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顧名思義,是以低齡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詩歌,一般的特點是,歌詞朗朗上口,旋律輕鬆快活。除了具有安撫孩童情緒的作用外,也是讓兒童了解花花世界、初步建立健康的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媒介。
比如這首《一元錢》的原版《一分錢》,就是在向兒童灌輸拾金不昧的精神。而像《拔蘿蔔》等歌曲,則是向孩童傳達「人多力量大」的合作團結精神。至於《小兔子乖乖》,則是以輕鬆愉快的兒歌的形式,教育孩童需要提防壞人、學會保護自己。
與此同時,兒歌還具有時代特徵。
大家耳熟能詳的《賣報歌》,是我國著名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首兒歌。這首兒歌直到今天依然膾炙人口,可歌詞中「不等天明去賣報」、「大風大雨裡滿街跑」、「飢餓寒冷只有我知道」等語,刻畫的卻是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而歌曲結尾,「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表達了「報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類似的,還有《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著名兒歌。
從這個角度來說,兒歌《一分錢》中的「撿到一分錢」,也是它在被創作的年代的特殊印記的證明。
甚至,童謠《外婆橋》,實際上也表達了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遠嫁的女兒對父母和娘家的思念之情。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歌曲卻逐漸顯得脫離生活情境,比如《數鴨子》、《捉泥鰍》等兒歌,試問有多少唱著這些兒歌的網友,在童年時有過類似的經歷呢?
甚至,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以及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普及,由羅大佑譜曲和填詞的那一首《童年》,歌詞中的「池塘邊的榕樹」、「老師的粉筆」、「陽光下的蜻蜓」,對於某些人來說,都已經成為難以想像的畫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兒歌也不斷地在被創作出來。
2005年,由彭野填詞譜曲,童星段麗陽演唱的《爸爸媽媽聽我說》,橫空出世,以兒童天真爛漫的口吻,向家長訴說著自己的苦惱,表達兒童自己的心聲。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首兒歌,竟是唱給大人聽的。
可是,和其他領域一樣,令人眼花繚亂的數量眾多的兒歌中,也有些歌曲因為它表達的價值觀念,引發質疑。
由雙胞胎姐妹馬佳琪、馬佳琳組成的童星組合「麒麟baby」,在2013年推出了一首以春節為主題的歌曲《大紅包》,歌詞中「最重要的是賣個萌,他們都會給我紅包,有了紅包我們給你們,表演一個舞蹈,這個舞蹈的名字叫做,我是招財貓」,宣傳著為了討紅包而賣萌、得到紅包之後表演舞蹈「我是招財貓」討好大人的思想,過早地向兒童傳輸「金錢至上」的觀念。
同樣由彭野詞曲,除了上面提到的段麗陽,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唱《歌唱祖國》的林妙可也曾經演唱的兒歌《我有一個家》,其中的一句「爸爸的主意大呀,媽媽管著他」,和它的衍生版「爸爸去掙錢,媽媽管著家」一樣,顯然有著過早地固定兒童心目中的家庭地位觀念、固化家庭分工的嫌疑。
此外,更有歌曲披著「兒歌」的外衣,公然教唆兒童「不寫作業是好漢」。類似的價值觀負無窮的歌曲,經過無數網紅的演繹,難免被兒童接觸到,挑戰兒童的學習熱情。
和這些情況比起來,「一分錢」改成「一元錢」,顯得不那麼可怕了。
有部分網友表示,改成《一元錢》之後,歌詞顯得拗口。五音不全的小馬試了一下,感覺似乎沒什麼區別……
至於部分網友提出的,這樣的改動有不尊重經典的嫌疑。小馬則認為,當初的《一分錢》之所以成為經典,更多地在於它的教育意義,也就是向兒童傳輸的拾金不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