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建立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聯動機制

2021-01-09 人民網

12月18日,由文旅部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共同指導舉辦的2020魅力長三角·上海(浦東)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產品採購大會啟幕,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同時頒獎,長三角公共文化專家智庫設立,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聯動機制在浦東建立。

攝影/黃日閱

「文採會」全國首創

搭建服務「長三角」文旅聯通大平臺

今年的文採會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全會關於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的意見。

本屆文採會,主打「長三角」「建黨百年」和「數字轉型」三大主題,同時克服疫情影響,加大線上展示、宣傳和交易途徑,增強聯繫服務長三角地區文藝院團、社會團體、旅遊機構的作用,擴大展會計劃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需範圍,搭建長三角一體聯動的公共文化供給平臺,為長三角地區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浦東新區文體旅遊局介紹,2017年以來,浦東新區在全國首創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採購大會平臺,針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配送過程中存在的產品內容單一、價格彈性小、優秀產品供給不足,造成供需「孤島」的問題,以「文旅聯通長三角,服務送到家門口」為主題,搭建平臺探索供需對接新機制。成功舉辦四屆以來,文採會的展商規模、影響範圍和內容能級不斷提升,國家級院團精品劇目輪番上演,累計1945家展商進行現場和線上參展,展會客流近26萬人次,供需雙方累計籤訂合同意向2.3億,展會獲得了公共文化領域專家、學者、文藝院團和採購主體的一致好評。此項探索也得到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的鼓勵支持,廣東東莞、四川成都等地區先後借鑑模仿,舉辦了各自區域的文採會。

以文採會為平臺,浦東主動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積極拓展區域文化合作。如發揮「長三角城市文化館聯盟」的整合功能,組織聯盟192家成員單位參展參演,南京、杭州、合肥、南通、嘉興、馬鞍山等十多家長三角地區的文化館和院團齊聚。拿今年的文採會來說,吸引了52家長三角地區的公共文化機構和文藝專業院團前來參展,既有上海滬劇院、越劇院等省市級專業院團,也有寧波演藝集團、蘇州滑稽劇團等地市級文化名團,還有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等縣級文藝院團。同時,南通、嘉興、馬鞍山等地的文化館也帶來了優秀的文化團隊,使本屆文採會成為迄今為止長三角參展主體最多、節目最豐富且最接地氣的一屆文採會。

在文採會的平臺上,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供需邀請從省級院團繼續延申至地市院團,同時還有長三角範圍內龍頭文創企業,長三角區域代表城市、上海、浦東各類文化場所運營機構以及長三角區域內旅遊服務平臺及龍頭旅遊企業對接需求,從而使得更多優秀作品得以走向長三角各地。

大會還發布了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採購的產品清單,並為歷年長三角文採會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頒發最佳貢獻獎和最佳服務獎。

建黨百年百場主題演出直通家門口

明年是建黨100周年,本屆文採會在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文化產品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將文化供給與重大題材、重大活動相結合,向長三角專業文藝院團、市內各類文化團體和機構定向徵集「建黨100周年」主題產品,經專家審核之後,共有321個「建黨百年」主題產品登陸文採會平臺供需方採購,形式包含演出、講座、導賞和特色活動等。

明年,浦東將聯動長三角及市級專業院團聯手推出「建黨百年百場紅色經典」系列演出,在對全區進行主題演出全覆蓋的基礎上,各演出團體還將組織直通家門口的「紅色經典」專場導賞,浦東百姓屆時能在與名家名團的互動中進一步增加愛黨愛國的情懷。另外,以「長三角一體化:公共文化發展和創新」為主題,舉行論壇,搭建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

今年的「文採會」,還在現場設立「家門口服務站點」展區,集中展示在遍布浦東街鎮村居的1300多家「家門口服務站」中,所集成提供的基層文化的展示、點單、預約、諮詢、服務等功能。

同時,充分發揮浦東宣傳文化基金的撬動作用,立足「家門口服務站」推出更貼合街鎮基層村居需求的小培訓、小演出,電影放映小分隊、小型展覽等「小而美」的文化菜單,讓並由宣傳文化基金對街鎮和村居不同層次的採購項目,予以一定比例補貼。為進一步推動小額文化項目的落實,今年擬結合浦東群文百支團隊匯演的開展,將輕騎兵式的文藝小分隊演出送至家門口。

全域旅遊產品精彩紛呈

高新企業助推文化供給數字轉型

作為浦東文化藝術節演出季的延伸,本屆「文採會」安排浦東範圍內的東方藝術中心劇場、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劇場、惠南分中心劇場、北蔡文化活動中心劇場、浦東大戲院等劇場,集中一批在文採會上採購的劇目進行聯袂演出,「百姓演給百姓看」,讓國家級、市級院團藝術家與浦東文化團隊精品演出團隊同臺獻藝,深刻把握老百姓的需求和熱點,在「文採會」節點集中推出系列精品演出。

