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文旅部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共同指導舉辦的2020魅力長三角·上海(浦東)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產品採購大會啟幕,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同時頒獎,長三角公共文化專家智庫設立,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聯動機制在浦東建立。
攝影/黃日閱
「文採會」全國首創
搭建服務「長三角」文旅聯通大平臺
今年的文採會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全會關於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的意見。
本屆文採會,主打「長三角」「建黨百年」和「數字轉型」三大主題,同時克服疫情影響,加大線上展示、宣傳和交易途徑,增強聯繫服務長三角地區文藝院團、社會團體、旅遊機構的作用,擴大展會計劃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需範圍,搭建長三角一體聯動的公共文化供給平臺,為長三角地區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浦東新區文體旅遊局介紹,2017年以來,浦東新區在全國首創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採購大會平臺,針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配送過程中存在的產品內容單一、價格彈性小、優秀產品供給不足,造成供需「孤島」的問題,以「文旅聯通長三角,服務送到家門口」為主題,搭建平臺探索供需對接新機制。成功舉辦四屆以來,文採會的展商規模、影響範圍和內容能級不斷提升,國家級院團精品劇目輪番上演,累計1945家展商進行現場和線上參展,展會客流近26萬人次,供需雙方累計籤訂合同意向2.3億,展會獲得了公共文化領域專家、學者、文藝院團和採購主體的一致好評。此項探索也得到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的鼓勵支持,廣東東莞、四川成都等地區先後借鑑模仿,舉辦了各自區域的文採會。
以文採會為平臺,浦東主動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積極拓展區域文化合作。如發揮「長三角城市文化館聯盟」的整合功能,組織聯盟192家成員單位參展參演,南京、杭州、合肥、南通、嘉興、馬鞍山等十多家長三角地區的文化館和院團齊聚。拿今年的文採會來說,吸引了52家長三角地區的公共文化機構和文藝專業院團前來參展,既有上海滬劇院、越劇院等省市級專業院團,也有寧波演藝集團、蘇州滑稽劇團等地市級文化名團,還有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等縣級文藝院團。同時,南通、嘉興、馬鞍山等地的文化館也帶來了優秀的文化團隊,使本屆文採會成為迄今為止長三角參展主體最多、節目最豐富且最接地氣的一屆文採會。
在文採會的平臺上,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供需邀請從省級院團繼續延申至地市院團,同時還有長三角範圍內龍頭文創企業,長三角區域代表城市、上海、浦東各類文化場所運營機構以及長三角區域內旅遊服務平臺及龍頭旅遊企業對接需求,從而使得更多優秀作品得以走向長三角各地。
大會還發布了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採購的產品清單,並為歷年長三角文採會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頒發最佳貢獻獎和最佳服務獎。
建黨百年百場主題演出直通家門口
明年是建黨100周年,本屆文採會在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文化產品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將文化供給與重大題材、重大活動相結合,向長三角專業文藝院團、市內各類文化團體和機構定向徵集「建黨100周年」主題產品,經專家審核之後,共有321個「建黨百年」主題產品登陸文採會平臺供需方採購,形式包含演出、講座、導賞和特色活動等。
明年,浦東將聯動長三角及市級專業院團聯手推出「建黨百年百場紅色經典」系列演出,在對全區進行主題演出全覆蓋的基礎上,各演出團體還將組織直通家門口的「紅色經典」專場導賞,浦東百姓屆時能在與名家名團的互動中進一步增加愛黨愛國的情懷。另外,以「長三角一體化:公共文化發展和創新」為主題,舉行論壇,搭建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
今年的「文採會」,還在現場設立「家門口服務站點」展區,集中展示在遍布浦東街鎮村居的1300多家「家門口服務站」中,所集成提供的基層文化的展示、點單、預約、諮詢、服務等功能。
同時,充分發揮浦東宣傳文化基金的撬動作用,立足「家門口服務站」推出更貼合街鎮基層村居需求的小培訓、小演出,電影放映小分隊、小型展覽等「小而美」的文化菜單,讓並由宣傳文化基金對街鎮和村居不同層次的採購項目,予以一定比例補貼。為進一步推動小額文化項目的落實,今年擬結合浦東群文百支團隊匯演的開展,將輕騎兵式的文藝小分隊演出送至家門口。
全域旅遊產品精彩紛呈
高新企業助推文化供給數字轉型
作為浦東文化藝術節演出季的延伸,本屆「文採會」安排浦東範圍內的東方藝術中心劇場、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劇場、惠南分中心劇場、北蔡文化活動中心劇場、浦東大戲院等劇場,集中一批在文採會上採購的劇目進行聯袂演出,「百姓演給百姓看」,讓國家級、市級院團藝術家與浦東文化團隊精品演出團隊同臺獻藝,深刻把握老百姓的需求和熱點,在「文採會」節點集中推出系列精品演出。
