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給我們警醒:養廢孩子,用這一個方法就夠

2021-01-20 胡航懂家居

《鏡子》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經過10年醞釀、2年攝製,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

三集90分鐘,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這部紀錄片"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愛,為何有時變成傷害?到底何為理想的教育?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張釗(化名),17歲,高三學生,原來成績很好,突然不願再去上學,甚至把父母趕出家門,在跟父母發生衝突的過程裡,他多次想要自殺,想要跳樓。看到記者他反應激烈,去了陽臺,被制止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在接受心理輔導後,張釗說:他們平時就說,什麼事兒你讓他幹吧,他不敢幹。其實他只要每一次說這句話,就是說'你跳下去,你讓他跳,你看他敢?',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家明(化名),15歲,剛參加完中考,沉迷網遊,黑白顛倒,不願上學。當教育機構老師去接家明時,他極為抗拒,指著自己手腕的傷疤嘶吼,想要逼退來者,"你知道這個傷疤是怎麼來的?怎麼弄的?"

敞開心扉後,家明說,"他們明明說的是我自己可以幹嘛就幹嘛,他們從來就沒給我機會幹嘛,我就很恨他們,他們說話就像逗小孩子一樣。"

14歲的澤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宅了1年,整天上網。面對母親的關心,澤清卻說成"賤"。

澤清的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為什麼會對母親拳腳相向。他認為,最需要上課的是家長。

這些父母,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

也許我們能從張釗的父親給孩子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

"看到你寫的信後,我心都碎了。兒子,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知道你還在怨恨我們……我感受到我這個做父親的有點不合格......

家明的父親說自己少年時期家境貧寒,讀大學之前都沒有喝過一杯牛奶。

最想對孩子說的就是:希望他這一輩子過得比我這一輩子要過得好,這是我最終的一個心願。

這裡我想起了2019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宋倩所理解的對女兒英子的愛,就是對全天候地敦促女兒學習,對女兒實施了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為了隨時掌握女兒的學習狀態,宋倩將女兒房間的牆面改成了可視狀態,當有人來家裡時,就放下百葉窗,隔開房間與客廳,讓女兒專心學習不受打擾。她的時間觀念更是強得令人窒息。

毫無疑義,每個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

但是我們都是初為人,初為人父母,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中國式家長,總覺得自己不需要改變

張釗的父親堅持:都是因為早戀,一下把我們距離拉遠了。

張釗嗤之以鼻,他說,讓他歇斯底裡的是壓抑,連他跳樓,家長都漠然的壓抑。

片中最慘的要是澤清。

澤清的父母乃至上一代都處於中產位置,物質上豐富了,但心靈上是荒漠。父母之間充滿了冷漠和暴力,大家自顧不暇,孩子成了家庭裡,隱形的存在。

但孩子需要關注,需要父母的"愛"。

孩子生活在兩個死人旁邊,像沙漠裡即將乾枯的植物,他甚至需要付出足夠的心理成本,去救父母。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茁壯成長?

這個紀錄片給觀眾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父母都覺得自己沒有錯!

父母們對於如何付出愛一無所知。

父母們本身就缺愛,自顧不暇,自救都難。

我們到底該如何真正地"愛"孩子?

1、親情連接,是愛和教育的第一步

2、先關注情緒、感受,再關注事情

3、允許自己和孩子慢慢來

4、家庭教育,永遠沒有速效藥。

看完《鏡子》,我們知道了,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是教會雙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特別是父母的影響最深。

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博士老爹」蔡笑晚說: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才的第一步,而關鍵就在於小學階段。

那麼,你是否也想學會與孩子做有效溝通,希望孩子從小就培養出好的習慣,孩子自律、專注又獨立的家長,就有必要去了解小學這6年中,都要怎麼樣來培養孩子。

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來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輸入。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針對孩子小學六年,為家長提供精準的家教指南,細緻地規劃孩子的每一年,讓孩子少走彎路,穩紮穩打。

一年級:做好幼小銜接,幫助孩子適應新學校新環境,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二年級:重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

