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宏達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這些膾炙人口的兒歌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它們都出自作曲家潘振聲之手,潘振聲也因為自己的作品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一分錢爺爺」。5月14日晚上,「一分錢爺爺」因病離開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一直沒有停止過音樂創作。(5月16日東方網)
老實說,對潘振聲這個名字我不是很熟,但一提起「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這些歌詞,腦海裡立即浮現出天真浪漫的孩子歌之舞之的情景,再把這情景與潘振聲名字聯繫起來,便有許多感慨要說。
童年時代是每個人最難以忘懷的。兒歌如同童年的詩,一首好的兒歌,能陪伴著我們長大,能陪伴著我們成長,能陪伴著我們教兒育女。只要唱起這些歌,就能喚起童年的回憶,就能喚起過去幸福的好時光。而創作一首好的兒歌,談何容易?
歌為心聲。潘振聲先生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是在全國學雷鋒的時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約寫的一首兒歌。潘振聲將自己在上海小學的見聞融合起來,創作了這首歌。這個創作過程看似很平常,其實在平常中更體現了作者思想脈絡和情感表達,「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雖然沒有提到雷鋒,但選取「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後一系列行為動作,讓孩子們唱著順口,聽著通俗易懂,既有教育作用又有示範作用,用一首兒歌表現學雷鋒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使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高度結合,足見潘振聲先生的智慧。
時代需要好的兒歌,孩子們需要當代的歌曲。事實上,幾年來甚至十幾年來好的兒童歌曲,真的是那麼的匱乏,那樣的缺少,孩子們沒歌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但在浩瀚的歌海中,哥呀妹呀、情呀愛呀的歌曲比比皆是,兒歌市場沒有新品,取而代之的是如《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雙節棍》這些與孩子們格格不入的歌曲,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時代需要好兒歌,更需要有像潘振聲這樣堅持一生執著從事兒歌創作的音樂家。然而,當下兒歌創作卻遇到了尷尬。據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歌委員會的專家透露,我國目前有兒童2億多,但從事兒歌創作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們的文藝工作者沒有去接近孩子們、深入孩子們、關心孩子們,沒有用心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去尋找三億六千萬中國少年兒童的心靈世界,而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導向出現了問題。
許多音樂人把目光盯在了流行歌曲創作上。因為創作一首流行歌曲,創作者讓歌星演唱往往能得上萬元;而創作一首兒歌除了得幾十元的稿酬,幾乎沒有歌手或團體願意推廣。加之創作兒歌的難度並不比創作流行歌曲小,年輕的作家寫的人不多。老一輩詞曲作家谷建芬、李幼容等人憑著滿腔的社會責任感,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少兒歌曲創作。但是,依然難掩兒歌創作隊伍匱乏、題材嚴重老化、缺少經費支持、推廣力度不夠的事實。
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孩子們體現的精氣神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祖國的未來。而兒歌是孩子從搖籃裡就開始接受的教育,對兒童的啟蒙教育作用是任何動畫、玩具不可替代的。那麼,兒歌的「春天在哪裡」?我看,需要培養一批像潘振聲這樣堅持兒歌創作的音樂家,隨之而來的是,不光要提高音樂家的社會責任感,也需要研究如何建立能夠調動音樂家兒歌創作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