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人 張立美
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那首著名的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有人感嘆,時光飛逝,過去的「一分錢」成了「一元錢」;也有人質疑,這樣改編經典,難道不是惡搞嗎?(點擊查看相關報導)
經典兒歌《一分錢》,是由已故著名作曲家潘振聲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節目組約稿而作詞作曲的一首兒童歌曲。這首兒歌一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迅速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廣大60後、70後、80後、90等幾代人共同的兒時記憶,是很多人在兒時必學必唱的一首兒歌。可以說,兒歌《一分錢》深刻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從情感角度說,當兒時記憶中的兒歌「一分錢」突然被改成了「一元錢」,這樣的改編確實讓人不太能接受,給人一種對經典兒童作品缺少尊重的感覺。但從更加有利於孩子理解、傳唱這首兒歌角度講,兒歌由「一分錢」改編成「一元錢」,一字之變未嘗不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改編。
在兒歌《一分錢》創作的時代,「一分錢」是廣大青少年兒童經常接觸到的金錢概念、物質概念,買東西經常能用到「一分錢」,口袋裡有的零花錢可能就是「一分錢」,孩子們學唱起來很容易理解。但在今天,分幣已經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徹底退出了,不僅分幣在生活中停止流通,而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連一毛錢都很少用到。換言之,現在的孩子經常接觸到的錢幣,最小的基本上就是一元錢,他們對一分錢乃至一角錢完全沒有概念。如果兒歌「一分錢」繼續使用「一分錢」的歌詞,音樂老師可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跟孩子們解釋「一分錢」的概念,孩子們還不見得能理解。畢竟小學一年級、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
兒歌將孩子們完全沒有概念的「一分錢」,改編成孩子們更為熟悉的「一元錢」。這樣的歌詞修改,顯然更有助於今天孩子們對這首兒歌的理解。而且,歌詞不管是用「一分錢」,還是「一元錢」,精神內涵並沒有改變,兒歌倡導的拾金不昧這種社會價值觀始終如一。所以,對兒歌「一分錢」改編成「一元錢」,不宜貼上惡搞經典、消解經典之類標籤,不妨多一點包容和理解。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