全市16個區文旅局首次集中亮相,展示推介各具特色的文旅優質產品和項目。黃浦的「城市草坪音樂會」、靜安的「秉初心 學四史 遊靜安」微遊線路、徐匯的海派風情、長寧的國際精品城區微旅遊線路令人印象深刻。普陀的蘇州河段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工人運動的發源地,虹口區擁有上海市中心保存最完整的水系格局風貌,楊浦擁有濱江特色歷史文化旅遊線路,他們不約而同「依水而行」。寶山的顧村櫻花和田園小鎮、閔行的夜市美食、嘉定的古樸與現代融合都讓人魂牽夢縈。金山之美如畫,松江技藝展上海之發源,青浦之古鎮與郊野,奉賢帶來休閒手冊,崇明挖掘生態與文化。

浦東的全域旅遊內容也在文採會上發力,將旅遊產業進行全域融合,攜手各大旅遊平臺推出豐富的長三角旅遊路線供廣大遊客挑選,以「旅遊+文化」的方式,積極推動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共融共生共興,在更大空間創造更多旅遊新產業、新業態。

為了助推公共文化供給數位化轉型,本屆文採會專門設置了文化數字體驗區,邀請上海創圖科技、上海譽迪文化科技、上海建為歷保科技等12家文化高新企業組團參展,通過設置VR/AR數字體驗空間、設備和互動項目,給予市民耳目一新、更加便捷的文化體驗,為浦東新區的文化供給提供了數位化新途徑。

據悉,展會還將同步設置線上直播區,一批長三角專業院團、公共文化機構、文化主管部門、文化企業的代表將和專家、市民一道在網上進行親密互動,全新的直播媒體也將定時為大家帶來文採會全景現場探班和體驗。

此外,全新改版的「文採會網上商城」平臺在文採會期間登陸移動客戶端,為採購代表和市民提供線上全流程瀏覽和採購文採會產品的平臺。只需通過關注「浦東文化」微信公眾號,就能通過手機、平板等進入「商城」,本屆近2000個產品悉數可看、可選,全年持續提供文化供給服務。

參賽作品連年翻番

長三角美好空間「C位出道」

攝影/黃日閱

當天頒出各個獎項的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今年公眾參與熱情尤其高漲,引發4142萬網絡熱度,較上屆的595萬可謂幾何級暴漲,讓「美好空間」從線下熱到了線上,在流量年代「C位出道」。

本屆大賽共徵集到633個參賽案例,覆蓋長三角三省一市,較上屆322個案例將近翻番;2019年,大賽走出上海,「試水」長三角,而今年趁勢而為,在長三角引起廣泛共鳴,江蘇、浙江、安徽參賽比例從2019年的不足10%躍升到40%,充分體現了長三角的深度融合參與;賽事評選出各類獲獎案例109個,其中蘇、浙、皖案例達到46%,可謂長三角強者對話、盡顯風採,全場大獎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獎亦是花開各處,上海的M+音樂街區、金橋碧雲美術館、江蘇的磚集館、浙江的陶倉藝術中心、安徽的合柴1972文創園,可謂蘇浙滬皖各有勝場;而蘇州博物館亦積極參與本次大賽,作為蘇州文化地標、江南文化的文博重鎮、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一舉獲得評委會特別獎。

攝影/黃日閱

經歷三年的厚積薄發,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主辦方坦言,大賽設立的初衷不在於推「榜單」,而是要讓大賽「賽以致用」,「好看」更「好用」,最大的成果就是形成了擁有100多位設計師的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師庫,如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書吧、愛民弄改造的日清設計,思南書局、朵雲書院上海中心店的設計師俞挺、綠之丘的設計師章明與張姿,勤海睦鄰中心的設計機構予舍予築,濰坊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設計師陳嘉煒、四葉草堂的創始人劉悅來,以及王彥、柏振琦、倪旻卿、孫昳家等設計精銳;另外構建起包含了三年來近千個成熟案例樣板的作品庫,幫助優秀的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從「紙上」走向現實、走向長三角。

攝影/黃日閱

一方面,大賽作為橋梁連接了市民與業界,讓更多設計力量將目光投向老百姓身邊的空間營造,讓大師作品走進家門口;另一方面,大賽促成了設計師與需求方的「金風玉露一相逢」,如周家渡街道通過空間大賽的設計師平臺,為社區景觀綠地月半灣注入文化敘事的活力把居民的文化生活融合到空間敘事之中;又如大賽在考察安徽殷港藝術小鎮之時,設計運營團隊的獨具匠心令浦東新區政府印象深刻,立刻引薦給惠南鎮進行對接。不僅如此,需求方既可以在設計庫中選取自己心儀的作品直接「拷貝不走樣」地落地,也可以邀請設計師因地制宜進行再設計,將需求轉化為驅動點,將亮點轉化為樣板,讓理念轉換為實踐探索。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打造設計之都提出設計要「賦能產業,點亮生活,服務城市,洞見未來」,當下設計毋庸置疑已成為各個領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興動力。與此同時,公共文化空間之於城市,不僅在於提升城市空間美學品質,更在於其為市民提供怎樣的精神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美育素養。

