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中國古典文學的朋友,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裡,有一個身輕如燕、溜門撬鎖如入無人之境的「梁上豪傑」——鼓上蚤時遷。時遷是水滸好漢中最特立獨行的一人,也是人們很喜歡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每每擔任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務,卻能逢兇化吉、手到擒來。他最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是「時遷盜甲」,在金槍將徐寧一家幾口人的頭頂上,他能把徐寧視若心肝的一件祖傳寶鎧從容偷出,功夫端的了得。
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在抗日戰爭中,也發生過一次,而且遠比時遷還要神奇:時遷只不過趁徐家熟睡時偷了一件鎧甲,不過小蟊賊的本事。而八路軍中這位「鼓上蚤」,卻帶著許多戰士和百姓,趕著驢車在日軍眼皮底下,一連偷了日軍11天軍火,居然一直沒被日軍發覺,這就實在太神奇了!
這個八路軍「鼓上蚤」,就是開國少將甘祖昌。當時,甘祖昌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後勤部長,專門負責部隊的糧餉武器裝備的籌措供應。
眾所周知,八路軍的物資和裝備供應非常艱難匱乏,蔣氏當局根本不提供,絕大多數武器彈藥八路軍自身又無法生產,只能靠戰場繳獲,而要從日軍手中繳獲武器彈藥非常困難,往往需要付出慘重代價,所以八路軍的武器彈藥常常有槍無彈,甚至好幾個人共用一支槍。
這一點,在老電影中有生動的描述,八路軍官兵一人只能配5發子彈,為迷惑日軍,戰士的子彈袋裡只好裝填一些玉米杆充數。
打仗沒有子彈,這樣的仗怎麼可能打得好、打得痛快?作為後勤部長,甘祖昌整天愁眉不展,做夢都是想辦法為戰士們籌措充足的彈藥。
一天,甘祖昌意外打聽到一則消息:閻錫山位於山西平原鎮有一座軍火庫,日軍進攻閻錫山部隊時,軍火庫落入了日軍手中。這個軍火庫在日軍和蔣軍精銳部隊看來不算什麼,裡面也只有30萬發子彈,300箱炸彈,500箱雷管和1000發迫擊炮彈。可對於連5發子彈都是用打過的廢彈殼重新再裝藥裝彈頭的八路軍來說,這是一筆巨大的「橫財」!是可以大大緩解壓力的。
甘祖昌得知消息後,幾次化裝到現場偵察地形。看了幾天,甘祖昌有了主意,派幾個手巧的戰士利用夜色掩護,在軍火庫圍牆上掏出一個洞。
第一天人少,就偷出十幾箱彈藥。第二天,甘祖昌帶領更多人前來偷軍火,這次帶了很多人,還有不少百姓,甚至還趕著驢車來(知不知道怎樣防止驢子叫)。
這一次,一下子偷出不少武器,甘祖昌每一次取走部分軍火,都安排戰士把磚頭堵回原位。所以天一亮,日軍不仔細看,並不會發覺。就這樣,甘祖昌一連偷了11天,幾乎把軍火庫搬空了,日軍才發覺。日軍指揮官氣得讓看守軍火庫的日軍站成一排,每一個日軍都是一頓結結實實「左右開弓」的大嘴巴。
讀者可能覺得奇怪,日軍怎麼會如此大意?其實,主要還是日軍太不把這些軍火當回事。首先在驕狂的日軍眼中,庫中這些閻錫山的武器太「土」,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用,但又不能拋棄或者銷毀。
日軍對抗日軍民的武器裝備,一貫的輕視
【這些武器大多是「萬國牌」,雜七雜八,彈藥配給和日常養護有許多不便,所以日軍從上到下都不會去用,但又不能拋棄不管。這種心態,讓他們看管時愈加漫不經心】
其實日軍高層知道,戰局隨時可能惡化,這些一時用不上的繳獲武器,有可能用得上,所以作為戰略儲備物資還是有必要的。但是,擔任守衛的日軍就理解不了那麼多,把這些武器彈藥當作可有可無的東西,根本不用心看護。鬆懈之下,就給了甘祖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