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那首著名的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有人感嘆,時光飛逝,過去的「一分錢」「與時俱進」成了「一塊錢」,也有質疑,這樣改編經典,難道不是惡搞嗎?要知道,作曲家就曾在南京創作並生活多年,記者採訪了原作者的家人。
一分錢變一元錢,消解經典文化可取嗎?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等曾伴隨億萬少年兒童成長的歌曲,都是出自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潘振聲之手。潘振聲生於上海,1991年調任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聲創作的大量兒童歌曲,有一千餘首在全國各地報刊電臺發表、熱播,被人們譽為當代 「兒歌大王」。他因患腦血栓經多方醫治無效,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
他的女兒馬莉是南藝老師,也是長笛演奏家。馬莉也在朋友圈看到了這個截圖,還有不少朋友來問她,知不知道這個事情。
「這種還真是無從下手,去尋找它的源頭,我覺得正規出版社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馬莉說,「爸爸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天真無邪,撿到錢要交給警察叔叔,跟物價飛漲沒有什麼關係。儘管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經典就是經典,我們今天唱來仍然可以體會當時創作者的心血。改成這樣,唱起來不覺得拗口嗎?我覺得,對這樣的惡搞或者調侃,不用去理會。我理解大家是用這個來搞笑或者調侃,把它變成一種段子,但現在我們有時候,並不尊重自己的經典文化,隨意就去醜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創的能力,這並不值得提倡。」採訪中,不少音樂創作者都表達了此類看法,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不宜去改動它。這也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尊重。
你知道嗎?《一分錢》「一分錢不要」
馬莉回憶起《一分錢》的故事說,因為這首歌太有名了,潘振聲還有了「一分錢爺爺」這個雅號。當時響應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號召,全國都在學雷鋒。潘振聲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節目來信邀請寫一首歌。當時他在一所小學當大隊輔導員,辦公桌上有一個文具盒,裡面放滿了孩子們撿到交上來的硬幣。那時孩子們排隊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維持交通秩序,孩子們經常走出校門很遠了,還回頭和交警揮手喊道,「叔叔再見!叔叔再見!」
潘振聲於是將這兩個場景融合起來,創作了《一分錢》這首歌。後來上海公安博物院成立,找潘振聲要當年的那封約稿信及《一分錢》曲譜。對方開出了20萬的收購價,結果潘振聲說:「孩子把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這份手稿,我當然也要交給警察叔叔,一分錢不要!」後來經中國文物局鑑定,《一分錢》的手稿、曲譜被評為「現代革命一級文物」。
此外,他創作的《春天在哪裡》,也成了世界兒童樂壇中的「世界名曲」。他曾獲得中國唱片公司「金唱片獎」等重量級獎項,被人們譽為當代「兒歌大王」,並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貼。
保持一顆童心,「一分錢爺爺」一輩子創作不息
(▲ 家中曾堆滿他的音像作品)
馬莉說,創作了一輩子兒童歌曲,但看著孩子們沒有可以爭相傳唱的歌,每次看到一些歌唱比賽上孩子們唱著大人的歌,滿口「情愛」,潘振聲就覺得憂心忡忡。退休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創作。老人的工作檯被他花光全部積蓄購置的錄音製作設備佔去了大半,原來一貫追求時尚的潘老晚年還在跟一幫年輕人學習製作CD,把錄音棚搬到了家裡。「他跟年輕人不恥下問,認真做筆記,還自己做了一個使用指南,」《老鼠愛大米》等網絡歌曲也被潘老刻錄進了他的教材。
在家人的心目中,潘老還保持著一顆童心。馬莉還記得,「老爺子不落伍,一些時尚的東西他都能接受。他平時在家經常也會玩連連看、泡泡龍等小遊戲,因為比不過我媽,還著急上火,晚上不睡覺用掌上機『苦練』。」
除去《小鴨子》、《一分錢》、《好媽媽》、《春天在哪裡》、《祖國祖國我們愛你》等膾炙人口的兒歌之外,潘振聲在本世紀仍然創作不息,晚年還去各地採風,歷時4年積累出《56個民族新兒歌》等作品。
網友評論:
@聽聞漁歌唱到幾句波瀾:我小時候也基本見不到1分錢了,但我聽的還是一分錢,我一直以為就是告訴我們即使再少的錢也要拾金不昧,父母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這裡的一分錢不一定指的就是面值啊!改了的話意思也膚淺了,童年也毀了,關鍵是過於牽強。
@觚酒溪云:有點兒像我們背詩詞時,把「紅泥小火爐」改成了「不鏽鋼燃氣灶」…
@Another_LK:毫不押韻
@田七七七:一毛錢不配是錢嗎???為什麼跳過一毛錢???
也有網友認為
更貼近生活,沒毛病
@侍曉禹:我撿了一分錢給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懷疑我發燒了。
@吉通:現在大家都不拿錢,能撿到錢真的不容易!
