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經過10年醞釀、2年攝製,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
三集90分鐘,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這部紀錄片"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愛,為何有時變成傷害?到底何為理想的教育?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張釗(化名),17歲,高三學生,原來成績很好,突然不願再去上學,甚至把父母趕出家門,在跟父母發生衝突的過程裡,他多次想要自殺,想要跳樓。看到記者他反應激烈,去了陽臺,被制止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在接受心理輔導後,張釗說:他們平時就說,什麼事兒你讓他幹吧,他不敢幹。其實他只要每一次說這句話,就是說'你跳下去,你讓他跳,你看他敢?',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家明(化名),15歲,剛參加完中考,沉迷網遊,黑白顛倒,不願上學。當教育機構老師去接家明時,他極為抗拒,指著自己手腕的傷疤嘶吼,想要逼退來者,"你知道這個傷疤是怎麼來的?怎麼弄的?"
敞開心扉後,家明說,"他們明明說的是我自己可以幹嘛就幹嘛,他們從來就沒給我機會幹嘛,我就很恨他們,他們說話就像逗小孩子一樣。"
14歲的澤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宅了1年,整天上網。面對母親的關心,澤清卻說成"賤"。
澤清的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為什麼會對母親拳腳相向。他認為,最需要上課的是家長。
這些父母,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
也許我們能從張釗的父親給孩子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
"看到你寫的信後,我心都碎了。兒子,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知道你還在怨恨我們……我感受到我這個做父親的有點不合格......
家明的父親說自己少年時期家境貧寒,讀大學之前都沒有喝過一杯牛奶。
最想對孩子說的就是:希望他這一輩子過得比我這一輩子要過得好,這是我最終的一個心願。
這裡我想起了2019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宋倩所理解的對女兒英子的愛,就是對全天候地敦促女兒學習,對女兒實施了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為了隨時掌握女兒的學習狀態,宋倩將女兒房間的牆面改成了可視狀態,當有人來家裡時,就放下百葉窗,隔開房間與客廳,讓女兒專心學習不受打擾。她的時間觀念更是強得令人窒息。
毫無疑義,每個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
但是我們都是初為人,初為人父母,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中國式家長,總覺得自己不需要改變
張釗的父親堅持:都是因為早戀,一下把我們距離拉遠了。
張釗嗤之以鼻,他說,讓他歇斯底裡的是壓抑,連他跳樓,家長都漠然的壓抑。
片中最慘的要是澤清。
澤清的父母乃至上一代都處於中產位置,物質上豐富了,但心靈上是荒漠。父母之間充滿了冷漠和暴力,大家自顧不暇,孩子成了家庭裡,隱形的存在。
但孩子需要關注,需要父母的"愛"。
孩子生活在兩個死人旁邊,像沙漠裡即將乾枯的植物,他甚至需要付出足夠的心理成本,去救父母。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茁壯成長?
這個紀錄片給觀眾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父母都覺得自己沒有錯!
父母們對於如何付出愛一無所知。
父母們本身就缺愛,自顧不暇,自救都難。
我們到底該如何真正地"愛"孩子?
1、親情連接,是愛和教育的第一步
2、先關注情緒、感受,再關注事情
3、允許自己和孩子慢慢來
4、家庭教育,永遠沒有速效藥。
看完《鏡子》,我們知道了,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是教會雙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特別是父母的影響最深。
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博士老爹」蔡笑晚說: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才的第一步,而關鍵就在於小學階段。
那麼,你是否也想學會與孩子做有效溝通,希望孩子從小就培養出好的習慣,孩子自律、專注又獨立的家長,就有必要去了解小學這6年中,都要怎麼樣來培養孩子。
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來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輸入。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針對孩子小學六年,為家長提供精準的家教指南,細緻地規劃孩子的每一年,讓孩子少走彎路,穩紮穩打。
一年級:做好幼小銜接,幫助孩子適應新學校新環境,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二年級:重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
三年級:幫助孩子靈活掌握知識,避免出現三年級「滑坡」現象。
四年級: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應對學習難度提升的壓力。
五年級: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養好孩子的性格,提升學習效率。
六年級:協助孩子做好小升初的準備,為孩子減壓,平穩對接青春期。
本書的作者于敏: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父母大講堂講師。倡導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方法養育自己的孩子。18年的實踐,她培養了一個素質全面、成績優秀的女兒——2011年高考,同時被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錄取。
于敏是一個有著20年一線教學經驗的老師,她結合了豐富的案例,針對不同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面臨的不同的問題,幫助家長抓住不同階段,養育孩子的不同重點,解決育兒難題。
這本書抓住了孩子成長中的10個重點方向,從每一學年到假期規劃,帶家長從頭到尾,提升孩子的每一項能力,最終達到「自主高效學習」的目的。
如果你沒有學霸父母的頓悟,可以多參考別人養育成功的經驗,書籍是很不錯的選擇。通過這本書,家長能更清楚更有計劃性的知道在小學6年該如何引導教育孩子。
趕緊帶回家《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陪孩子的初中三年》+《你是在為自己讀書》三本只要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