安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7.6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27釐米,略顯弧形。
歷史有趣兒認為,有極大的可能性龍是上古時代一種真實存在的爬行類動物,只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被神話了。而正因為這種生物的滅絕,關於龍的傳說才越來越神奇。呼風喚雨的神龍或許不存在,但是一種類似於龍的形象的上古時代動物原型,是很有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