全市16個區文旅局首次集中亮相,展示推介各具特色的文旅優質產品和項目。黃浦的「城市草坪音樂會」、靜安的「秉初心 學四史 遊靜安」微遊線路、徐匯的海派風情、長寧的國際精品城區微旅遊線路令人印象深刻。普陀的蘇州河段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工人運動的發源地,虹口區擁有上海市中心保存最完整的水系格局風貌,楊浦擁有濱江特色歷史文化旅遊線路,他們不約而同「依水而行」。寶山的顧村櫻花和田園小鎮、閔行的夜市美食、嘉定的古樸與現代融合都讓人魂牽夢縈。金山之美如畫,松江技藝展上海之發源,青浦之古鎮與郊野,奉賢帶來休閒手冊,崇明挖掘生態與文化。
浦東的全域旅遊內容也在文採會上發力,將旅遊產業進行全域融合,攜手各大旅遊平臺推出豐富的長三角旅遊路線供廣大遊客挑選,以「旅遊+文化」的方式,積極推動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共融共生共興,在更大空間創造更多旅遊新產業、新業態。
為了助推公共文化供給數位化轉型,本屆文採會專門設置了文化數字體驗區,邀請上海創圖科技、上海譽迪文化科技、上海建為歷保科技等12家文化高新企業組團參展,通過設置VR/AR數字體驗空間、設備和互動項目,給予市民耳目一新、更加便捷的文化體驗,為浦東新區的文化供給提供了數位化新途徑。
據悉,展會還將同步設置線上直播區,一批長三角專業院團、公共文化機構、文化主管部門、文化企業的代表將和專家、市民一道在網上進行親密互動,全新的直播媒體也將定時為大家帶來文採會全景現場探班和體驗。
此外,全新改版的「文採會網上商城」平臺在文採會期間登陸移動客戶端,為採購代表和市民提供線上全流程瀏覽和採購文採會產品的平臺。只需通過關注「浦東文化」微信公眾號,就能通過手機、平板等進入「商城」,本屆近2000個產品悉數可看、可選,全年持續提供文化供給服務。
參賽作品連年翻番
長三角美好空間「C位出道」
攝影/黃日閱
當天頒出各個獎項的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今年公眾參與熱情尤其高漲,引發4142萬網絡熱度,較上屆的595萬可謂幾何級暴漲,讓「美好空間」從線下熱到了線上,在流量年代「C位出道」。
本屆大賽共徵集到633個參賽案例,覆蓋長三角三省一市,較上屆322個案例將近翻番;2019年,大賽走出上海,「試水」長三角,而今年趁勢而為,在長三角引起廣泛共鳴,江蘇、浙江、安徽參賽比例從2019年的不足10%躍升到40%,充分體現了長三角的深度融合參與;賽事評選出各類獲獎案例109個,其中蘇、浙、皖案例達到46%,可謂長三角強者對話、盡顯風採,全場大獎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獎亦是花開各處,上海的M+音樂街區、金橋碧雲美術館、江蘇的磚集館、浙江的陶倉藝術中心、安徽的合柴1972文創園,可謂蘇浙滬皖各有勝場;而蘇州博物館亦積極參與本次大賽,作為蘇州文化地標、江南文化的文博重鎮、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一舉獲得評委會特別獎。
攝影/黃日閱
經歷三年的厚積薄發,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主辦方坦言,大賽設立的初衷不在於推「榜單」,而是要讓大賽「賽以致用」,「好看」更「好用」,最大的成果就是形成了擁有100多位設計師的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師庫,如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書吧、愛民弄改造的日清設計,思南書局、朵雲書院上海中心店的設計師俞挺、綠之丘的設計師章明與張姿,勤海睦鄰中心的設計機構予舍予築,濰坊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設計師陳嘉煒、四葉草堂的創始人劉悅來,以及王彥、柏振琦、倪旻卿、孫昳家等設計精銳;另外構建起包含了三年來近千個成熟案例樣板的作品庫,幫助優秀的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從「紙上」走向現實、走向長三角。
攝影/黃日閱
一方面,大賽作為橋梁連接了市民與業界,讓更多設計力量將目光投向老百姓身邊的空間營造,讓大師作品走進家門口;另一方面,大賽促成了設計師與需求方的「金風玉露一相逢」,如周家渡街道通過空間大賽的設計師平臺,為社區景觀綠地月半灣注入文化敘事的活力把居民的文化生活融合到空間敘事之中;又如大賽在考察安徽殷港藝術小鎮之時,設計運營團隊的獨具匠心令浦東新區政府印象深刻,立刻引薦給惠南鎮進行對接。不僅如此,需求方既可以在設計庫中選取自己心儀的作品直接「拷貝不走樣」地落地,也可以邀請設計師因地制宜進行再設計,將需求轉化為驅動點,將亮點轉化為樣板,讓理念轉換為實踐探索。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打造設計之都提出設計要「賦能產業,點亮生活,服務城市,洞見未來」,當下設計毋庸置疑已成為各個領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興動力。與此同時,公共文化空間之於城市,不僅在於提升城市空間美學品質,更在於其為市民提供怎樣的精神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美育素養。
通過大賽,更多的優秀作品在長三角地區從設計變為現實。在浙江嘉興王江涇鎮,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糧食倉庫的「陶倉」,經歷火燒廢棄多年,裸築更新年輕的設計師柏振琦基於糧倉本身的建築特質與歷史背景,將其改造成集藝術片區、休閒區、文創、潮品於一體的時尚集市,成為遠近居民慕名而來的打卡點。在合肥,合柴1972先後經歷了合肥二輪窯廠、合肥柴油機廠等身份,隨著城市更新的進程,如今被打造成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對話相融的文創園區,集成了合肥當代美術館、家電故事館、圖書城等文化功能於一體,成為安徽的文創櫉窗,綻放嶄新的生命周期。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