@24K大眼睛:一分錢是古董,比較值錢,有可能不捨得交出來。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你現在在馬路上撿個一分錢給我試試。
@惡魔小混蛋20609:每當唱起這首歌,就覺得這是歌有問題,哪有一分錢花,心裡默默把歌詞換成一元錢。
@老闆也是周小孩:確實現在小孩不知道一分錢長啥樣,沒有這個概念,沒有代入感。
@無法掩飾的夢 :我覺得蠻有必要,現在的孩子真的懂一分錢的概念嗎,簡單直接的讓孩子明白不好嗎,作者本來想表示的是拾金不昧的精神,和一分一元應該沒有太大關係吧
@女王大人求好運:問題現在沒一分錢啊,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根本就撿不到,改了之後更符合事實,讓小孩更了解記住
@伊夕-陌影:個人覺得不存在誤導,更談不上毀童年,唱歌需要引起一定的共情共鳴,對我們來說它是改變是突兀,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但對現在根本沒見過一分錢的孩子來說,你唱一元錢,對他來說自然而然,毫無違和。根本不違背你所說的拾金不昧的本意好麼!不要以一個成年人的立場想當然的去否定。
有網友覺得這種改編沒必要。
@聽聞漁歌唱到幾句波瀾:我小時候也基本見不到1分錢了,但我聽的還是一分錢,我一直以為就是告訴我們即使再少的錢也要拾金不昧,父母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這裡的一分錢不一定指的就是面值啊!改了的話意思也膚淺了,童年也毀了,關鍵是過於牽強
@不為誰而獨舞:課本裡都介紹過一分錢的,即使不用也知道,我覺得不改好,我小時候也沒見過一分錢,但唱這首歌的時候總有種特別的感覺,會好奇我長輩那個年代,其實唱一些懷舊的歌特別有感覺,還有賣報歌,現在不賣報了,但聽起來就是很有感覺
@小彩電二瓜:跟物價上漲沒有關係 可能你會說 現在市面上一分錢不流通了 人們不用一分錢了 甚至連現金本來也少用了 但是 一年級學人民幣的時候 元角分都會學 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會學 就算沒用過 不用了 但還是知道有「分」的存在 經典歌曲也屬於經典文化的一部分 貿然改動本就不妥 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Dear-蔡子軒:尊重原著。那是我小時候的記憶
@G一顆西邊升起的太陽Y:我也覺得沒必要改啊……這也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吧
還有網友吐槽,在學生時代類似的「改編」還不少。
@觚酒溪云:有點兒像……我們背詩詞時,把「紅泥小火爐」改成了「不鏽鋼燃氣灶」…
@W芝麻湯圓: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裡沒有錢,不知道誰改的,小學那時特別火
@咖喱飯很濃: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風雨聲,蚊子死多少。這是曾經一位優秀的同學背詩時背出來的,當時聽著好像也沒毛病
也有網友表示,「一分錢」「一元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的教育意義。
@SQ膠州標緻青年:一元錢,一分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背後的教育意義。一分錢雖小,品德、素質卻是千金難換。
新聞熱點評論:
「一分錢」改成「一塊錢」:經典不該被消解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這本是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兒歌,最近卻被人改的「變了味兒」。有人將歌詞中的「一分錢」改成了「一塊錢」,美其名曰一分錢已經不流通了,改成一塊錢才能與時俱進。
可能這只是出於個人的突發奇想,認為這是文藝作品追求進步的表現。但是《一分錢》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是因其傳唱度、表達意義而堪稱兒童歌曲經典。歌曲裡的「一分錢」並不是為了強調錢幣金額的多少,而是為了表現童真童趣,宣傳拾金不昧的道德品質。但從字面上來理解歌曲表達的內涵是很膚淺的,也是對經典文藝作品的消解。
隨著「快消時代」的到來,很多經典文學作品、文藝作品也被經多種形式改編後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這些改編其中有的很好的傳承了經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但也有很多經典作品被歪曲,改得面目全非,這未免就與傳承經典,賦予經典新生命的宗旨背道而馳了。此外國家廣電總局在《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不得歪曲、惡搞、醜化,擅自截取拼接經典文藝作品。
每一部文學和文藝作品創作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基礎和想要表達的思想價值。之所以作為經典流傳下來更是因為它的內涵和價值觀符合時代潮流和人們的認同感,飽含了一個甚至多個時代的感情,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魂。對於這樣的經典作品我們應該是心存敬畏的,即使是改編也要基於尊重歷史和尊重原創的基礎,而絕不能因即興創作、一時之樂而褻瀆消解經典。
當然,我們對文藝作品改編不是絕對否定,反而是支持其創新和與時俱進。因為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更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路徑,沒有新鮮事物注入的文化就像一潭死水,無法滿足人們的文化追求和藝術享受。正因如此,文藝創新需要根植於時代精神和社會大眾的需求,要葆有匠心 不忘初心,要堅持傳統,創造自身的價值內涵,而不是靠隨意改編幾個字眼,消解經典上位。
綜合: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揚子晚報,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