通過大賽,更多的優秀作品在長三角地區從設計變為現實。在浙江嘉興王江涇鎮,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糧食倉庫的「陶倉」,經歷火燒廢棄多年,裸築更新年輕的設計師柏振琦基於糧倉本身的建築特質與歷史背景,將其改造成集藝術片區、休閒區、文創、潮品於一體的時尚集市,成為遠近居民慕名而來的打卡點。在合肥,合柴1972先後經歷了合肥二輪窯廠、合肥柴油機廠等身份,隨著城市更新的進程,如今被打造成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對話相融的文創園區,集成了合肥當代美術館、家電故事館、圖書城等文化功能於一體,成為安徽的文創櫉窗,綻放嶄新的生命周期。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相關焦點

  • 按屬地原則推進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歸併優化工作 探索聯動機制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現場(劉健 攝)  1月7日,國新辦舉行《關於進一步優化地方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務院辦公廳政府職能轉變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審改辦協調局局長迪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主要是地方政府開展的工作,按屬地管理原則,文件中對歸併工作作了規定,主要是兩類情況。對於地方自行設立的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要求全部取消號碼併入12345熱線;對於國務院有關部門設立但在地方接聽的熱線,涉及32條熱線,按要求以三種方式併入12345熱線:  第一,整體併入。
  • 長三角科技志願服務聯盟成立
    日前,由安徽省科協發起,上海市科協、江蘇省科協、浙江省科協參加的長三角科技志願服務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正式成立,一市三省科協共同籤署了《長三角科技志願服務聯盟協議》。聯盟將推動落實《中國科協 中央文明辦關於組織實施科技志願服務「智惠行動」的通知》、長三角一市三省科協《關於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泛開展以科技惠民、科學普及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志願服務,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示範引領全國科技志願服務工作。
  •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瞄準精細需求
    老舊小區集中的下城區,通過推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許多小區都實現了這樣的全面提升改造,社區文化空間得以煥然一新。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課題之一。下城區依託近5年來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總結出一系列創新機制,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共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務實管用的路子。
  •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20長三角一體化與社會組織創新...
    11月22日,長三角一體化與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研討會召開。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主辦,上海長三角社會組織發展中心協辦。會議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大背景下,圍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的目標、模式和路徑等重要議題,從理論和實務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 街鎮- 上海浦東
    依法調處勞資、家庭等各類糾紛405起,推行「法律服務進居委」,建立起政府主導、律師參與、群眾受益的公益法律服務長效工作機制。拓展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功能,打造365天、每天12小時服務1000人次的「一站式」公共文化集聚地。成功引入建平集團優質教育資源,塘橋中學更名建平南校。推進居家健康,全科醫生家庭服務籤約5萬人,家庭病床103張,舉辦「仁濟講壇」等健康講座20多場,參與1100人次。
  •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吸引人 城商行不做「孤雁」組「雁群」
    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城市商業銀行、部分民營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等共22家單位齊聚一堂,圍繞如何深化長三角城商行協同聯動、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展開交流研討。區域一體化格局下機構需加強合作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也是市場經濟最為成熟、信用環境相對優良的區域之一,而金融協同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上海市城市公共運輸「十二五」規劃
    6.行業管理體系日趨完善  軌道交通運營初步建立橫向適度競爭的體制格局。建立了軌道交通網絡資源共享機制。強化了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應急管理。  公交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區縣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區域公交發展成效明顯。浦西、浦東、郊區」一區一骨幹」相對區域經營格局正在推進。
  • 首艘國產豪華郵輪將在浦東外高橋生產內部艙室
    項目通過打造郵輪內裝產業集聚平臺,提高對郵輪產業鏈核心環節的控制力,主要為大型郵輪內裝設施、材料、家具倉儲以及相關產品設計研發生產提供配套服務,建成後首要任務是為中國首艘國產大型豪華郵輪VISTA船型提供內部預製艙室。同時,這也是保稅區域和浦東「三高」區域(浦東新區高東鎮、高橋鎮、高行鎮)加速布局郵輪產業的開端,創造了「管鎮企聯動」助力「三高」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落地的「郵輪速度」。
  • 樂陵:文化服務上雲,群眾按需點單
    近年來,樂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機制和供需對接制度,盤活社會公共文化資源。不斷創新文化品牌,融合文藝創作、文化培訓、群文活動,實施文化品牌建設項目。
  • 張嘉鑫:以跨江融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產業園區發展
    在長三角地區,一批產業園區已成為跨江融合、區域聯動的重要載體。當前實現跨江融合的條件日趨成熟:  一是國家級發展戰略的疊加效應。「十三五」以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陸海統籌、長三角一體化等一系列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先後出臺,對於處在沿江兩岸的產業園區來說,不僅僅是在做「1+1=2」的加法計算,更多的是「1×2×3」的疊加效應。
