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隋朝建立,定策功臣、這些功臣是否與隋煬帝一起建立大隋王朝?
楊堅曾私謂宇文慶曰「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加以法令繁苛,耽態聲色,以吾觀之,殆將不久。又復諸侯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羽翩既剪,何能及遠哉尉迥貴戚,早著聲望,國家有置,必為亂階。然智量庸淺,子弟輕桃,貪而少惠,終致亡滅。司馬消難反覆之虜,亦非池內之物,變成俄頃,但輕薄無謀,未能為害,不過自案江南耳。庸、蜀險屹隘,易生艱阻,王謙寓意,素無籌略,但恐為人所誤,不足為虞。」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曰「觀楊堅此言,豈有篡心哉然堅處猜虐之朝而發此言,其免者蓋幸也。」
筆者認為,胡三省的認識可能有誤,從此則史料可以看出,楊堅已經認識到北周「何能及遠」,同時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又非成事者,此正是改朝換代的良機,觀楊堅此言,大概已有篡心矣楊堅在周宣帝駕崩之前明確表露篡心的史料記載有一則,即楊堅曾「從容」謂郭榮日「吾仰觀玄象,俯察人事,周曆己盡,我其代之。」又,北周武帝時,龐晃謂楊堅曰「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眾,天下不足圖也。」楊堅握晃手曰「是未可也。」但是無論如何,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一系列實質性運作發生在周宣帝駕崩之後,隋文帝的開國功臣也應該從周宣帝駕崩之際開始統計。
周宣帝駕崩之時「瘩不能復言」,並未明確安排輔政大臣,侍疾的劉防、鄭譯等人「矯詔」引楊堅輔政,幫助楊堅邁出建立隋朝的重要一步,是為「定策功。」《隋書》卷三十八《鄭譯傳》載:帝不念,遂與御正下大夫劉防謀,引高祖入受顧託。既而譯宣詔,文武百官皆受高祖節度。時御正中大夫顏之儀與宦者謀,引大將軍宇文仲輔政。仲已至御坐,譯知之,速率開府楊惠及劉防、皇甫績、柳裘俱入。仲與之儀見譯等,愕然,選巡欲出,高祖因執之於是矯詔復以譯為內史上大夫明日,高祖為承相,拜譯柱國、相府長史、治內史上大夫事。又,《隋書》卷三十八《柳裘傳》載:及帝不愈,留侍禁中,與劉防、韋警、皇甫績同謀,引高祖入總萬機。高祖固讓不許裘進曰「時不可再,機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計。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如更遷延,恐貽後悔。」高祖從之可知,定策功臣有鄭譯、劉防、柳裘、皇甫績、韋警、楊雄,共計六人。
大象二年年五月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黃錢、左大垂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以正陽宮為承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防為司馬,具置僚佐」。丞相府當是楊堅取代北周的首腦決策機關所在,壓相府中的人員當是楊堅的重要親信與隋朝重要開國功臣。與此同時,丞相府勢必牽涉北周中央部門,導致一部分官員雖不是垂相府僚,卻被楊堅引致左右為承相府效力。這些人員大致有:鄭譯。《隋書》卷三十八《鄭譯傳》載,「高祖為垂相,拜譯柱國、相府長史、治內史上大夫事。及高祖為大家宰,總百撰,以譯兼領天官都府司會,總府事」。劉防。《隋書》卷三十八《劉防傳》載,「及高祖為壓相,以防為司馬」。高順。《隋書》卷四十一《高順傳》載,「高祖得政,素知順強明,又習兵事,多計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邢國公楊惠諭意,……於是為相府司錄」。後「進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任寄益隆。」
虞慶則。《隋書》卷一《高祖上》載,開皇元年二月,「以柱國、相國司馬、渤海郡公高領為尚書左僕射兼納言,相國司錄、沁源縣公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可知,虞慶則為相國司錄。陰壽。《隋書》卷三十八《陰壽傳》載,「及高祖為丞相,引壽為椽」。段文振。《隋書》卷六十《段文振傳》載,「尉迥作亂,時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鄴城,迥遣人誘之,文振不顧,歸於高祖。高祖引為垂相椽,領宿衛驃騎。『』李德林。《隋書卷四十二《李德林傳載,李德林先為「垂相府屬,加儀同大將軍」,後「進授垂相府從事內郎,。長孫熾。《隋書》卷五十一《長孫覽傳附從子熾傳》載,「高祖作相,摧為壓相府功曹參軍,加大都督,封陽平縣子,邑二百戶。遷稍伯下大夫」。郭榮。《隋書》卷五十《郭榮傳》載,「拜相府樂曹參軍。俄以本官復領蕃部大夫」。
張虔威。《隋書》卷六十六《張虔威傳》載,「高祖得政,引為相府典籤氣蕭子寶。《隋書》卷四十二《蕭世怡附子子寶傳》載,「隋文帝輔政,引為壓相府典籤,深被識遇,'裴矩。《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載,「參相府記室事氣柳肅。《隋書》卷四十七《柳機傳附弟肅傳》載,「高祖作相,引為賓曹參軍」。崔君綽。《周書》卷三十六《崔彥穆傳》載,「大象末,丞相府賓曹參軍」。《隋書》提及此人。柳警之。《隋書》卷四十七《柳機傳附從子睿之傳》載,「及高祖作相,引為田曹參軍,仍諮典籤事氣楊雄。
《隋書》卷四十三《觀德王雄傳》載,「高祖為垂相,雍州牧畢王賢謀作難,雄時為別駕,知其謀,以告高祖。賢伏誅,以功授柱國、雍州牧,仍領相府虞候」,並負責為楊堅招攬了高鎮、李德林等人才。宇文慶。《隋書》卷五十《宇文慶傳》載,「高祖為垂相,復以行軍總管南徵江表。師凍白帝,徵還,以勞進位上大將軍。高祖與慶有舊,甚見親待,令督丞相軍事,委以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