三年級:幫助孩子靈活掌握知識,避免出現三年級「滑坡」現象。

四年級: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應對學習難度提升的壓力。

五年級: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養好孩子的性格,提升學習效率。

六年級:協助孩子做好小升初的準備,為孩子減壓,平穩對接青春期。

本書的作者于敏: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父母大講堂講師。倡導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方法養育自己的孩子。18年的實踐,她培養了一個素質全面、成績優秀的女兒——2011年高考,同時被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錄取。

于敏是一個有著20年一線教學經驗的老師,她結合了豐富的案例,針對不同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面臨的不同的問題,幫助家長抓住不同階段,養育孩子的不同重點,解決育兒難題。

這本書抓住了孩子成長中的10個重點方向,從每一學年到假期規劃,帶家長從頭到尾,提升孩子的每一項能力,最終達到「自主高效學習」的目的。

如果你沒有學霸父母的頓悟,可以多參考別人養育成功的經驗,書籍是很不錯的選擇。通過這本書,家長能更清楚更有計劃性的知道在小學6年該如何引導教育孩子。

趕緊帶回家《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陪孩子的初中三年》+《你是在為自己讀書》三本只要99元↓↓↓

相關焦點

  • 紀錄片《鏡子》讓你感受到孩子這面鏡子帶給你的震撼和反思
    近來,看了一部央視的紀錄片《鏡子》,這部紀錄片一共三集,每集三十分鐘。但是,一共90分鐘的紀錄片,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才最終完成。紀錄片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少年的父母,將孩子送到一個訓練營,幫助他們解決孩子的問題。
  • 編程貓登上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
    來源:時刻頭條近日,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於CCTV-9播出,這是網際網路革命以來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型紀錄片。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的前沿企業,編程貓登上《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現編程對於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顯著成績。
  • 父母最承擔不起的後果就是把孩子養廢
    生大兒子時魏阿姨年輕還不知道怎麼疼孩子,所以老大正常長大了,等到她三十多歲生小兒子時,已經很知道怎麼疼孩子了,把小兒子照顧得萬分周全。魏阿姨對小兒子更多的付出和疼愛並沒有帶來好的結果,小兒子在她的溺愛和縱容下,養得好吃懶做,吃不得一點苦,擔不起半分責任,三十多歲了沒有一份正經工作,就在家裡啃老。
  • 這6句話告訴你,養廢你家孩子是多麼的簡單
    生活中,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會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但是我們自己卻還沒有意識到,今天給大家總結了6句話,這6句話告訴你,養廢你家孩子是多麼的簡單。殊不知你的這一句話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因為這不光是一句話的事情,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誠信問題,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可家長卻沒有做到,孩子會以此為榜樣,長大以後可想而知啊。
  • 孩子可以看的紀錄片之《我們的動物朋友》
    很多人都覺得紀錄片很深奧和枯燥,不適合小朋友看。今天推薦一部孩子可以看的紀錄片。片名叫做《我們的動物朋友》,拍攝於2019年,一共4集,每集50分鐘,適合5歲及5歲以上孩子觀看。這部片子,顧名思義,是圍繞著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動物朋友的,拍攝地點在北京。
  • 養廢孩子的常用句,你肯定在用
    久而久之,孩子即使抬頭努力,也會很容易被旁人帶偏,內心語言從「我想達到什麼目標」變成「不要輸給任何人」,這樣的思維導致的結果可想而知,一種是我什麼都不想做,反正比不過人家;一種是「為贏別人,不折手段」。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孩子嗎?這樣的心態對嗎?
  • 《鏡子》簡介(中英文)
    《鏡子》簡介(中英文)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 我一度把兒子養廢了,又把他拉出惡性循環,連貓都變聽話了
    樊登曾經講過,他有一次非常失敗的養狗經歷。因此在妻子懷孕之後,他一度感到非常焦慮,怕把孩子像養狗一樣,也養廢了。為此,他開始閱讀育兒、教育書籍,現在他的兒子嘟嘟成了他的驕傲。這聽起來像是調侃,但事實卻嚴肅得多。跟樊登一樣,我也把家裡的貓養廢了,更不幸的是,我一度把兒子也養廢了。
  • 央視和BBC紀錄片哪家強?他們最近推出的《極地》和《大貓》,豆瓣9...