  • 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郴州全面建立跨地區河長制聯動機制
    全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9月考察湖南、考察郴州重要講話精神,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中出發,摸索前行,總結推廣,全面建立跨地區、跨流域河長制聯動機制,進一步統籌推動河湖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自2015年來,市政府組織市水利局牽頭建立了耒水流域資興-蘇仙-永興河道保潔聯動機制,構建了「電站保潔為主,地方政府獎補」的跨地區河道保潔模式,即由位於交界河段的程江口電站購買船隻負責壩前垃圾打撈,由該電站及三方政府按比例共同籌措河道保潔經費。
  • 蒼南圖書館評為國家一級館 公共文化服務開啟新的篇章
    最終經評估,確定全國上等級公共圖書館共計2521個,其中,一級公共圖書館953個,二級公共圖書館501個,三級公共圖書館1067個。此次被評為國家一級館的蒼南圖書館在2013年全國縣級公共圖書館第五次評估定級中也被評定為一級館,可稱之謂「兩連冠」。蒼南圖書館連續兩屆被評定為一級公共圖書館,是國家對我縣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水平的一種肯定,同時展現了縣委、縣政府近年來在發展我縣公共圖書館事業上取得的成果。
  • 三方籤約 在滬臺灣青年可租賃上海地產集團市籌公共租賃住房
    此次地產集團為在滬臺灣青年提供的首期300套定向房源分別來自普陀區馨越公寓,徐匯區馨寧公寓、馨逸公寓,上海南站公租房,浦東新區耀華濱江公寓以及閔行區馨古美佳苑共六處市籌公租房房源,地處上海市中環周邊核心地段,房型多樣,配置齊全,為在滬發展的臺灣青年安居樂業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便利與服務保障。
  • 亢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
    第一,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就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公共服務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一是針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需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是建立起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人事制度,加快公共服務事業單位的轉制改革,加大城鄉公共服務優質資源雙向對流的力度。
  •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熱詞:G60、人才、數字城市
    與會代表表示,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完善協同機制,促進城市合作,各揚所長,相互賦能,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促進高質量發展,共同把長三角城市群打造成強勁活躍增長極。圖說: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二十次全體會議現場。
  • 金融「活水」服務長三角一體化 成為支持實體經濟最好樣本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8月28日,交行發布的半年報中數據顯示,報告期末,交行長三角地區貸款餘額達到2.03萬億元,佔集團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8月18日,為積極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農商銀行舉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發布會暨長三角金融總部揭牌儀式,並對外宣布了《上海農商銀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方案顯示,未來三年,上海農商銀行計劃為長三角地區客戶(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於1200億元
  • 市場與政府雙向互動 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深度一體化,可以從共建統一的經濟社會數據平臺著手,三省一市統合數據資源,形成統一的經濟社會數據統計、發布和分析平臺。  建構統一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統籌形成互聯互通的金融風險防範和預測預警機制,保障長三角深度一體化的金融安全。建立長三角地區銀行業機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應對金融市場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和處置預案等。
  • 四川德陽文化館館長劉桃:建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一站式服務大平臺丨...
    28日,四川省德陽市文化館館長、副研究館員劉桃提出了她的建議:構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務一站式服務大平臺。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方面,有的市州建設已經較為完備,有的市州則剛剛起步。即便是在一個市州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也存在差異。劉桃舉例說:「德陽包括各縣市區一共有7個文化館。目前,只有什邡市文化館數位化建設比較完善。其它館都還屬於起步階段,正在逐步完善。」如何提升公共文化供給的均衡性,讓群眾更廣泛、更公平、更自由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劉桃認為,網絡化、數位化是一條可實現的路徑。
  • 馬尾新港社區「三社聯動」加強公共服務
    新港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開展「三社聯動」,成效由此可見一斑。百姓舞臺周周演 黨員每場都幫忙新港社區成立於2002年,轄區東至閩江岸邊,西至鐵路濱河路,南至濟安路,北至新港區(含保稅區),轄區內有企業200多家,其中還不包括名成水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小商戶,成為馬尾最大的物流集散地,總面積2.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710戶5131人,流動人口2100多人,轄區黨員有121名。
  •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惠民樂民——訪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江紅表示,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即將完成,廣大人民群眾對於文化事業部門所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高品質、多樣態的公共文化需求,重點要從兩方面入手。」劉江紅介紹,一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度。