    央視同樣厲害,看這段時間的熱門話題就知道了,《國家寶藏》這檔用綜藝包裝文物的節目一播出,就圈粉無數,話題刷了好幾周,目前豆瓣評分9.1。《國家寶藏》還沒播完,央視接著又推出一部小而精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5分鐘介紹一個文物,同樣徵服了眾多網友,豆瓣評分比《國家寶藏》還高——9.4。
  • 寒假作業|適合孩子觀看的經典歷史紀錄片
    孩子們需要了解歷史,並不是因為初中要學,中考要考,在21世紀的地球村裡,我們的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增強民族認同,從而立足中國,為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打下基礎。
  • 「地評線」太陽鳥網評:用好「小鏡子」,讓初心和使命照亮新時代...
    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對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不斷深化黨的自我革命,持續推動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出部署。
  • 建議央視八套改為韓劇臺,是嘲諷更是警醒
    更有網友給央視八套寫了一封懇請信……「我們親愛的CCTV-8套電視劇頻道,每天晚上黃金時間,放的都是韓國的電視劇。一個接著一個,全是韓國片,經常還是放過的,真讓人受不了!!強烈建議,CCTV-8套到了晚上,可以改成韓國電視劇臺了。」  堂堂的國家電視臺,翻來覆去播放的多是清一色的韓國影視劇。可能是有關人員對韓劇比較鍾愛,但更有不可忽略的客觀原因,國產影視劇缺乏經典作品。
  • 被央視點名!這顆讓家長最擔心的「毒牙」,又要伸向孩子了嗎?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北京的某所高中高三學生分別回家的視頻,標題是我們高考再見。疫情反覆,孩子們又要回到家裡去複習了,或許下一次相見,就是真正的畢業告別了。
  • 你可以把貓當孩子一樣養,但千萬別把貓,當孩子一樣教育
    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為現代人養貓,大多會將貓咪當孩子養,所以將貓咪當孩子教育也就成了常規操作。道理很簡答, 因為家長教育孩子時,家長是站在孩子對立面的,甚至可以叫「敵對面」,意圖在於用苦口婆心,讓孩子明白他錯了!
  • 「恐嚇教育」雖是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但對孩子來說是「殘忍」的
    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 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我參與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到底是講什麼的?
    去年6月央視9套紀錄片頻道的導演要拍一個關於安吉遊戲的紀錄片,需要一名出鏡專家講解遊戲對於童年的作用,經人推薦聯繫到我。我得以和攝製組一起奔赴浙江安吉梅溪鎮的曉墅幼兒園近距離感受了安吉遊戲的魅力。看過那麼多紀錄片,還是第一次看到紀錄片的拍攝現場並參與其中,這是第一重驚喜。
  • 因紀錄片與松鼠Ai結緣,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楊瀾這樣看待AI教育
    在採訪過程當中,她看到了人工智慧的力量,在大數據、算法、算力的推動之下,現在到菜市場買菜的大爺、大媽都知道,世界上有樣東西叫人工智慧,人手一個的手機上就充滿人工智慧的賦能。 「在做人工智慧紀錄片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會替代我們做什麼,又有什麼事情是不能替代的?」在對話中,楊瀾向教育拋出了問題。
  • 孩子喜歡照鏡子?3D鏡面繪本《鏡子裡的馬戲團》,讓孩子愛不釋手
    《3D鏡面繪本 鏡子裡的馬戲團》看繪本的時候,將書翻開,左右書頁呈現90度,通過鏡面,形成一個3D立體的視覺,極大地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提升寶寶的視覺能力及空間感受能力。比如雙胞胎小丑的扔帽子表演,帽子在空中飛舞,上下,左右,前後,媽媽可以在現實中表演出來,給孩子感受不同的方位和空間,以及重力感。
  • CCTV-9央視紀錄頻道,國內外評委都點讚!
    有網友說,這是把中國拍得最美的一部神作。我們覺得《航拍中國》受大家歡迎的原因,是攝製團隊從最普通觀眾的基礎意願出發,用最樸實、最通俗也是最美麗的鏡頭語言去描述一個美麗中國。這部紀錄片表達了我們對中國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
  • 教育方法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這10條黃金教育法則
    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了解一些基本的規律和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今天和大家分享10條黃金教育法則,一起來學習一下吧。01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一家公司裡,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裡,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於是,就把他們養在院子塘裡。沒想這些魚竟然長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